找不着北——洋主播为中国点赞, 公关公司都要嫉妒的宣传口号

2019年06月06日 澳中商圈


找不着北(连载52)

内容简介


Edwin Maher,1941年生于新西兰,曾是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及播音员。一次机缘巧合下,Edwin在2003年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首位外籍主播,并于2007年获得由中国政府颁发的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



《找不着北》收录了Edwin来到中国后的一系列见闻,由23个单独成篇的中英文对照文章组成。本书行文风格诙谐幽默,视角新颖,生动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呈现的中国日常生活、独特文化与社会风貌。想要了解更多Edwin的有趣经历?快来聆听他亲口讲述的中国见闻吧!

当我回到中国要再为央视工作一年时,我发现全国上下正处在一片热烈气氛之中。媒体忙于分析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每一个举措,不难理解,这两个盛会也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外的关注。


我离开墨尔本之前,地方的新闻机构正在报道相关新闻。回到北京以后,我听到澳大利亚电台做了足足一个小时的广播讨论,说的都是中国的崛起。


我第一天到央视上班,就有一个中国同事问我,其他国家的人能明白中国大力宣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吗?



我说,不管是谁创造了这个说法都应当得到奖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政党都要花费巨资专门请公关公司和广告机构给设计,才能得到一个听起来不错而且还能得到受众认同的宣传口号呢。


在对人大和政协会议的报道过程中,主题似乎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变成了“和谐社会”,不过这没关系。不管形式如何,主旨都是清晰的。我都能想像,有些公关经理正在充满嫉妒地想:“这是谁想出来的啊?”好想法是要有好脑子才能想出来的。在澳大利亚近些年的历史上,能被人们记住的只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政治口号——“时机来了”。这几个字传达的是高夫· 惠特拉姆领导的澳大利亚工党的社会政策,当时是1972 年,他当选为澳大利亚总理。



在此之前一年,惠特拉姆访问了中国,承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机”真的来了。


不管是产品还是政策,靠口号去推销只是策略成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口号转化成行动,让顾客自己来判断他们如何能从那些研究和承诺——将社会变成一个更适合生活的地方——从中受益。作为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看到报纸和电子媒体对人大和政协会议铺天盖地地进行报道,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受到过量信息“轰炸”的人是值得同情的,可是那总比缺少信息强吧。


很多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听听专家的分析,看看能让我们开阔眼界的社论,都会很有帮助。正如央视一次新闻节目里一位学术界人士分析的那样,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失业无疑仍是个重要问题。全球的政府也都在与就业 .题斗争,有些国家在降低失业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仅从数字上看就已经很让人挠头了。



人民大会堂再次归于平静,各地的代表也都回到家乡,和谐的气氛接踵而来。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改善,艳阳高照,春日煦暖。最近一个明媚的下午,我在海淀区闲逛了一下,眼中的祥瑞景象大家肯定都有目共睹。


人们不再穿得那么笨重,而且成群的花木修剪工人好像从天而降,修整着月季花丛和繁花朵朵的枝杈,为的是保证首都的街景充满生机和色彩。


然而,上周五,一股寒流自西伯利亚呼啸而来,温度骤然下降。不过寒冷肆虐不了多久了,当季节开始真正转变,新芽萌生,繁花竞艳,春天的温暖肯定会让我们更加欣悦。


对于和谐社会来说,这肯定是个再好不过的开端。



往期《找不着北》连载请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