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投资行为到底被谁左右?

2016年05月03日 澳房汇



文 / 悉尼小羊


在最近一期鲁豫访谈中,采访的对象是锤子手机的创始人罗永浩。谈话中罗永浩再次爆出一句经典名言:“房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宗教而不是需求。”


    


罗胖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德国19世纪现代神学之父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曾经说过: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很显然,房子不具备“神”的特征,然而却能给很大一部分人带来依赖感和安全感。我想这也许是对罗胖这句话比较好的解读吧。


人们对安全感的追求似乎源于一种天性,而包括房产在内的投资市场总是充满了危机和不定数。因此这形成了一个奇怪的逻辑:获取安全感的途径似乎充满了种种危机。在纷纷扰扰的投资环境中,我们的投资决策总是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取向和决定呢?




基因说


首先让我们抛开金钱,回归科学研究。


基因这个词一抛出来,也许读者会有些失望,好像它代表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因素。然而这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来自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Henrik Cronqvist和Frank Yu对35000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投资风格进行了分析,并用“成长型投资(具备持续性竞争力,高速增长的投资产品)”和“价值型投资(目前被市場低估,但潜力巨大的投资产品)”来区分。结果发现,同卵双胞胎具有更为接近的投资风格,而异卵的表现则没有那么明显。然而最终的实验结果也许给很多投资者 一个信号,那就是最多只有25%的投资行为最终是受到基因影响的。


来自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nutson的另一项研究则更为具体深入。他把研究直接深入到了某个具体的基因:血清素基因。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种具有抑制性的神经传导物质,如果数量不足对人体有负面影响,例如出现冲动或攻击性行为、焦虑、记忆力降低、注意力下降、抑郁等症状。每个人都有一对血清素对偶基因,但却有长短之分。这项研究发现,拥有较短血清素基因的人群,他们更倾向于把钱存进银行,而这个比例比拥有长基因的群体(倾向于把钱进行风险投资)高了24%。


研究学者们总是在最后很客观的指出:不要急于用他们的实验结果判断自己是哪一类人,甚至判断自己某条基因的“长或短”。而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并设想投资回报出现波动时,情绪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


宏观经济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大经济环境对一个人的投资影响是否显著,这也是近年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尽管结论可以被猜测,但是学者们还是利用大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同样是来自于前文Cronqvist和Yu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那些经历过负面宏观经济波动的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价值型投资产品,也就是(投资者认为)目前被市场低估并具有增长潜能的投资。那些经历过大萧条或经济危机的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产品的市盈率(P/E)要比其他投资者低21%,而针对于经历过严重经济危机的投资者,这一效应还要严重三倍。


有学者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来自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词汇:“敏感年岁假说”(impressionable years hypothesis)。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其18-25岁的早期成人阶段,价值观、信仰、个人倾向等逐渐清晰化的那几年里,宏观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将会伴随一生。而在这个阶段里,如果人们经历了强劲的经济增长环境,他们今后的投资倾向则也是“增长型”的,即会选择目前势头正猛,市场普遍认为前景一片大好的投资产品。数据表明,若是投资者在曾经经历的“敏感年岁”里的大环境GDP高出1%,则他们在调查期间持有的投资产品的市盈率(P/E)则要相应高出9%。


这个有趣的现象可以大致反映在华人群体上。若假设目前澳洲华人的投资主力的年龄分布在30-50岁,则这个群体所经历的“敏感年岁”的跨度大概是1990-2005年。毫无疑问,这个期间,中国的GDP平均年增长在8.5%左右。可想而知这一宏观经济效应,对现在澳洲主流华人投资群体在选择投资产品时的积极影响。


房产里的“价值型”和“增长型”


很显然我们不能粗暴而单一地把房产投资归类到“价值型”或“增长型”的范畴。“价值型”与“增长型”的概念原本存在于基金和股票的投资里,然而也有研究学者把这一概念延伸到了房产投资领域,并给我们带来了相应的研究结果。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报告,把亚太地区的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雅加达和奥克兰几个城市的商业地产投资产品,分成“价值型”和“增长型”物业,并对比了1994-2004十年间的租金回报与资本收益率。结果告诉我们,“价值型”物业的长期持有回报远远高于“增长型”物业。这里我们不对研究结果多加评述,仅仅引用原文的一句话:“Any one who invested in value portfolios over the entire ten-year period would have been 1843.36% wealthier than one who invested in growth portfolios over the same period.” 而在短期持有回报的分析中,其他研究机构(如仲量联行)有着不同的结论,这也许是由于短期内的市场波动和需求调整更为不确定的原因吧。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研究针对的是商业楼宇,而目前尚缺乏对住宅市场的同类研究数据。


这篇文章的科普趣味性也许大于实际操作性,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无非就是两点:

  • 了解自己,尤其要了解自己的性格,以及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做一个评估。在无法把握宏观因素的情况下(如利率调整,借贷政策变化),要尽量控制自己的微观风险因素(如收入变动,家庭关系等)。


  • 在房产的投资行为中,不妨判断或咨询一下投资对象归属于“价值型”还是“增长型”。在这里作者也希望抛砖引玉,让金融地产界的大咖们来畅谈一下,基金投资中的“价值型”与“增长型”概念,是否能应用于住宅投资市场呢?



Domain中文版是Fairfax传媒集团授权出版的地产刊物,逢周五在悉尼、墨尔本免费发行。点击阅读原文键即可翻阅最新一期的澳房汇电子书。Wexpo澳房微大展是概念先进全方位连接线上线下的地产信息传播及交易平台。澳房群是投资者、中介、专家、新手共聚一堂的地方。连接方式 -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 回复获取入群邀请 - 查询请电+612 9025 2198 或[email protected]

→ 文章分类目录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