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着北——洋主播看中澳文化差异,外国人也不可貌相

2018年09月27日 澳中商圈


找不着北(连载二十三)

内容简介


Edwin Maher,1941年生于新西兰,曾是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及播音员。一次机缘巧合下,Edwin在2003年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首位外籍主播,并于2007年获得由中国政府颁发的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



《找不着北》收录了Edwin来到中国后的一系列见闻,由23个单独成篇的中英文对照文章组成。本书行文风格诙谐幽默,视角新颖,生动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呈现的中国日常生活、独特文化与社会风貌。想要了解更多Edwin的有趣经历?快来聆听他亲口讲述的中国见闻吧!


到现在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在北京之所以会遇到这么多奇怪的事情,通常都是由于我和本地的环境完全融合的缘故。有些时候,也许还是保持一点儿距离比较好。可那样我还会有那么多乐趣吗?我遇到的最奇怪的事情之一发生在不久前我出去吃午饭的时候,就在复兴路上离央视大楼不远的地方。不过,就像我们播新闻的时候说的那样:“接下来请听详细报道。”


去年,在我刚到北京的那几个星期,我明显地感觉到本地人会盯着我看,在那些外国人比较少见的地区尤其如此。不过,几个月过去了,我觉得自己站在人堆里不再那么显眼了。这么着,我认为自己已经融入了当地人之中。



几天前,我收到一位一直在看我文章的北京人写来的信,信里说:“我非常高兴中国能有你这样好的外国朋友。”可是看完他这句好心的话,我却开始纳闷了:就因为我的长相,我在这个国家里会一直被看成外国人吗?”


现在,在你认为我彻底疯了以前,(我来解释一下)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中国人的眼里,我显然和当地人不一样。他们可能不知道我是哪国人,但却可以肯定我不是中国人。可他们怎么就能那么肯定呢?如果我是在这里出生的呢?那样的话我还是个老外吗?我在小学里交的第一个朋友父母都是中国人,可他和我一样都是在新西兰出生的。他的脸可能长得和我这种白人的脸不一样,可我们俩生就都是新西兰人。



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人的长相和肤色有一个典型的设想。来北京以后,我的看法也没有变化,人们长得,呃,都像中国人。你要问了:“你说这些到底想表达什么啊?”仅仅过了一年,我的看法就变了。


现在,我眼里的中国人不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在我眼中,他们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像我在澳大利亚时看到的人一样各有特色。和我的中国朋友以及同事面对面交谈时,我觉得他们看起来就跟欧洲人一样形形色色,他们自身民族混合的情形与澳大利亚多文化并存的状况相类似。最近,一个以前的中国同事骄傲地向我介绍了他的新女朋友,一个生在北京的女孩儿。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看起来跟我女儿一样,看不出一丁点儿东方血统。她们都是27 岁,脸型相似,都有一双大眼睛和活泼的个性,这些都表明她们俩非常相像。



我有些中国朋友肤色比我深多了,不过我也认识一些“白里透红”的朋友,而且他们肯定没用美白护肤品。


在我眼里,那些我不怎么认识的人看起来也都不一样,他们中有的跟我在商店里交谈过,有的则只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挨过肩膀而已。在过去的14 个月里,我对他们的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人当初怎么看我,我现在就怎么看那些外国人。除非听到他们说话,否则我也只能猜测他们是哪国人。



往期《找不着北》连载请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