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讲,清盘率是指一段时间内(通常一周或者一个月)物业成功拍卖出售的比例,可用于确定市场是更有利于买方还是卖方。20世纪80年代初,地产市场就有了清盘率的记录,并且其也成为了市场情绪的主导指标。
一般而言,70%以下的清盘率可能意味着该地区的房屋供应数量过度或买家兴趣不足。对于潜在买家而言,是一个议价的好机会。对于卖家而言,可能需要降低自己的出售期望价值,因此是“买方市场”。而70%以上的清盘率,则意味着该地区的买家拥有强烈兴趣,或当地房源供应未能满足需求。
许多地产行业的机构都会公布拍卖清盘率,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他们所计算出的数据从来都不一样。这些差异背后有许多原因,包括:对清盘率涉及地理概念的不同理解,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以及不同的计算的方法等。
在澳洲,最常见的无非是地产研究机构CoreLogic RP Data,计算清盘率的公式如下:
清盘率 =(拍卖现场售出数+拍卖前售出数+拍卖后售出售)/(收集到的拍卖数量)
由于不同的机构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同,大家在市场上所获得的清盘率数据也不尽相同。这也难怪人们渐渐开始对拍卖统计数据的可参考性产生质疑。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经纪人为了在市场上寻求更多的竞争力,喜欢将拍卖结果报告给机构的数据库,但这些报告都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机构所获得的数据不一定就代表完整公正的拍卖结果。而媒体在公布数据时,通常喜欢寻找一个引人注目的点,如:六个月最低或最高。
虽然,历史数据证明清盘率确实与房价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它也只是衡量房屋市场情绪的众多指标之一。由于房地产行业人士很少讨论该数据的局限性,我们看待清盘率时要更加谨慎。这些局限性包括:清盘率不能说明在房屋拍卖时竞争的情况(竞标人的数量、给出的竞标数、同一时间附近地区的拍卖数),也不能表示成交价格是否高出保留价格。此外,清盘率只是一个广泛的市场表现指标,数据旨在带领大家了解大体状况,而未进行特定的分区域,甚至一些分区域可能根本没有拍卖的习惯,更多选择通过私下交易买卖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