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营】这件事决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2018年10月08日 澳洲金融圈


来源:正和岛(ID: zhenghedao)


  岛 君 说  

假如给你100万的闲钱,你会拿它做什么?买房or换车?还是周游世界?


一稼给出了不同寻常的回答。她花了100万元,游学各地,遍访名师,只为搞清一件事——如何找到并践行自己的使命。


从上海交大到哈佛,从银行到硅谷,一稼活成了邻居阿姨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而她冷暖自知,虽然表面风光,却也像大多数人一样时常焦虑、迷茫。


幸运的是,她在三十岁那年“遇见了自己”,开启全然不同的事业与生活轨迹,她很满意现在的状态,即使这意味着常年连轴转、没有休闲娱乐、死磕百万字的书稿,她也乐此不疲。


正如一稼给自己的定位——“帮助每一个勇于追求更美好人生的朋友”,我相信她的身上有大多数人可以借鉴的地方,让我们相信人生不止一种活法。


口 述:一稼

编 辑:叶正新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命运滚轮


在斯坦福商学院极受欢迎的领导力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做“生命轮”练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命题满意度打分。


0-10分,10分为最满意。一个领域的分数越高就越靠近外圈,分数越低就越靠近原点。然后把这些分数连接起来,观察生命轮的形状。


即使你有比较高的事业和金钱满意度,但是情感、健康和使命感的满意度较低,生命轮形状就不是圆的,也就无法平滑地滚动。

之前的我,就坐在一个滚不起来的生命轮上。直到30岁,我遇见了自己。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上海家庭。从小到大,我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读书和工作上,从上海交大读到了哈佛商学院,从银行走进了硅谷。


尽管有了高学历和好工作, 但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只能靠“企业名气+薪水”来择业。渐渐地,我越来越无精打采。


30岁之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使命”这个词,也没什么目标,于是盲目地做着很多别人觉得好的事情。在吃了很多别人介绍的“好菜”,并填满了最初的“饥饿感”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我的朋友阿顿,在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工作,除了上班,他把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自发地用在了投资研究上,乐此不疲。


有多少人觉得,做投资方案比看电影、听音乐或吃大餐更有趣?后来我在看巴菲特的传记片时发现,股神就是这个状态:把投资当使命。他是真心热爱投资,对他来说做这些事是最满足的。


有了清晰的使命,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关注的不是自身利益,而是那个远大的目标。他们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而会调动全部潜能向着目标冲刺。这就是使命的力量。


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哪些人生命题对自己更重要。找到使命并不容易,没关系,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提问来挖掘自己究竟要什么。


1、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如果有一些事情能让你忽略吃饭、睡觉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那么这些事情就蕴含着调动你的能量,激发你的潜能的要素。


以前,我想过写书,但是动力不足,不清楚为谁而写。后来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帮助每一个勇于追求更美好人生的朋友。然后我就像一辆被加满油的跑车,利用一切时间奋笔疾书:下班以后、周末、甚至在休假旅行中也独自留在酒店写作。


写作历时三年,困难超乎预想,我前后推翻重写几十遍,总计写了上百万字,但我没有疲劳,也没有焦虑,清晰的使命感调动了我的全部能量。


2、你浑身发光的时刻是什么?


在科幻小说《饥饿游戏》里,作为起义军的代言人,女主角凯特尼斯需要做大量鼓舞人心的演讲,但她不善言辞,这时候她的伙伴建议她讲讲自己“什么时候最让自己感动”。后来凯特尼斯发表了一次又一次鼓舞士气的演讲,最终赢得了起义。


大家可以学学凯特尼斯,将身边的人作为镜子看清自己,你在什么时候最发光、最有感染力?我从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那里得出的结论是:我独当一面做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


3、闲暇时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想一想,你平时会自发关注什么领域的信息?你了解什么信息最轻松、最享受?你和别人探讨什么话题时最忘我?


4、当你实现财务自由,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最开始的回答可能是:我会去周游世界,我会去购物,我会去健身,看电影、做水疗等。但是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需要一份能体现存在价值的工作,因为“做出贡献”是很多人的一项基本精神需求。尤其对于没有经济压力的人,这个需求尤其明显。


我有不少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朋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朋友都陆陆续续出去做一些事情,并不是钱不够花了,仅仅因为空虚,所以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如何提升你的人生质量


很多人以为当我们找到使命之后,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无比美好,一切都不费吹灰之力。其实不是。生命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障碍,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努力。


1、给自己一个机会


不要因为机会渺茫就不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当我们习惯性地给自己一个机会,有时候,把握住1-2次,我们的人生轨迹就完全不同。


报考商学院时,我当时的目标其实是排名前15的商学院都行,但是我依然报考了哈佛商学院,给自己一个机会。不成没关系,不就是花了几周准备材料+250美金申请费嘛,但是万一成了呢?


2、培养人生的经营能力


在实践使命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要改进,你也许会感觉无所适从,因为要“恶补”的东西太多了。


其实,每个人的资源都有限,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智慧的排序和取舍,分阶段逐个攻克。“恶补期”对于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的要求比较高,但也是必须的。


根据我的观察,按照能力划分,大致上有三类人:

一是“艺术家”,只对内容和产品感兴趣,把它们做到极致;

二是管理者,擅长管理组织、激发团队士气;

三是商人,擅长经营,关心怎么赚钱。


如果你是典型的“艺术家”,而实践使命的初期又需要赚钱,这时就应该多花时间和商人聊天,观察他们怎么经营公司。


3、用满意度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很容易依据公司名气、职位头衔或者薪酬等外在因素来择业。


实际上,人生质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而不是世俗的绝对高度,比如职位高低、财富多少等。所以,并非因为他是CEO,我是小职员,他在事业上就比我更满意。


每个人的资源不同,优势不同,目标不同。学会了解自己,尊重内心的声音,和自己赛跑,用满意度来看待我们的人生,而不是一味地攀比绝对高度,这非常重要。

关于使命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使命应该是非常容易寻找的


恰恰相反,寻找使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常都不会低于半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的。


我觉得大多数人刚开始的时候,只找到了使命的小尾巴,使命这件事太深刻,你得去实践,在现实中通过正向与负向的反馈,不断的调整,才能慢慢地看清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误区二:使命一定要与工作统一


实现使命未必以主业为手段。现在大家都把工作作为媒介,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其实绝大多数工作并不是为了帮你满足使命感而创造的,而是为了给公司赚钱,老板付钱换你的时间。


为什么现在90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失望?因为95%的工作是没有太多意义感的。少数人可以把使命和赚钱完全融合在一起,但前提是你具有卓越的能力,包括商业头脑、产品能力、管理能力,而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些。所以,普通人实现使命最好的途径在业余,而不是通过工作。


误区三:使命意味着要改变世界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能找到中等级别的使命,但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改变世界,否则就乱套了。


有的使命基于家庭,或是做个好妻子,帮助孩子茁壮成长,或是当个好丈夫,让妻子不为财务担忧,让父母安度晚年;


有的使命基于集体观念,希望照顾好公司员工,希望小区所有人可以吃上新鲜水果;


有的使命基于社会,希望街道有更多绿树成荫,让全上海的中小学生都吃上营养午餐;


再往上就是世界级的,希望实现男女平等,消除种族歧视等。


如果将使命做成事业,你的事业越大,难度越高。你想改变世界,就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必须为之付出很大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这和创业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只是把使命作为一种斜杠人生,最关键的是坚持下去,也许你的使命没有那么多市场需求,别人不买单,或者你当下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但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踏出第一步。


当你问对了问题,答案会慢慢向你靠近。


作者:一稼,哈佛MBA,坐标旧金山,就职于《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salesforce.com,曾在渣打银行从事战略工作




【澳洲暴走早报】银行“大骗局”?!澳年轻一代上班最准时!爱迟到的反是他们!澳洲拟征收“数字税”!房贷可负担能力水平达到20年最高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必看!马云的3条忠告,值得收藏

【深度解析】彭文生:不要留恋终究要过去的旧时代

【广告传播】为什么世界杯广告会有倍乘效应?

【澳洲暴走早报】银行业的改革可能会促使房地产泡沫破裂!堪培拉商业地产印花税新政 初显成效?中美贸易战 澳棉花业或受益?!

【品牌管理】曾估值千亿的“蓝猫”动画,说垮就垮!谁的错?

真正的苦日子刚开始,但我对未来从没这么乐观过

【创业故事】时代进程中的美团与王兴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