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澳新军团日(ANZAC Day)
又 到 来 了 !
(图片来自朋友圈)
(图片来自朋友圈)
ANZAC的全称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每年的4月25日,被定为ANZAC Day。
这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全国性节日之一,跟圣诞节和复活节地位相同,在澳大利亚人民心目中比国庆节还要重要。
按照惯例,早上9点大游行开在Flinders街和Swanston街的衔接处出发,然后经过St. Kilda路,最后在墨尔本战争纪念馆(Shrine of Remembrance)结束。
现场直击
华裔老兵后代在ANZacday上游行:
(图片来自朋友圈)
华裔小男孩和老兵握手:
(图片来自朋友圈)
乘今天这个时机,小编要说的是一名华人女英雄Quan Mane在二战时期的澳洲成为了一名电报破译员的故事。
尽管家人曾受白澳政策迫害,但她依然以德报怨,为澳大利亚的和平贡献自己的智慧。
白澳政策
1901年,澳洲保守党执政正式确立白澳政策为基本国策,只许白人移民的流入。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是欧洲白种人的澳大利亚,对亚洲和太平洋岛屿的有色人种,则采取歧视、限制甚至严禁迁入的态度。在此政策下,大部分华人忍受不了欺压、被迫离开澳大利亚。该政策于1972年在工党执政下取消。
1927年,Quan出生在悉尼的一个华人家庭,她的父亲是广东来的新移民,母亲是澳洲出生的华裔。
当时的澳大利亚在白澳政策的影响下对有色人种十分排挤。
在二战期间,她的父亲被政府划分为“外国人”以及“敌人”。
而她的母亲尽管是土生土长的澳洲华裔,也因与这个“敌人”结为夫妻而受到排挤,被剥夺了公民身份。
同时也被归类为“外国人”,还需要经常去警局报到。
为了赢得尊重,Quan Mane女士的很多家庭成员都参加了军队。
Quan回忆说:
“我另外三个姐妹要么丈夫参军,要么儿子参军。”
话分两头,与此同时,二战中的澳洲首次允许女人加入国防军,一时间6万6千名女兵应召入伍。
当时极少有华裔女性入伍参军的,但是Quan并不甘愿随波逐流,她要打破人们对华裔女性的刻板印象!
女人就该在家呆着?
华人就无法获取信任,成为澳大利亚国防军中坚力量?
我不信!
于是,一满18岁她就马上加入了澳洲当时最大的女兵军队。
Quan成了一名电报破译员, 而她妹妹则在同一组织担任了三年多的文职工作。
首批报名参军的女性澳籍华裔一共只有21人,她们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部队,Quan当时的工作是使用密码簿把来自军方的密码翻译成英语,或反向把英语翻译成密码。
“这是一份极为关键,又涉及高级机密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军队调动,人事调动,将军调动等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信息。” Quan回忆道。
也正是从军的这段经历,让Quan有机会和军队中的其他澳洲女性建立起了非同寻常的友谊。
在Quan所在的兵团,对华人的歧视和偏见是极少见的,因为它们早就在跨种族的相处中被打破了。
同事们欣赏Quan,他们看到的是她人品、性格和智慧而不是皮肤的颜色。
Quan曾说:
“我的父母双方都是华人。我们在家说粤语,吃中餐,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式的,参军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尽管我们也和隔壁的澳洲小孩玩,向他们学习澳洲的生活方式,但是那些交往是很有限的。
“参军之初我有过顾虑也有过害怕,但是事实证明,其他女兵同事们很友好,我和妹妹都没有遭受什么种族歧视。”
墨尔本的澳华历史博物馆的资料显示,二战期间有600名华裔参军。
在日本投降后,Quan Mane女士和妹妹加入了联合国救济和恢复管理机构(UNRRA),在中国从事人道主义援助工作。
而在30多年后的1979年,她回到澳洲和家人重聚。
她被任命为WAAAF西澳分布的荣誉秘书,直至该机构在2016年关门。
她的外甥女Kaylene Poon现在是珀斯的一个当地历史研究者,她正努力保存不为人所知的澳籍华裔老兵的故事。
其实在二战期间的澳洲,华人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放眼澳洲历史,华人作出的建设和贡献也是随处可见。
澳洲是一个文化和人种的大拼盘
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国家,
华人在澳洲的发展建设中也饱受了酸甜苦辣..
时至今日
随着移民狂潮、奶粉代购、房价走高等事件的白热化
针对亚洲人的种族偏见
也不断显现。
当有人告诉你,
“滚回自己的国家去”的时候,
你必须知道华人
在澳洲的历史进程中
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
在澳洲,
有一张华人脸不仅不可耻,
相反,应该非常骄傲!
而Anzac Day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它承载了这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转载自澳洲网
往期热点推荐
随手拍,随手爆料!
悉尼新鲜有趣的事,敬请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悉尼的华人
公众号:sydneychn
爆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