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穹顶之下》几天内传播满了所有没有,我的朋友圈也全是,出乎我意料的事,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也被复杂化了,持阴谋论观点的评价越来越多,我不想去争论什么,我只想说,谢谢你,柴静。 |
在没有看柴静这个103分钟的纪录片前,我们看过无数报道,听过无数留言,却说不明白雾霾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更无从解答,该怎么解决它。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想起来我们讪笑过北京官方的说辞“居民炒菜会增加P.M2.5”,说汽车尾气是P.M2.5罪魁祸首,我也很严肃地和朋友私下讨论过那条传闻,内蒙古出产的煤矿里含有核物质,所以导致雾霾驱之不散,像一块湿抹布捂住每个人的口鼻。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知道了,居民炒菜是会增加P.M2.5,但取决于你用的燃料是煤、石油还是天然气,如果用煤,你使用的是否洗过的煤。清洁过的煤或者如天然气这样的清洁能源,会大大降低P.M2.5的排放量。如果餐馆或者家里炒菜,加装了油烟净化器,那排放出去的P.M2.5又将大大降低。
连年增加的私家汽车和堵车所造成的汽车尾气问题,确实是P.M2.5重大污染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对于汽油的标准太低,加油站的监管不力,即便是在北京也加不到优质的油,劣质油品才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而这也是杭州一年200天都是雾霾天的无奈,因为有钱也买不到好油;那些在半夜通过城市的柴油车,贴上了各种合格标准,却是北京雾霾的主要来源,但面对这个大家都知道的造假行为,所有部门都无法作为,因为标准和监管是两回事。
柴静没有去调查内蒙古的煤是否有核物质,但是解答了2013年秋冬那场蔓延25个省市的大雾霾来自哪里,那也是这个流言传播最广的时期。因为燃煤量巨大,那年冬天,哈尔滨开始使用低质量而且未经清洁过的褐煤,让那些毫无用处只会造成雾霾的黑灰直接挥发到空气里,造成了东北三省持续数日的大雾霾。
虽然雾霾这个词这几年才开始“出现”,但是她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70年代开始,大气污染就与人们患肺癌比例增加直接相关。这样直接的回答,让那些认为雾霾有害,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心照不宣”、“你懂的”的隐晦表达,无处遁形。
2010年,我来到杭州,这座城市干净的路面和管理良好的绿化,让我大加叹息,但愿长居。2012年开始,开始发现杭州居然也会有北京那样无法忍受的雾霾;2013年,杭州曾有5天,能见度不足3米(个人直观感受),紧闭门窗依然咳嗽不停。2014年,我们已经养成了醒来第一件事看空气指数,安排一天出行时间的习惯。
但是,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该怎么解决?我们看了那么多新闻,却没有一篇回答清楚了其中哪怕一个问题。作为媒体人,我也和柴静曾经所做的那样,只是关心某一个事件,监督某一个企业,或者发出一个宏大而未经思考过的问题“要发展还是要环保”;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只学会了讪笑、自嘲、看似严肃地讨论未经证实的流言。
该怎么改善这么严重的雾霾,我们报道过伦敦、洛杉矶的治理雾霾经验,每一条新闻都恳切、详实,但都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柴静直接回答了这些地方的具体经验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我们该怎么做?“能源体质改革”,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问题来源和解决方案。
因为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燃油标准由石化行业制定,环保部门只有投票权,而这是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不曾出现的境况。而所谓石化行业,在中国就只有一家“中石油”、一家“中石化”,垄断导致标准低,“有义务没有(执法)权力”的环保部门形同虚设,发改委等部门全部被石化部门架空。
垄断,导致煤炭开采重量不重质,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受阻。这样的高污染能源企业坐大,大到不能被处罚、被关停、被取缔,因为这样大的企业,动不动就牵涉到上十万人的就业问题,还有当地的GDP发展,当然也关系到主管领导的升迁。有处罚权却没有执法权的上级环保部门,听命于政府的同级环保部门,没有人能拿这些企业怎么办,污染就这样一天天无限制地排放。
再来,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那些早该被淘汰掉的高耗能低产值高污染企业,却一再享受财政补贴,维持一地支柱产业的假象,而这,是新能源企业面临最大的市场不公。
没有高深的理论和弄不明白的科学名词,柴静把所有的疑问,化为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从哪里来,怎么办。尽管做过类似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都知道,这么庞大的跨越医学、化学、材料、政治、经济、生态的复杂工程,一个外行人士很难说得清楚,但遵循专业,不断地找专家审校,以期达到尽可能的准确,她说“只能尽力而为。错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会有更多人做得更好。”
她的演讲从自己的孩子开始,以一个普通公民面对雾霾可以做什么亲身示范作为结束。没有煽情和无谓地抒情,甚至不是所谓理性、客观,她只想得到一个真实的答案,她在替我们每一个人问这个问题。
我刚满25岁的表妹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说,“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证明,用同理心动人,向柴静和参与调查的每一位致敬。雾霾是什么、怎么来、如何治,答案似乎都找到了,在等待政府做些什么之前,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是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了,因为‘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是抱怨,不知建设。’”
作为一个准妈妈,我深深认同并愿意传播这个样的观点,“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身。”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另一个目的是,自省与自勉。
需要自省的是,前年有媒体爆光柴静结婚及美国产子的新闻时,我虽然在微博上转发发声,“柴静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她不是娱乐明星,她也不是公权力人物。当她进入新闻这个行业的时候,她并没有认可她的私生活的暴露就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部分。”但内心里却对她产生了一种道德评价,认为她矫情、造作,导致我没有去购买她的新书《看见》。今日无比后悔当时没有多买两本她的书,要知道,这个耗资百万的纪录片全部由她自费,费用就来自于她两年前出这本书收到的稿费。所以千万不要对任何一个人轻易做出道德判断或评价,有一天你会发现偏见是多么愚蠢。
想要自勉的是,让自己免于偏见或者说被表面的答案说服,除了再往前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看看。在自我的地盘,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的习惯,而走出去一步就能看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种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很多种解决方案。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看见的分享出来,最好能针对性地、清晰地表达出来,而这也是“台湾私人订制”想要做到的,这个世界原本就很不一样,换一种视角,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注:因为只看了一遍演讲,文中可能有误解或疏漏之处,强烈建议大家直接观看视频,它值得被每个人看见。另,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