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怕借贷,老话说“穷在债上”。海外华人新移民在投资房屋时,对银行的利用常常不如洋人。“无债一身轻”,中国人都这样说。
许多中国人买房子是一次付清的。反观洋人没有不借贷的,“虱子多不痒”之类的话,洋人不懂,他们都说:“先住起来再说,不给银行赚,也就是不给自己赚”。
西人善于利用银行。洋人购房贷款者最担心的是能不能贷到款,我们华人新移民购房时最担心的是何时能还掉款。我的几位洋人年轻朋友差不多都是积够了首期就找银行,手头如果有多,也不肯多付。不像华人,储蓄了大半的钱,一下子交给银行。向银行提问最多的问题是“我提前在二三年内还清的话,银行会不会给我罚款?”。许多华人新移民都是将第一幢房屋债务还清再去考虑买第二幢。这样就花去好多年时间。这对工薪阶层而言,积累十分缓慢,房屋本身都是升值的,但我们的年龄不饶人,我们的岁月不升值。
一家银行的华人经理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新的小区项目落成时,她有中西两位客人同时来贷款。巧的是两位都是当教师的,那位中国人手上有现金十万,只需贷款十五万。洋人首期仅付五万,买了两套,贷款四十五万。小区项目规划好,近城区,是个老牌中产阶级区。澳洲利率低,出租回报高,又正逢澳洲房产稳定上升期,仅两年,那个小区的房产劲升25%以上。两位教师收入不变,但洋教师投资回报是华人教师的一倍!圣诞节一过,洋人教师又来找这位银行经理,打听能不能让银行再估价一次,使他的两幢房子在账目上多套现一些,以便他再买第三幢。
这位银行经理也曾经核算过那位中国教师的未来收入,认为有扩大投资的能力,并且主动打了电话去,但对方说正努力还清贷款,没有再购房的打算。
我认为那位中国的教师和洋人教师相比,(他如果不愿投资房屋另当别论)吃亏在文化方面。也许中国人固有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人穷穷在债上”的想法阻碍了他的投资。有人统计,中国新移民如果移民海外时,口袋中不很富有的话,一般是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打工赚钱,不论是工厂打工、学校教书还是公司当职员、经理,中国人俗称“原始积累”阶段,也有人称这是用“力气”赚钱,甚至称之为“血汗钱”。
第二阶段,有些钱了,买个小生意,方便店,Take away,租个小作坊,或买辆出租车,开个计算机零售店等等,既当伙计,又当老板,这可称为“用力气+存款”,仍然是辛苦钱。
第三阶段,因人各异,归纳总结一下,不外乎是买股票、债券和买房屋,可以称之为用本钱加“脑力”赚钱。
第三阶段的前两者即股票和债券不在本文标题之下,后者即买房产者还可分为两类,其中那些主要是用银行贷款的房屋投资者,则可以说是应该另外归结为---第四阶段,因为这部分人既不用自己的力气,甚至也不用自己的钱,而是借用别人(银行、税务局、租客等)的钱。
我想,第四阶段的这第二种人,才是聪明的文化人。
中国的富翁中房地产大佬占绝对多数,上百个大企业都去做房产。看准经济形势,利用好银行的钱是他们迅速致富的法宝。大的富翁如此,平头百姓买一二幢房屋也应该如此。
澳洲的房地产相对稳定,利率又低,长线看来,回报稳定(悉尼和墨尔本的许多地方二战后四十年来平均每年有10%的升值)。华人新移民有一份牢固的收入的话,完全应该多和银行套近乎,想方设法多借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是研究海外当地文化,了解投资地点升值历史,找准出租目标,买准一个好物业。当然,我说的华人新移民是那些专业不十分突出,不指望在工商业暴富,但准备长线投资,想往年老时生活绝对有保障的人。如果你周末爱好赌马,隔三差五要去赌场转转的话,我的文章也许是个陷阱呢?
申明
本文经作家王晓雨授权发布
思客置业公司介绍
《在澳大利亚买个房》 -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