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着北——洋主播看“人造美女”,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2018年10月05日 澳中商圈



找不着北(连载二十四)

内容简介


Edwin Maher,1941年生于新西兰,曾是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及播音员。一次机缘巧合下,Edwin在2003年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首位外籍主播,并于2007年获得由中国政府颁发的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



《找不着北》收录了Edwin来到中国后的一系列见闻,由23个单独成篇的中英文对照文章组成。本书行文风格诙谐幽默,视角新颖,生动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呈现的中国日常生活、独特文化与社会风貌。想要了解更多Edwin的有趣经历?快来聆听他亲口讲述的中国见闻吧!


几个月前,我正骑车沿着三环路找宜家,看到人行道上有个长得像英国人的人,于是就下车走过去向他问路。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居然说:“不会说英语。”不过他听到“宜家”这个名字时,还是给我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就像大家一直跟我说的那样,你不能只凭封面来判断一本书,靠封底来判断就更要不得。



今年早些时候,在北京地铁上一节拥挤的车厢里,我发现前面站着一个中国姑娘和一个比她老很多的白皮肤男子。他们都背对着我,而我很想知道他们之间差多少岁,因为那个男的头发都白了。他们转身下车的时候,我好奇地打量了一下他们的脸,结果吃了一惊,因为那个男的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是个欧洲人,也并不比那个姑娘老。实际上,他是我们西方人说的那种白化病人。遗传缺陷导致他的肤色和发色都很浅,但他的长相还明显是中国人的样子。



虽然我对中国人长相的看法随着时间在改变,但是那些在这里呆得不长的人再回来的时候是不会看出什么区别来的。但是,有些游客期待在这里看到非常苗条的(中国)人,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不用指名道姓了,某些商业公司极力宣传与中国传统饮食格格不入的食物,这不仅改变了中国顾客的饮食结构,而且也让他们变得大腹便便。在中国,也许只有一个产业还没有获得它在西方的稳固地位,那就是减肥业。



感觉不仅会严重影响我们看人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看自己的方式。人们痴迷地追求形象美,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与那些流光溢彩的人相媲美的时候。媒体对所谓的完美形象的宣传激发了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主要是经济代价)来效仿他们容貌的愿望。“人造美女大赛”即将到来,从中获益更多的可能是发起者,而不是那些渴望日后参赛的人。别误解,我并不反对通过整容来改善人的外貌。不过,“解剖刀”这个词还是让我后脊梁直冒冷气儿,而且还可能会让我倾家荡产呢。也许有一天,当我遇到一个有日子没见的中国朋友时,我会纳闷:是我对他们的看法变了,还是他们被别人改变了容貌呢?



我的许多中国朋友都比我年轻不少,其中有一个喜欢在网球场上考验我的耐力。他评价我的年纪时简直把我“吹上天”了。他曾经跟我说:“你和我们一样就是个小孩儿,一个身体老化的年轻人。”也许我也该去整个容了?



让我可以放宽心的是,央视9 台的摄影棚里有一个“手术室”,不用动刀就能改变我的相貌。我的“整容医生”就是化妆师。上周我的“主刀医生”给我的脸“动完手术”以后,骄傲地跟我说:“你现在看起来也就35 岁。”他也许是在开玩笑,可这让我感觉很不错,而且最棒的是,这不仅让我开心,而且一点儿也不疼。



往期《找不着北》连载请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