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澳洲时,有人觉得惊喜,有人觉得不习惯,有人觉得很无聊。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观念炯异,老人与晚辈能否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好山好水好寂寞“,似乎成了中国人眼中普遍的澳洲印象。老人在澳洲生活,不像在中国那样可以到楼下及公园跳广场舞,或在家中搓麻到深夜。
绝大多数探亲老人都是与子女同住,操持家务、带带小孩,子女有时间才带出去旅行。如果自己不会寻找乐趣的话,生活的确会很无聊。
那么跟随子女移民澳洲后,中国老人在澳洲的真实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搜集了5个真实的案例:
三代同堂享天伦之乐
夫妇和儿子一家在悉尼同住了20年,相处十分融洽。老人和子女同住,可以排遣内心的孤独感,享天伦之乐;万一出现身体不适等紧急情况,也有人照顾。
儿媳对与老人同住也表示很满意。她坦言老人帮了很多忙,教两个孩子学中文,做了不少家务。一家三代同堂和睦相处的生活对老人们来说是最理想的,但这样的家庭并不多见。
退休之后才移民的老人觉得,生活在异国他乡,不会开车又不懂英文,能和子女一起生活最好。不然,在陌生的国度,语言、生活习俗和文化上的差异令他们寸步难行。他们认为,如果来到澳洲也要与子女分开住,还不如呆在中国好。
一碗汤的距离最美。在澳洲呆久了的人,会改变中国几代同堂的旧观念。探亲老人来澳洲只是暂时住一段时间,与子女同住问题不大。移民后的老人如果想长期居住在澳洲,一般会想办法与子女分开住。
由于不懂英语,不会开车,华人区则成为老人们的最佳居住地之一。和子女住得近,经常能见面,也是不错的选择。敏华(化名)认为,和自己的父母十几年没有同住了,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硬要一起生活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更何况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公婆。
敏华的母亲说,刚到澳洲时,女儿对她很好,时间久了,说话就不客气了,嫌她脏,嫌她做饭难吃,总是挑她的毛病,哪个老人家一点毛病都没有?
华洋观念炯异
马老太太的女儿嫁了个洋女婿。她抱怨说,澳洲的做法很不相同,自己认为是对的,在澳洲人眼里可能完全是错的。
她给孙子穿的衣服总是比大人的多,她认为小孩怕冷,万一冻着了会生病。女婿在家一年四季穿短袖,马老太太要穿两件衣服,她让孙子穿得比她还多,夏天不准开冷气,怕孩子受冻。
洋女婿认为这样做会把孩子捂坏,一回到家就给孩子脱衣服。有一次,孩子发热了,老人认为这是受凉了,还要给孩子加衣服。洋女婿认为,发热了要脱衣服,身体才能降温。
马老太认为,孩子应该睡硬床垫,有利骨骼生长,洋女婿认为,孩子的身子骨软,睡硬床垫简直就是折磨。双方都是爱孩子的,可照顾孩子的方式大相径庭。
老年公寓生活安逸节目多
王老太住在悉尼近郊一带老年公寓,她对那里的生活非常满意。她说,每个星期都有医护人员上门检查老人的健康状况,社区安排定期的健身活动,老人们也自发安排唱歌。
老先生则住在墨尔本某华人区老年公寓。他说:
和子女同住是希望能帮助子女操持家务和照顾下一代,自己有个紧急情况也有人照顾。如果帮不上子女的忙了,不如分开住,不想给子女增添麻烦。分开住也自在,起码做起饭来不必考虑那么多人的口味,做事情也不用考虑晚辈的时间表。身体出现不适时,可以打000。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部门会派工作人员上门照顾起居。
挑选合适的养老院很重要
华人老人由于长年的饮食生活习惯,更希望居住在华人养老院,而澳洲地区的华人养老院极少。李越夫妇在布里斯班开办了一所家庭养老院,受照顾的老人多数是华人。
他们可以在那里吃中餐,看中文电视,用汉语交流,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一致,沟通起来较方便。如果子女离得远,老人想见他们一面还真不容易。
有些老人甚至几年都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了。养老院的生活几乎就成了他们的全部。选一家比较舒适的老人院,对这些老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李越认为,老人们如果受到很好的照顾,可以多活很多年。他对挑选老人院有个建议:不要光看外观,还要打听工作人员是否负责。家庭型老人院一般是企业主亲自照顾,利益与病人紧密相关。
老人走了,他们的收入就会下降,还要重新找新的客源。鉴于此,企业主也会悉心照顾好老人的。而大型老人院的工作人员是拿时薪的,收入与病人无关。
华人子女要比当地人孝顺
李越表示,华人子女看望老人要比澳洲人来得频繁。华人老人临终前还能见到亲人,很多当地老人却是在自己的房间悄悄地死去。老人得了重病,澳洲医生会对他们抢救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如果生活质量太差,医生会问家属还有没必要抢救。
影响子女施救决心的因素有多方面:当地人比较看重生活质量,认为生活质量太差,活着也是一种痛苦;老人生前买了高额人寿保险,死后子女可得到一大笔保险。
符合上述情况的,澳洲人的亲属多数会说不抢救了。而华人的子女则偏向于全力抢救。他们想尽自己的能力表达孝心,希望自己的人生不后悔。老一代华人多数是穷人,治病有政府补贴,医疗费用不会成为亲属的负担。
免费热线:400-853-1233
137-6125-5658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