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教育最本质的差别让人触目惊心!

2015年12月01日 澳洲乾景


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眼里,外国教育就是轻松简单,没作业零负担。澳洲教育向来不输欧美,名校多环境好,这也正式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澳洲的原因。


相信不少人出国前就已经四处打听过澳洲的教育,无论是听朋友推荐也好,听中介‘忽悠’也罢,这么多的人选择留学澳洲,绝对不仅仅是‘压力小’这么简单。

要真的说起中澳教育的差异,真的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因人而异,因才施教


语言


在中国,从小学开始中文和英语都是必修课之一。中国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重要性不必多说。家长希望孩子能从小学好英语,以便日后无论学习还是沟通上都能比较顺利,因此许多幼儿园在孩子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英文。但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却成了学生的一大绊脚石。

而澳洲的学校,除英语外没有必修语言。从初一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门第二语言,范围之广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最常用语言。例如中文、法语、拉丁文、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等。对语言十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门语言当作高考的其中一门课程,若是对这科没有信心,也随时可以在下一年把这门课换掉。当然,如果对语言没兴趣,学生也可以不选。


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会给学生一个宽松、灵活的学习环境,没有硬性要求。


选修课


选修课这种东西在中国学生眼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中国有文理分科,但是分科不分家,数学好的人未必会对化学物理感兴趣。语文好的人,未必就能在英语历史上拿高分。


在澳洲,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有选修课。它可以是手工课程、音乐艺术、烹饪等等,兴趣为主,学术为辅。这也是‘因材施教’最好的体现,毕竟‘勉强没有幸福’的道理大家都懂,强加给你的不一定就是对你有用的。与其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门自己不喜欢的课上,倒不如选一个喜欢的,因为只有真正对这门课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随着年级越高,选修的课程就会越多,可选择的范围也越广。澳洲高考从高二开始进入紧张阶段,就维州而言,教育部承认可参加高考的选修课多达几百门,根据不同的学校也会给学生提供30-50门的选择范围。心理学、经济政治、物化生、音乐艺术等都是最热门的科目。


在高一学生就需要从自己学校提供的课程里选择高考的考试科目。选课之前,学校会统一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志愿(以后感兴趣的就业方向)参加一个全国统考的测试。测试不算入高考成绩,内容也是千奇百怪,意在通过测试结果给学生一个参考,列出较适合你的职业,以此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科目选择。


必修课


在中国,所有课都是必修课,文理科选了就不能后悔。而在澳洲,必修课只有英语和数学,而且也分很多种。英语有英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英文文学。数学也分低等、普通、高等和大学数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难度,这和中国的数学相比是相当人性化。


高考时还会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需要投入的时间和你所得的分数进行加分和扣分。课程越难,加的分就越多;课程越简单,也会对应的进行减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评分制度更公平。


高考制度


每年中国高考都是一部史诗级的灾难片,一试定终身,另无数人闻风丧胆。辛辛苦苦12年,就是为了那高考那三天。高考虽分文理科,但依然要求学生成绩要平均,不允许偏科,多少人拼死拼活的就为了将那一科的成绩拉上去,苦了学生又心疼了家长。


澳洲高考满分100分,每一分代表一个百分比的人。也就是说,要是你高考拿了90分,那就意味着你在全澳考生中排前10%。参考的6科中,英语及成绩最高的三门各算50%,成绩较低的两门各算10%。换句话说,就是澳洲的高考制度比较人性化,允许学生偏科,因为就算考砸了,也只算10%,对总成绩影响不大。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澳洲学生高考最多可以考6科,最少可以考4科。理论上来说,考的越多总成绩就越高。但这能让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可以学的轻松一些,因为把少读的那一门的时间放在自己有把握的科目上,一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一门可以跳读的科目,在高二时就把这科考掉,以减轻高三的压力。


高分低能
低分高能
VS

1

澳洲大学易进难出

中国大学分三五九等,这是通病。为什么说这是病?因为中国好的大学,就所有科都好,差的大学,就几乎没有自己的优势。而且无论报读哪一科,只要你想进这所大学,就是一个分数线。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一个想读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和报读生命医学的学生一个分数线吗?


澳洲大学在这方面就比中国完善的多了。澳洲大学也讲排名也讲名气,但相比之下,远没有中国严重。很简单的例子,墨尔本大学澳洲排名第一,和清华北大一样,各科水平较高这是正常的。但是,世界排名并不靠前的麦考瑞大学,常年是澳洲会计专业的领头羊。同样,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设计和建筑在澳洲也非常出名。

澳洲的大学,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钱可以有天壤之别。同一所学校报读人数多且难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可以高达接近高考满分;而报读人数少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也可以低到几乎只要你愿意就一定能进。


很多人会说,澳洲高中轻松,大学易进难出。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压力都是有的,只是方式不一样。在中国,学习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老师和家长,你不做自然有人逼着你去做。一进大学就跟解放了一样,该吃吃该喝喝完全没有了应有的紧张感。但澳洲完全相反,高中老师几乎不检查作业,做不做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大学更加不会有人理你,你挂科你不上课,没有人会在意,一切靠自己。

澳洲这种教育方式渐渐的也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别人得不到也抢不走。你不努力,没人会帮你。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高考成绩优异的中国学生到了大学就一落千丈,而成绩一般的澳洲学生反而在大学生活中得心应手。


2

大学不是唯一出路

在中国人眼里,没有大学文凭,你就什么都不是。虽然这样的观念太过绝对,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教育和社会体系里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中国除了大学之外,也有专科也有技校,但教育质量却相差甚远,只能从事辛苦又低收入的工作。

澳洲也有技术学校,也就是TAFE。澳洲能顺利从大学毕业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是读TAFE,特别是那些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与其大学读的那么辛苦,倒不如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工作后,读TAFE的人的收入并不见得就会比有大学文凭的人低,因为澳洲蓝领和技术工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澳洲普通白领年薪在6万澳币左右,而蓝领(如砌砖工)则可高达10万澳币。


但国内的收入分配决定了技校出来的学生,无法跟澳洲专科学生相提并论。就像从蓝翔出来的学生在国内开挖掘机,工资水平怎能和在澳洲开挖掘机相比。


3

高分低能VS低分高能

“高分低能”这一个词在中国已经出现很多年了,指的是那些学习成绩优异,但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学生。这群‘高分低能’们在踏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闹笑话,洗衣服把整包洗衣粉倒进去之类的数不胜数。而我们在嘲笑他们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中国式教育的思考。


的确,中国高强度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在义务教育的12年里,除了读书几乎什么都学不到。家务不会做,菜不会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更别提出去打工积累社会经验了。出现这种结果,家长和中国教育模式那是各大五十大板。一方面是学习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让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学习以外的事情,另一方面父母的溺爱和观念的灌输才是根本原因。以至于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四处碰壁,连使用复印机等基本工作要求都做不到。

而澳洲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会每年安排学生去一次露营,从三天到一周不等。露营的内容也是各式各样,爬山涉水、找食材、生火做饭都是基本内容,意在从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独自生存的能力。


这种定期的野外活动,潜移默化的灌输孩子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生存。你成绩可以不拔尖,但是你必须学会照顾自己,没有父母的帮助也你不会被饿死。


并且,许多学校会在高一时要求学生不上课,出去打工一周。打工范围没有特别要求,可以是餐厅服务员,可以是公司白领,也可以跟着律师会计师处理各种事务。其目的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真正的工作环境,更是要让学生体验找工作时的碰壁,工作中会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以及和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


总结

中国‘一试定终身’的高考模式已经被质疑了很多年。但仔细想一想,中国有13亿人,56个民族,文化差异大,竞争激烈。大国的管理,无论从人口还是社会历史因素来讲,都比澳洲这样的‘小国’困难得多。也正是由于这种社会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澳两国在教育制度上的差别。


中国目前已经开始考虑引入国外的高考模式,力求为学生减轻压力,让高考更公平。也许高考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是好的开始,也希望将来中国的教育能够更上一层楼。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