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笔果英语CCL教研组主管、明星讲师Andrea老师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本文下方留言,或联系笔果英语。
Andrea老师积累多年澳洲口译领域学习、工作和授课经验,结合CCL考生备考常见困惑,著出8000字学术长文,从口译的考试及训练特点入手,结合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探究一下口译的教学方法,以正确且富有大局观的心法为基准,对有效的训练和学习方法展开讨论,深入浅出。无论是对于决定备考CCL的同学,还是志在笔译口译领域发展的未来翻译官,本文都是一篇绝佳的学习指导,值得一读再读!
前 言
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正在备战CCL的学生一定会迫切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数年的语言教学及翻译教学中,我自身也一直在探索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其实答案也许很简单,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或者学科都要掌握方法,所以口译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把一门学科教好,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本身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这件事本身。
我的教学中最为核心的一个概念叫做元认知,即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https://zhuanlan.zhihu.com/p/85838308)。学会学习就是要通过反观自己的学习和思维过程来更好地学习。这在今天的教育界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口译这门学科偏工具性,大部分学生也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来学习,但是如果能将此外在动力加以利用,在教会学生本学科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考试的同时,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甚至喜欢上学习或是这门学科,那也会是意外的惊喜。我想没有人会对这样的礼物说不,而好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为学生准备这样的礼物。不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教师本身的学习和进修十分必要。
《刻意练习》这本书是我在探索口译教学方法的路上遇到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因此拿来应用于我的教学,并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学生。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人生经验,因此本文不仅是在讨论这本书对口译教学的启发,同时也将结合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粗浅地探究一下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此特别鸣谢樊登读书会对本书的推荐和解读,以下内容中一部分文字出自樊登在2016年11月19日对此书的解读。
很多被人看作天才的人其实都是在大量的练习之后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因此“刻意练习”的重点就是落在“练习”二字上,而如何科学有效地练习就成了关键。这其中唯一的秘密就在于要有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不断突破你的边界。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在这里受到了有力的驳斥: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就能成才,反过来成才也不一定要这么久的时间,当然也有些技能或领域一万小时还不够。有时候如果专注并带有反思性地在某一领域花几百小时,可能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对于我们现正从事的短期口译教学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们的学生一般会花两个多月的时间备考,除去课内的五十小时,课下可能会另外花五十小时左右来消化、巩固和练习。因此,在如此宝贵又短暂的时间里高效地练习就格外重要,而刻意练习的方法就尤其适用。
从无数的例子中我们都能看到人类是可以不断突破自己极限的,比如体育运动世界纪录不断被打破、背诵圆周率或随机数字串的数位不断被突破等。人类大脑的适应性是极强的,它在我们训练的过程中是不断发生改变的。那么如果这些方法连挑战人类极限那么艰难的事情都能实现,那么在短时间内通过一项并不算太难的考试,一定是不在话下的。
定 义 和 特 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刻意练习的特点。
第一,它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最好是可以衡量的目标。这一点就特别适合用来准备具有明确评分标准的考试。
第二,它必须专注。这也就是说你要在这段时间里专注于这个目标并科学有效地朝着它进发,比如找一个水平更高的人带着你练,且每次练完反思并总结其中的不足和经验。这两点将是我们教与学的关键。在这方面让我非常有启发的一个例子是富兰克林小时候学习写作的故事:他通过仿写一本杂志里的内容来练习写作,写完再和杂志上的原文进行对比,以找出自己与之的差距。这个故事在他的自传里也提到过,因此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无论真实与否,这种方法的原理和好处都很容易理解,而且这个简单的方法和我们的口译训练十分相似。上至国际一流的口译院校,下至近年来遍地开花的补习机构,大家都是采用练习、对照译文、调整改进、再练习的循环。虽然我们上课期间也不乏其它形式的练习和对新的教学理论的应用,但是练习-改进-再练习的过程一定是培养技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在学校里做过研究的同学可能知道,这个训练方式或者思维闭环其实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开端都是确立了一个既定的方向,然后通过实践来达到该目标,在达到目标之后反思该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缺陷,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轮的实践。我们口译训练的闭环也是始于练习,而后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思维过程,从而对下一次的练习提供更优化的方案,形成一个迭代的(iterative)的、螺旋式上升的进步。我想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应该感觉不陌生,这和当下很多企业的员工培训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原理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对做事方法进行优化,才能快速找到最佳运行模式。
刻意练习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要挑战自己,不断走出舒适区。人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长期的练习后取得的效果很可能是惊人的。但是每一次的练习并不需要有大的飞跃,不过必须要和上一次有些许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第一节课一开始就给大家布置了一项长期的任务:用错题表整理归纳错误类型并在解决问题后再继续练习新的对话。这看似是非常简单的一份表格,但是背后的思路非常有利于快速纠错,是一种强大的学习工具。
这和刻意练习的第四个特点也密切相关:也就是每次练习必须要有反馈。我们的课堂最多只有十个人,因此每次练习课上每个学生都能轮到很多次练习机会。教师会在听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仔细地做好记录,之后给出既精确又不失大局感的点评。我们一般会先从大处着手,将翻译的思路纠正好,继而落实具体的细节,比如用词或语法问题。在这个点评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基于其反馈找出每个错误背后的根本原因。这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通常第一次提问时,学生会找一些较为表面的原因,这是教师就会继续对该原因追问“为什么”,而后问题的根源就浮出水面了。所以有时看似是词汇问题,但背后实则为对澳洲口音不熟悉;或者看似是笔记速度跟不上录音速度,实为背景知识欠缺,等等。这就是反馈的力量,它能将每次练习变成养分,继续滋养下一次的练习。错误的根源一旦明确,我们就会引导学生将其进行归类。基于我的教学经验,我把常见错误整理成以下八大类:词汇、句型及语法、技巧及思路、听力及发音、笔记、临场发挥、中英差异以及背景知识。有了这些归类,每篇对话对学生来说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再是零碎的十几二十个,而是最多八个类别。这不仅能让学生复习起来有条理有结构性,也能让他们看出自己的问题比较集中在哪些方面。
当然,复习不能止步于整理。整理完了之后我们会引导并要求学生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每种错误类型里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须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但是我们一直强调要尽可能将大部分都解决掉了之后再进入下一篇对话的练习。只有这样,练习新对话的状态才能和上一篇有所不同,从而以一个较小的幅度做到书中所说的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圈。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适应于我们口译训练,而且对很多其它领域都是有借鉴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员在完成五十小时的课程后,还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是工作中利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自我提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练习方法利用的是一种叫做元认知的心理过程。我们在本文一开始已经提过这个概念:即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其实无论学习什么,都不只是对该领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更深层次的一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习得和掌握,同时也需要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检验与矫正。如果仅仅止步于对某一领域内的知识点或技能进行巩固和磨练,也只是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和技能而已。这就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一旦学生再挖掘得更深一层,找出之所以出错的原因,就能找出根源所在并通过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来解决并预防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这种思维过程比光注重知识点本身在深度和效果上都要好很多,这就实现了很多人原本觉得难以企及的事半功倍。
当然这类练习模式也不无问题。以上描述的练习-反馈-归类-改进-再练习的循环似乎落入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诟病的“缺陷模式”(Deficit model)。也就是默认学生的作品或产出是有问题的,并试图进行改正。对此我要做出两点回应:首先,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有时的确不乏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第一次学会使用某种技能,或是取得量变到质变的里程碑式进步。这些都是值得留住的珍贵学习经验。每当学生出现这类表现时,我们也会马上抓住时机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从而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来试图复制成功经验,并尽可能使其成为一个进步的开端,而不是昙花一现。其次,教育界对缺陷模式的主要反驳是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德育领域,但是由于我们从事的是技能型甚至偏应试型的的学科,所以该模式在广义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并不十分凸显。
心 理 表 征
樊登在讲解该书的时候介绍了一个对我们接下来的论述十分核心的概念,也是我们上述练习过程的一个理论依据,叫做心理表征:即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例如,一提到某个概念,人们脑中就会浮现出某个画面或者出现某种反应。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想到一个概念时下意识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有些话明明知道该怎么说,可是真的说出来了却不是想好的版本。因为我们在录音结束后只有五秒不到的时间来思考,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这考验的其实就是心理表征,而不是深思熟虑的有意识的反应。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把技能练到娴熟到可以下意识做出正确反应的地步才可以。因此,真正在考场上只是厚积薄发的台前一瞬间,更重要的是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对技能的操练。一旦建立了完整的心理表征,你就能对所进行的任务或技能有一个大局上的把握。应用在我们口译领域,较为完整的心理表征会有以下表现:口译员在听一段话的时候能够通过具体的字词(比如逻辑关系的信号和一些连接词等)对整段话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捕捉到细节,因为宏观的把握正是来源于细节的用词。
在搜索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在知乎看到这样一段话:“每个人对待同一则信息,大脑反馈出的心理表征是不尽相同,这和每个人的经历和学识都息息相关。不同的心理表征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高度,高度不同,眼界自然不同。心理表征会随着我们思考的不断深入,逐渐构建起强大的网络。一个人的心理表征结构直接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这段话非常确切地勾勒出了此概念与我们口译训练的联系:我们把技能训练得越娴熟,就能把这门技能运用得越好,从而更加娴熟,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我们进行刻意练习的目的所在:即对口译这门技能形成完整的熟练的心理表征,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下意识的反应。
抵 御 错 误 思 想
在这里我们还要聊聊本书主要想抵御的三种错误思想:基因决定论、努力决定论以及天才来自遗传。总是有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不是学语言的料或天生没有语言天赋,考试也只是出于功利目的而已。这种思维是学习的大敌,也是积极心理学中常提到的“固定性思维”。与之相反,我们应该提倡的是“成长型思维”,即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
但是如何努力也是大有讲究的。并不是下苦工练习就一定能达到效果。很多学员经常说自己把我们提供的练习全做完了,但还是感觉原地踏步。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练习的方法不对,没有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对每次练习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修正再继续练习。如果这关键的一步被跳过了,那么练习比不练习效果更差:因为反而将错误的做法练得越来越稳固,导致积习难改。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员在同样时间内如何更加科学地练习从而将个人努力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我们在课上经常会适时展示一些口译训练中十分有用的思维工具,来帮助大家达到该目的。
最后,很多人会认为天才来自于遗传或是天生的优势。其实不然,很多看似天才的人其实只是因为家里有这个氛围或文化,所以这个孩子才更有可能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产生动机、并开始持续练习,比如从小受到父亲精心培育的莫扎特。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完美音高的训练,很多人认为这是天生的,但其实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天赋,而是可以从小训练的一种技能。因此所谓天分的真面目其实是兴趣加动机。因此,以上三种错误思想的共同之处就是都给自身设定了疆界。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不适合做某件事情,先放下这些想法,才能真正开启刻意练习,获得你想要的未来。
3F 原 则
以上这些想法对应着书中的一个3F原则。
首先是focus(专注):在练习的时候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练,这样只会加深错误并且自欺欺人,而是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发挥并矫正自己。所以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并不需要刻意为了做完一定数量的对话而练习,而是要真正投入其中。这就要讲到心理学上的一种状态,叫做沉浸体验,也就是完全心无旁骛甚至忘记时间地投入在一件事情中。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心流体验或是正念的状态,完全沉浸在当下并享受当下的愉悦的体验。在真正经历完一次处于正念之中的练习之后,你会感觉练习前和练习后的自己、自己的状态和大脑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自己如获新生一般,对刚才所练习的领域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也会对自己产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心态。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练习过程很枯燥,但是一旦进入了对的状态,你的收获和体验都将是无与伦比的。
第二个F是feedback(反馈):刻意练习不是盲目地重复,而是每次都要有目标性地做出改进。这就须要一个类似私人教练的导师在一旁提供反馈,这样才能最快地在有限的练习中找到调整的方向。这就是我们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了,尤其是一对一课程中的训练。教师会仔细听学生说的每一个细节并认真做好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错误。这无疑是刻意练习过程中最理想的反馈形式了,而且不仅要指出问题,更要进行正反馈,即指出学员练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通过褒奖进行强化,这是我们与上文所说的“Deficit model”(缺陷模型)最大的不同之处。即使不是一对一授课,每个学员也会在练习之后轮流得到有针对性的反馈。通过这样的反馈机制,学员能够不断微调自己的做法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几个月下来通过积跬步而致千里。如果没有正确的反馈与指引,盲目练习将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有时甚至不如不练。因为用错误的方式练习地越久,这个错误的做法就会积习越深,因此越练越糟。这样一来,和不断得到正确反馈并改进的学员相比,差距就一点点拉开了。所以这就是刻意练习的魅力。引用樊登在解读时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愿意进行刻意练习的话,你可以快速接近甚至实现所有梦想。他在说到这点的时候举的一个例子刚好就是学习外语。就像学习所有其它技能一样,一定要给自己请一个专业的教练来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光是上下班路上听听音乐看看美剧背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这至多只是我们刻意练习之外的一个补充,比如背单词的确可以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进行,我们在课上也和学生推荐过一些免费的app和网站,比如quizlet。
第三个F和反馈也是息息相关的,叫做fix it,也就是在发现问题得到反馈之后进行修正和改进的过程。这里强调的学习方法是每一次的练习都只针对一个步骤或方面,比如乒乓球里的一个动作。我们最近在口译笔记训练营中采取的就是这个做法,先不管语言文字等问题,每次只关注口译笔记中的三个小方面,有针对性地去练习、反馈并循环。在四十分钟的训练课里就只练这三个方面,结束以后效果非常明显。参加训练的二十多位学员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这三个小技能并准确说出对这些技能的理解。试想一下,若每天都能学会这么几个技能,长期的进步和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这不仅仅是可以应用于我们的口译考试、外语学习,更是一种强大的学习工具,可以用在你感兴趣或需要的各种领域。
樊登在解读该书的时候说过一句让我深受触动的话:“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带着刻意练习的心情去学习、工作,你就在不断地让自己成为该领域里更专业的人。”不论是要应付考试、论文的留学生,还是面对繁重工作的上班族,都能在周而复始的重复中获益并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完成任务。因此,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进行刻意练习,首先要给自己找一位值得信赖的专业导师,你可以去看以前学生对ta的评价来判断。然后每周拿出固定的时间来跟ta学习,就像我们报班上课一样。当然更多的练习是发生在自己复习的时间里,课上几十小时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人来给你提供反馈,你也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记录来给自己提供反馈。这就是练习答案和自己录音的重要性,用自己的录音去和答案进行仔细的对比,总而找出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其实这个过程的价值并不比找导师练习少。出于经济考虑,大部分的练习时间是自己和自己练,因此方法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制作了上文所说的错题类型整理表,用这样一个强大的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准确的反馈。
当然这里要穿插一个小小的限制:我们学语言并不完全靠短期练习,因为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性的学科,它还需要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积淀,因此要想刻意练习的效果好,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粗浅来讲,即便我们用最完美的刻意练习的方法去训练一个刚接触英语不久的小学生,也不可能训练出期待的效果,因为学员的积累还不够,因此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搭配语言文字的打磨与积累。
四 个 阶 段
从开始训练到达成目标通常有四个阶段。
第一,产生兴趣。即先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来看看自己喜不喜欢这件事情。
第二,变得认真。在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感觉这件事渐渐成为了你的一部分,从而慢慢放不下。就像我们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口译训练之后,大家会对这个领域变得熟悉,甚至以一名口译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这是训练专业口译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通过熟悉口译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环境、背景知识等逐渐对自己的这个新身份产生认同感,从而开始有规划地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第三,全力投入。最理想的全力投入是放下其它一切然后投身于一件事情,这是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必经阶段。
第四,开拓创新。你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足够深入的认识和熟练度,从而可以进行一些明创造,比如打乒乓球的新动作,或口译笔记的新记法,或是翻译上的新思路等等。走到这个阶段就已经非常接近专家的水平了。
从一开始练习到达到专业水平或者你想要的水平之间,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一个停滞期。一开始的新鲜感和信心逐渐退去,同时又离目标还很远。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放弃的。因此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动机。动机通常分为内在和外在动机,当然内在动机往往更强一些,但是外在动机也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的很多学员一般都是受外在动机驱使来报名CCL考试并走上备考的道路,这固然是很强的动机,但是容易出现倦怠或厌学的感受。我们还是希望大家本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本身的热情去学习一门新学科。书中的一个观点可能与我们的常识大相径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意志力,这并不是个人的一种属性。看上去意志力强的表现一般都来自于充分的动机。
保持动机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首先就是养成习惯。我们制定课程表就是在帮助大家养成习惯,每周这几个时间段,我就专门用来进行口译练习。
其次就是找到外部的支持。比如建立或加入一个同道中人的组织,大家互相激励互相监督。这就好比我们的一起上课的小班和CCL备考大群一样,经常有人提问并互相解答,或者分享通过考试的好消息,抑或是由小柠檬组织的一些有奖竞答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激励你并让你形成习惯。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进步和成果时,这个群体里会形成一种有益的压力,产生一种不学习都不行的感觉。当然这在操作层面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要确保该组织有固定的议题,而不要渐渐偏离主题变成单纯的社交群体。
结 语
最后我想提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像樊登在解读结尾说的一样,刻意练习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未来。虽然本文都是围绕口译训练展开,但是它绝对不仅仅只是对语言学习有用,更是适用于几乎所有技能的习得。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和思维工具,而口译训练只是我们将其进行应用的对象而已。说得简单一点,只要条件允许,它可以让你学会任何想学的技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师,大师这个名号不只属于个别人,而是任何有效运用刻意练习方法而成功的普通人。让我们一起突破这一层思维模式,共同踏上美妙的刻意练习之旅,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为笔果英语CCL教研组主管、明星讲师Andrea老师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本文下方留言,或联系笔果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