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完成了一宗“15个小目标”的交易

原创 2018年08月25日 澳房汇


文 / James Tong


以我对Dominic的了解,这样的题目写出来,我知道他不会喜欢。


“低调、低调”才是他的风格。


他是那种连单独站着让摄影师拍照,都会不自在的人。


可奇怪的是,他同时又朋友众多,交游广泛。


他对潮流非常关心,兴趣跨度很大。他会请一桌房地产好友吃饭,大家围着一起专门聊四个小时区块链、大数据。


他什么都愿意尝试,记得公司年会的时候,在300嘉宾面前,他登场与他的团队在凯悦的宴会厅跳起广场舞。


澳房汇不是第一次写Dominic王家明了,每一次,他都会要求多介绍他的团队。


这一次就特别一点,多写写他本人。


谁叫他刚刚做成了悉尼最大一笔地产交易呢? 



玩具大王的交易


我们说的这宗交易就是北悉尼的Northpoint Tower,在100 Miller St,North Sydney, 这是2018年到目前为止,悉尼最大一笔商业办公楼交易。


买家是香港的十大富豪之一玩具大王蔡志明先生。他以三亿澳币买下了这个物业50%的股权。三亿在澳洲的房地产界,算一个很大的数目,换成人民币,那就相当于十五个“小目标”了。


卖方是Redefine Global,他们本来是与Cromwell Property Group各持一半股份的。这个物业有三个部份:187个房间的酒店、5,020平方米的零售商铺和32层的办公楼。刚刚花1.2亿,在重新装修。


物业的年回报率大约是5%,目前银行贷款的利率大约在4%,商业房地产一般可以贷款60%。理论上,这三个亿的交易,买家可以出1.2亿,再跟银行贷1.8亿来完成。


与Dominic聊天,得脑子转速加快,因为他随口而出,就可以报出一连串的数目。


他说,这个物业其实还没在市场上放盘就卖出了。


“当时是蔡家父子刚好来到悉尼,想在市区走走,看有什么合适的投资机会,然后我们就带他们去北悉尼了。”


“为什么会推荐北悉尼?因为北悉尼最近提升得很快,连美国领事馆也要搬到50号Miller St。有一个新的Sydney Metro火车站也正在兴建。”


那天他们走过100号的时候,正在做装修。蔡先生看了觉得很不错,于是Dominic通过搭档Tyler Talbot去问业主,是否有兴趣卖。


业主回答说,可以考虑,于是双方就开始谈交易的细节。


然后,蔡志明先生的儿子蔡加赞先生再来了一次悉尼,就谈妥成交了。


大生意的完成,听起来并不复杂。


商业楼投资的生意经


这样顺利的事,无疑是当前建住宅的开发商和他们的中介最羡慕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只不过,习惯了做住宅的中国开发商对澳洲商业楼的行情并不是人人都懂。


这正是我要找Dominic好好谈一谈商业楼投资的原因。


Dominic说,有些中国投资人准备好了资金,也遇到了机会,为什么没有做成呢?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投资策略也就不清晰。


比如说,他们是有一笔钱过来了,但通常是“有限的资金遇上了无限的机会”,决策会摇摆不定。


在中国,他们熟悉的大城市办公楼,体量会很大,动用的资金要很多,一来就是好几十亿。但是在这边,1千万~5千万开始,只要你有2千万,就可以撬动一个5千万的物业,而且这边办公楼是永久性的产权,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贷款60%,付出的利息只是4%。但他们一算回报率,好像并不太高呀?


大多数人,习惯了做住宅地产,不太懂商业地产,到了另一个国家,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体系,也就宁愿做生不如做熟。最后都选回做住宅,以为这样更安全,但还是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形。


比如有发展商,在这边跟州政府买了土地,但是区政府不批;也有是两级政府都批了,而下面的社区抗议。然后就产生了很多的麻烦。


但如果你买的是投资商务物业,比如在城里买座办公楼,这一类麻烦就少很多。


没有买过办公楼的人,会不太懂如何判断,就算有人介绍到了,也会看不清楚机会。只有买过一个的,才会继续买两个、三个。



当旺的商业楼投资


这几年办公楼租金成长很快,有固定的收入,现金流就高,物业又在升值,而你要付的利息又低,所以就成了这几年很不错的投资。


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物业从办公楼到住宅的相互转换,是有潮流和周期需要的。说到例子,Dominic真的有很多:


“最近就有个例子,我在Chatswood有一幢办公楼,如果作为办公楼估值,价格大概是一万元一平米,如果是住宅,它的价钱就会是两万,是一倍的差距。所以做住宅比较好。


“在Parramatta,Walker Corporation有一幢70层的住宅大楼,已经做好了DA,大概700套吧,他们最近就在把住宅改回商业楼,因为今天Parramatta的办公楼大约可以卖12000每平米,而住宅就只能卖10000-11000每平米。”


“办公楼有个好处,找到租客之后,银行马上可以给贷款。如果是住宅,要卖掉700套才有贷款,这个就不是那么容易。你再想想,商业楼一般来说是盖好主体框架,内部空间是由租客出钱装修的,相对来说,盖住宅的成本就高出很多。”


“再举个例子,有个开发商,买了一幢办公楼,过后又买了两块开发土地。前两天就说,还好我们之前是买了一座办公楼,现在毎年有两百万的现金收入,不算太多,但也很好用了。不然的话,如果当初买的是三块发展用地,做开发没有三五年,资金是回不来的,在这段时间里,每个月都有一些固定开销,那么现在连我秘书的工资都要从国内打过来。”


Dominic再总结说:“我认为国内开发商在澳洲做项目应该做好资产配置。最好是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比如玉湖集团,从开始的Eastwood购物中心、北悉尼买的办公楼,Pymble买的办公楼就非常好。”


“Aqualand开始几个都是投资项目为主,然后才进入开发;即使是好像世茂这样,在Macquarie Park也是先来一个投资项目;你看保利,他们买的210-220  George St也是办公室为主,作为它的总部;上海连合也有股东在墨尔本买了很大一座办公楼;还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商叫Zone Q他们就买了很多投资物业,当然他们在北悉尼和Milsons Point都有开发,类似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大家感受一下,一下子要接住Dominic的信息量,脑子是不是要有一个Turbo键。



神奇的入行故事


其实听到这里,我就有个感觉,要在澳洲真正了解商业楼的投资,似乎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像Dominic这样的高手。那他自己又是如何炼出来的呢?


“我的入行,并不是一个精彩故事。开始的时候,是做住宅中介的,当时是在新西兰。我天生有个短板,就是方向感很差,卖的是House and Land,常要进入一个很大的开发新区,每次进去,看看每一家都长的是一样的,就懵了。我经常迷路。是真的迷路,然后连自己都感觉讨厌了,唉,当时是十多年前,iPhone等智能手机还没出来,经常要拿出一本厚厚的地图来翻。”


“另外一点是当时家里孩子很小,一个两岁,一个五岁,我就很想有没有也是房地产的工作,但周六、日不用上班的,于是就加入了商业房地产。”


“开始的时候就是卖一些零售小店铺,这样一晃就十五年了。也从奥克兰走到了悉尼。”


“来悉尼之前,在奥克兰干了七、八年商业房地产,原以为,既然已经有足够经验了,在悉尼应该可以很快上手的,顶多也就会有10%的事情是比较困难。”


“实际情况刚好是相反,原来的经验只对10%的事情有帮助,遇到90%的事,都是困难。我大概花了两年的时间,基本上什么交易都没做,就是熟悉环境,重新认识市场,后来才慢慢上轨道。”


“刚开始的时候,我记得一个星期有三、四天时间,泡在唐人街去认识业主,所以,不夸张地说一句,唐人街的业主我基本上都认识。”


“怎么去认识这些业主呢?当时我们有一个叫City Scope的数据库,我就把所有数据打印出来,有两个Folder那么多,很大、很厚。然后就一个一个地写信,在黄页、白页上把能找到的通讯地址找出来。”


“一般来说,业主想听的是,噢,最近附近有哪一个物业成交了,卖了多少钱。或者,他们也想知道,自己手上的物业值多少钱。再不然的话,就约他们喝杯咖啡,这种应酬交际算是挺主流的活动。”


“见面了说什么呢?我不会急着去做生意。当时我是新人,这种上门资讯服务是免费的,就算有交易也可以不是我去做的,我只是帮他们关注一下最近的交易。我会告诉他们:这条街的第二间,上个月卖了,卖价是多少钱,以那个价钱大概是怎样的回报率;又或者最近在街尾哪一边,最近有一间刚推出市场,大概什么价钱。这些案例都不一定是我经手的,我会把对整个市场的了解告诉他。”


“这里讲个故事,大概前年,我在唐人街卖了一个80 Dixon Street, 两千万的小楼,客户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伯,当时他找到我,手上拿着一封信。他说这是你五年前写给我的信。我一看,哇塞,还真是我写的,让他留着了。我当时写的是什么呢?我是告诉他附近有哪几个成交,如果还需要什么资料就给我打电话吧!”


“这是一封五年后才有反应的信,真的很神奇!”


“这也给我一个想法,真的是隔行如隔山,每天在我们周围发生这么多事,没有专业地研究,可能事情就放过了,每一个手上有物业的业主,注意的是他们生意上的圈子,出了那个圈子,就可能不知道谁是谁了。”


“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比如今天家中下水道不通了,要找一个管道工,一下子,大部分人是完全没有概念应该找谁的,所以,就因为一封信,那位业主五年后才来找我,背后就是这个神奇的道理。”


“这个物业卖了二千万,它的上一次交易,是在一百年前,唐人街就有这么一个挑战。如果是住宅,可能是5年卖一次,如果是商铺,也许就五十年或一百年才卖一次。所以也不能光靠卖唐人街的楼来生活。你得研究好整个房地产的行情。


未来怎么看?


Dominic说,以前大家都是以开发为主。买地!盖几幢楼,大的项目有好几百套、甚至上千套。小的一幢也会有10到20套。


“但现在有收入的投资会越来越变成主流。”


“这种情况在新加坡已经很普遍,有不少住宅大楼改变成办公楼。所以从那边过来的投资客人都会一看就懂。最近,连香港人的投资方向也转变了,来澳洲的资金也在增多。”


“他们当中,有不少也是大陆来的,比如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家族企业。最近我们收到的咨询挺活跃的,他们在为未来二到五年的发展做准备。”


“有些海外买家甚至会把海外的银行也带进来,比如美国的、香港的,利率会更低些。”


“投什么类型?房地产开发是要看潮流的,现在就是办公楼、酒店等商业投资的好时机,尤其是酒店,哇,现在城里酒店的生意好做到不要卖,因为毎家的出租率都超过90%,正常情况下,只要超过80%就不错了,现在的生意是非常好。”


“至于做学生公寓就要小心了,因为有很多,市场已经有几千套、上万套。这些物业是没有办法马上改成其他用途的。在我个人看来,未来开发学生公寓风险还是挺大的。”


“CBD的办公楼还是不错,如果是B级的办公楼,价格大概是15000每平米,A级的大概是20000,最高级的就会卖23000-25000,CBD的住宅也就是20000左右。可以说,在住宅和办公楼之间,价格是比较平衡和接近,不是说有地了就必定拿来建住宅。”


“说到这个板块,有一个没有人提到过的因素,你想想过去5年,到底有多少中国发展商在这边成立了公司?我认识有很多公司在这边有500平方米的办公楼。每家500的话,这5年来,不会有少于300家,你可以想想他们用去了多大的办公楼面积。”


“有时你去拜访一个中国客户,进去一看,哇,好大的办公楼。他们大多数是租用office,而不是买下来的。找个时间我们真的要统计总结一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贡献。”


还是要说回他的团队


“我们行业里是有挑战的。为什么很少华人在做大宗交易呢?因为门槛还是比较高,资源、网络都掌握在几个大中介的手上,即使他们没有亚洲团队,照样可以卖给亚洲人。在莱坊,我们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加入的时候,莱坊刚好在筹组团队,那是2012年的时候,正赶上中国提倡海外投资的一波热潮,就做到现在了。“


“莱坊是一家英国的私人公司,在澳洲最近刚好改制了,我也很荣幸地获邀成为了合伙人。在同行中,我们的亚洲成员比例是最高之一。”


莱坊悉尼华人团队:Andy, Betty, Linda, Dominic, Jay, Kelly, George


“加上北悉尼这一宗的3亿,我们过去12个月做的交易额大概有10亿,所以我们这个团队的交易量也是市场中最高的。公司给我们的自主权也很大,可以决定做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我们每年春节,都会邀请客户和朋友们办一个大型的年会。”


“除了悉尼、墨尔本,莱坊在阿德莱得也做得很好,在塔斯玛尼亚,我们是最大的商业中介。在柏斯、布里斯班我们都有公司。但目前我只在悉尼、墨尔本有华人团队。所以,我有时候也要帮忙照顾其他城市。”


“为什么喜欢澳房汇,因为从一开始,我就在找一个能专注地做好商业房地产的媒体,我觉得你们真的做得很好,所以合作一直没有中断过。”


上一次写Dominic的时候,是2015年,那一年,他的团队主要是卖住宅开发用地,业绩是十亿。这一次,他们主要卖商业楼,也是做了十亿。所以,这应该算是一个十亿团队分享给大家的澳洲房产经验。


    

作者:James Tong

澳房汇出版人,澳中第一产业理事会主席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