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 | 听这位72岁的爷爷聊聊他在南澳的音乐人生!

原创 2017年07月29日 今日阿德莱德


时代人物,往期回顾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访南澳著名音乐教育家江建昭

文 | 吕薇

江建昭(Jeffrey Kong),是南澳著名的音乐教育家。1945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四岁时跟随父母移居香港,十四岁起学习钢琴,二十岁前往悉尼音乐学院深造。1976年,他获得了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音乐教师的职位,并在此执教四十年。Jeffrey曾多次前往美国、意大利等国进修音乐,带领学校学生赴世界各地演出,获得了学校领导、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极高肯定;退休前夕,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特别为他举办了送别音乐会。Jeffrey还热衷于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用其音乐所长服务于南澳的多元文化社会。

与Jeffrey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南澳第一所中文双语学校Plympton International College的孔子课堂开幕上,时任南澳州政府教育部首席教育官的Jayne Johnston女士将他介绍给我。退休后的他被州政府教育部聘请去当时还叫做William Light的中文双语学校做一些与音乐和中国相关的联络工作。自那以后的几次华人社区活动上,便时常见到他的身影。72岁,已经退休了的Jeffrey,依然精神矍铄,脸上永远挂着和善的笑容,对音乐和教育的热情依旧饱满高涨。

六月末,冬雨微晴的午后,我驱车来到他位于City近郊的家。这座石头建筑的房子,看上去就有些年头了,外墙被粉刷成了白色,简单、素净。前面的院子不大,收拾的很整洁、利落。轻轻敲门,Jeffrey穿了一身家居服迎了出来。他招呼我进门,说要先带我参观一下这个他自己住了三十年的家。

房子的前半部分是对称的格局,进门是一个长长的走廊。左手边的房间是他的工作室,除了一台硕大的木制写字桌外,整个房间都被书和黑胶唱片占据了,两排长长的书架上和地毯上的储物箱里放着的也都是很有年代感的唱片,已经泛黄的包装似在诉说着唱片的历史。墙上的置物架上摆着很多他参与过的音乐会的纪念册,有他和女中音歌唱家的姐姐举行的联合音乐会,也有他与学生们共同演出的照片。走廊右手边的房间略小一点,靠墙放着一台专业级别的三角钢琴,上面用柔软的琴布罩着,旁边的书架上放满了琴谱和音乐书籍,还有一部分空间是专门用来存放学生们送他的小礼物。

穿过走廊,来到房子的中部。这里是他的卧房和一个小型的会客厅。客厅两边的墙上挂着原住民风情的画作,和几幅中式的绘画作品,边柜上摆着他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得来的奖杯和奖牌。穿过走廊就来到了房子的后半部分,这是一个大大的会客厅,视野所及,都是与音乐和中国相关的元素。最里面的区域放着两台三米长的演出级别的钢琴和一台方便外出使用的电子琴。他开玩笑的说,平生这就只此一个爱好,他把别人拿来买豪车的钱都拿来买钢琴了。客厅中间是一组素色的皮质沙发,简约而有秩序。一组雕花的中式家具和古典屏风,是父亲过世后,从香港运来的。他说,是传承也是纪念。

客厅有一扇门与后院相连,院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中式盆景,还有一些高低错落的植物,最显眼的要属那颗柿树了。树的叶子,在一场场秋风凉雨的洗礼后已经落尽,枝头上挂满了熟透的橘黄色果子,有些已经被鸟儿啄到只剩果核,在灰冷色的天空下格外显眼。折回到客厅,他先是弹了一曲,随后就坐下来与我聊起了他72年的音乐人生。

Jeffrey 生平自述


1945年我出生于福建福州,四岁时跟随父母移居去了香港。我与钢琴的缘份始于我十四岁那年。母亲买了一台二手钢琴给姐姐,我就跟着一起学,短短八周的时间里,我就学完了一整本书。二十岁那年,我离开了香港,追随在悉尼的姐姐来到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校学习,这一呆就是五十余年。

我人生何其有幸,与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与如此深厚的缘份,在此教书四十年。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贵人相扶的话,我的要感谢的贵人便是Maynard和Dunstan先生。1976年,我经Maynard先生引荐,获得了在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任教的机会。已故的Don Maynard先生,当时是南澳著名的教育家,在我1975年访问阿德莱德期间,他悉心的指导我申请该教学职位,而我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顺利进入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担任音乐教师。于是,我就从新南威尔士州迁往南澳的阿德莱德居住。 

彼时的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还被叫做Brighton High School,音乐教育在当时还是一个很小的规模,担任音乐部门领导的是Neville Hannaford。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最具音乐精神的教育家,立志要将Brighton High School的音乐中心打造成在全澳领先的音乐教育部门之一。现在的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不仅是音乐天才备出的地方,也是一所极具包容性的公立学校。

Dunstan先生是另一位给我人生带来启迪和帮助的贵人。他作为我的推荐人和导师,帮助我申请了海外奖学金去美国和意大利进修。在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全职教学期间,我一直没有忘记在音乐方面提高自己,在Elder Conservatorium完成了音乐的荣誉学士学位。1980年,我去了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师从于Gwendolyn Koldofsky,进修室内乐和声乐。同年下半年,我又回到了澳大利亚,在悉尼音乐学院担任声乐教师,在那里我有机会全面学习和演奏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在1981年我又回到了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继续我的音乐教学工作。1992年,Dunstan先生再一次作为我的推荐人,帮我申请到了意大利政府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的罗西尼音乐学院学习室内乐,这才有了日后我对意大利满满的爱。

在意大利学习期间,父亲不幸病逝,我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习,回到香港陪伴寡居的母亲。1995年,再次回到阿德莱德,我被任命为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音乐课程统筹,一直到2005年,我又被当时的校长Olivia O'Neill任命为音乐总监。在这个职位上,我有了更大的责任,除了教学,我协助校方做一些新的音乐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帮助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推广音乐教育,为有才华的学生寻求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近些年来,我不断尝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和表现能力,带领他们到全世界各地,与合唱团、乐团合作,参与演出的机会。这些交流活动使得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的学生有机会在澳大利亚、亚洲和欧洲的一些著名的音乐厅表演,并且都获得了很积极的评价。在Brighton Secondary School的最后一年里,我带领学生们完成了对中国、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的大型访问。

我在这个以音乐著名的学校里度过了40年的美好时光,余生,我想我也会心心念念的牵挂着这里;音乐让我和南澳有了这样深的缘份,我会继续发挥我的价值,为阿德莱德人民举办社区音乐会,尽我所能推动音乐的发展。

中国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高望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本就受人尊敬,从事音乐教育四十余载,Jeffrey也算的上是桃李满天下了,他的学生中已有多个享誉全世界的著名音乐家,谦虚低调的他,始终挂在嘴边的话却是自己无甚成就。采访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发来短信说他一百岁的母亲过世了,要回国为母亲料理后事。一周后,还在上海为母亲奔丧的Jeffrey给我发来短信告知,他拿到了新的工作机会。这个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短暂的休整后,又要启程了,在音乐教育的路上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往事如风,带走了年少的青春,吹散了满天的浮云。失去的,再也无法挽回;流走的,终将成为生命里的过往。Jeffrey说,他这一生虽然没遇上什么大风大浪,七十二年的生命历程,从福建、到香港,再到澳大利亚的悉尼、阿德莱德,身与故乡渐行渐远,但那片故土却始终是他心头最难放下的牵挂。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路上的风雨兼程,他对音乐和教育的执念,不正是他用来遮挡风风雨雨的这一袭蓑衣吗?


作者介绍

吕薇(Vivi),时代传媒主编。阿德莱德大学传媒学、山东大学新闻学学士,八年媒体行业从业经验,曾就职于北京专业财经报社,现主持时代传媒《时代人物》系列专访。以感性的视角认知世界,以文艺的笔调书写人生。采访联络:[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