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商业零售和制造业严重不景气,交易都集中在贵价的办公楼。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一篇,我们就来看看2019年澳洲办公楼的前20大交易。
Link REIT是香港第一家上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亚洲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之一。 GPT集团是澳洲上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该集团自1971年在澳洲上市,是澳洲最大的房地产投资集团之一。 AMP Capital交易的背后,实际上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他们加码4.5亿购入悉尼中央商务区(CBD) Wynyard Place项目资产的25%,把持股比例提高至75%。香港金融管理局之前也参与了Barangaroo 1号办公大楼的投资。 Starwood Capital喜达屋资本集团是一家来自美国的投资公司,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 Anton Capital是一个本地的独立投资和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 ISPT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行业养老基金,规模有185亿,主要投资和开发澳洲的商业、零售、物流、仓储和住宅物业。 Shayher Group是台湾宝佳集团(Par Jar Group)在澳洲的分公司,也是上榜位置最高的私人企业。 CBRE Global 是在美国上市的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房地产服务公司。 Stockland成立于1952年,是澳洲著名的房地产巨头,旗下业务覆盖住宅、商业和退休村。
前20大办公楼的交易总额就达到127.63亿。多个三亿以上的交易都排不上榜,比如Mirvac以3.82亿买下10-20 Bond Street的一半股权,LaSalle以3.25亿买下Central Square Complex,香港私人资金3.15亿买下悉尼6-10 O'Connell Street… 作为对比,2亿以上的办公楼交易总额在2018年只有48亿,2017年是61亿。 20大交易中,15个在悉尼,3个在墨尔本,2个在布里斯班。悉尼绝对是国际认受度最高的大都市。 悉尼也是唯一有多中心大型交易上榜的城市(Parramatta, North Sydney, Chatswood, Macquarie Park)。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住宅市场发展,悉尼有更宽阔的基础。 有没有留意,第一和第七有两个“100 Market Street”?,这是Blackstone在买下Scentre Towers组合6个月不到,保留了摩根大通租用的核心大楼,而把悉尼塔下10层的办公楼又再出售,卖给了香港基金Link REIT。可见优质物业是多么抢手。
在全球普遍低息的环境下,投资者把资金放在银行的利息越来越低,买债券也不行,只好把注意力放到商业地产,但又不太敢投资零售和实业,于是就选择了办公楼,尤其是有国际资本支持的大都市中心。 办公楼的回报比较高而且稳定,央行的利息降低到0.75%,对于很多追求有持久稳定收入的投资者来说,4-5%的回报已经很吸引,而高档办公楼的租金,每年还可以做到4%的增长。 投资者贷款成本也在下降,以前买一个商业物业,回报有5%,但成本也可能要5%。现在的贷款成本会低至2.8%,甚至2.5%,这中间就有不错的利润空间。 全球的经济环境不稳定,贸易战、Brexit、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示威动乱。在这种情况下,澳洲作为财富“避风港"的地位就突显出来。 大型交易的买家集中于REIT地产信托,他们的确做得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过去几年,他们持有的物业增值很快,上市公司每年会做一、两次重新估值,于是银行给出的信用额度也就大增,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去收购,不用的话放着也是浪费,他们是收管理费的,资产越多,收入也越多,于是他们的胃口就更大,这是增长的推动力。 如果分析一下市场供求情况,现在真的是供不应求,比起Barangaroo刚建起来时少很多,这也是价格上升的必要条件。即使2020年价值增长幅度比不过前两年,但在低息环境下,投资者还是会非常积极地找收入好、位置好的物业,办公楼市场还可能稳定增长,这是因为成本降低了,大家对资本还原率(Cap rate)的计算就不同,会容许买入价格更高的物业。 多少的回报算合理呢?有些项目的市场回报率高,达到6.4%,6.5%,有些可低至3.9%、4.0%。一般来说,不在CBD而且又大型的物业,招租、转手的困难会大些,所以,它要求的回报也会大些。对于大机构来说,他们可能手上已有很多CBD物业,所以比较容易承受地段“稍偏”的物业。 私人投资者、家族企业买的物业相对小一些,在CBD的物业招租、转手的风险较少,因为市场竞争的影响,对回报率要求就不用那么高。位置稍微偏一点的,回报率会高一些,比如在Artarmon的一个商业楼,可能会到6%。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多少业主愿意卖。机构卖出的原因,通常是基金有投资期限。也有一些办公楼是本来打算开发住宅的,但遇到住宅市场不理想,业主选择把项目卖出获利,这样的物业一般不与租客再续长租约,租金是以前订下的,算起来租金回报率就低,但一样很快就能出手,201 Elizabeth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办公楼的另一赚钱模式是买下投资改良,然后卖出获利,比如The Zenith三年前买入是2.8亿,现在装修后卖出是4.38亿。 公寓住宅的发展有严重减速的态势,资金有可能流入商业地产。对于住宅开发商来说,在好景的时候,一个项目的开发尚且要两年半甚至更长,在市场不太好时,要维持企业的经常性收入,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买下一个可以有现金收入的商业楼。 过去几年,华人投资者的资金有80%是做住宅开发。很多人试了几年后,会反思,是否有其他更合理的投资方法呢?选择收购商业物业就是一个好的模式。今年的中小型交易里,很多都是卖给了华人投资者。有本地的、也有海外的,价格在5000万到1亿左右,华人的投资以家族经营为主。
而在“负责任地贷款”政策逼迫下,银行只做锦上添花的事,已经失去了“供血”作用,普惠经济的职能正在逐渐消散,与一般人的需求也渐行渐远。在利率越降越低的日子里,贫富悬殊只会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