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澳洲房地产的“暗盘”交易

2014年06月04日 澳房汇



文/James


都说澳洲地多人少,风景如画,来这儿买房产、买地 , 应该有很多选择、很容易才对。我们也常听说,哪儿有土豪创出大手笔纪录,买走了某某豪宅,甚至买去了半条街的故事。但是,偏偏就有些人拿着大把现金过来买不到东西的,这你相信吗?


有一当经纪的小伙伴就曾介绍我认识一位老总,他在国内的房地产公司也不小了,一年能盖50-1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前两年一家子就开始办移民,一边办手续,一边看豪宅,两年下来,看了不下20间,到移民批了下来,房子还未买到。最近半年,他花大部分时间呆在澳洲,拿着二千万想买地,开始做个小项目,结果左看右看,也是买不到。


问题卡在哪里了呢?聊深入了,我才知道,这位老总其实对在澳洲买物业的方法不甚了解,又由于不太懂英语,对一些文件和协议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每次遇到要签什么NDA(保密协议)或买家代理协议,他都拒绝。曾经,他也会拿份协议说请个律师看看,不知道请的是什么律师,总能帮他分析出一大堆潜在的问题。于是他就不签了。他总认为,“我有钱,难道会买不到东西吗?”他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小气之人,有这么多钱应有充分挑选的权利,大家应该多拿些项目给他看才对,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只拿市场上不用签任何东西的项目给他看,于是,他就一直不能“毕业”。


在澳洲买房产物业有几种方法,最流行的是 Private Sale ——“标售”。这是明码实价的交易。卖家通过代理或自己把物业放到几大房产网站上去,再做一些报纸广告,然后等待买家上门看房和讨价还价。


第二种是Auction——“拍卖”。这是一种比武招亲的交易,卖家也是把房产物业放到网站上去,大做报纸广告,给出参观时间,拍卖日期和指导价格,到拍卖的当天,价高者得。


以上两种方法,我们叫 on-market sale,即市场销售。还有一类是 off-market sale,场外销售,也就是俗称 “暗盘”的销售。


不说不知,要买豪宅和发展土地,“暗盘”销售的比例是更高的。


为什么呢?不是广而告知,越多买家,越能卖出好价钱吗?


原来在西方有钱人的阶层,的确有一样东西是比卖个好价钱更受到重视的,那就是私隐。


之前我在“说说微大展中的豪宅”一文,就提到过,有些豪宅的主人,会付钱给GPS公司,取消其住址在地图上的显示,那么你就很可以理解,这样的人,一定会用“暗盘”的方法来卖房。


一般豪宅的主人,都不愿意招许多的陌生人到家里参观,而且来看房的人当中,大部分只是好奇看看而已,这是让他们受不了的事情。


而豪宅之所以被卖,许多时候也与人生不如意事相关联。比如男女主人要离婚,生意上或财务上出现问题,这种尴尬之事,是最不想外人知道的。即使是正常的买卖,也不想让人关注猜测。


发展用地的买卖也是类似。在市场如此兴旺的今天,即使卖家是看准机会套现,也往往在未拿到DA的情况下,就被人排队“暗盘”买走了。在市场上看到的,不是条件超好、价钱超贵的,就是问题多多,很难开发的土地。


“暗盘”——其实是一种“相亲式”的交易。中间媒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把买方的实力和卖方的产品都“相”过了,才把“门当户对”的双方带到一起,这中间,就需要签订一些协议,保障信息不会被无谓的扩散。


只是对一些大陆来的朋友来说,这种入乡随俗真的难以适应,因为他们早已适应了另一种对私隐的界定。


年初的时候,我曾在中国一家非常有名的医院检查过一次身体,因为医院的院长就是我的同学,我受到贵宾式的接待,连检查的大夫都是教授级的。但是,检查的时候,两三米处,就坐着一排等候的人,真有需要,也就拉一块布帘挡一下,大夫所讲的东西,大家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个体验也是很难忘的。当然,这算是一个相关的题外话了。


它说明,买豪宅、买地,除了有钱,还需要对国情有深入的了解。下一期,我会再说一下,微大展可以怎样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版权所有,请勿抄袭)


澳房汇是Fairfax传媒集团授权出版的中文地产刊物,逢星期五在悉尼地区免费发行。同时提供可在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阅读的完整电子版。网址 http://chinese.domain.com.au


澳房微大展 - WExpo是澳洲目前最先进的全方位连接线上线下的信息传播和交易平台。查询请联络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