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一个从香港移民过来叫做Patricia Chiu的年轻女人,把墨尔本第一家专营瑞士手表的零售店开在了Collins大街上的君悦酒店里面,不大,只有48平方。
25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个叫做Monards的小店,已经在墨尔本最尊贵繁华的Collins大街和皇冠赌场这两个黄金位置扎根立足,与世界一线品牌比肩。而皇冠赌场的Monards旗舰精品店的面积,已是最初店面的10倍。它的上下层“店中店”设计,更是在澳洲的首创。两家店的装潢大气而考究,足以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放缓脚步,细细品味里面的 一件件时间艺术品。
1996年,就在Patricia刚刚把 Monards做大,搬出君悦酒店,在101号 Collins大街上独立门户的时候,一个客人进店想找经理。Patricia刚出来见他,这个客人竟然立刻转身离去,一句话也没说。后 来他打来电话道歉,说:“对不起,我无意冒犯,只是我没有料到,这样金碧辉煌的店面的主人,竟是一位年轻的亚洲女性。”
在那个颜色并不像今天这么多彩 的澳大利亚,Patricia需要倾尽全部去与人们对“亚洲“、”女性”这两个词固有的偏见作斗争。她既要做一个无所畏惧的企业家,又要做一个慈母,去照顾自己的几个孩子。出身,不代表命运的全部,而苦难, 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从90年代初墨尔本唯一的一家瑞士品牌手表专营店,到今天墨尔本规模最大的钟表珠宝零售商,现在的 Patricia,已经有足够随性平和的心态去笑对人生。她的二儿子Bernard也长大成人, 到Monards当运营经理,帮母亲一同照料事业。
越来越多的中国新移民带着满满的理想和些许的彷徨来到澳洲,这其中必定也有很多女性创业者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如今,墨尔本的阳光已经渐转和煦,海风也更加清爽,Patricia曾经在疾风骤雨中打拼出来的一切,现在则成为了后人前行最好的榜样。
亚洲女企业家
在白人世界打下的一片天
“随性而行,随遇而安,随心而静”, 这是Patricia的座右铭。她始终认为,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迫自己去做,因为这离世界末日还远呢。这样的看似道家“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在90年代初Patricia一个人打拼自己Monards品牌时,也指引着这个女人。如今她经营着40 个不同的国际一线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并不是一下子都摆到她面前的。从1991 年最初的二十个品牌,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奢望,也不气馁,其他的品牌自然慢慢地靠拢过来。
永远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是最难的,特别是在逆境中。也许对于Patricia来说,曾经那些奋斗中所谓的逆境,现在已经不足挂齿,她微笑着思索了很久,才想起 一个连儿子Bernard都不知道的小“危机”。
时间回到1991年,Patricia第一天打开营业大门的时候,她的店还不叫Monards这个名字,而是叫做 SwissTime,是Patricia起的同样很有内涵的名字。但她哪里知道,这个名字已经被其他的公司注册过了。结果,开门的第一天她就收到了这个公司寄来的律师函。Patricia和她的律师认真研究了一下,决定还是重新起个名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Monards。这个名字,是由两个给她生活带来欢乐和希望的儿子的名字组成的——Desmond和Bernard。
在数不清的白色面孔之中,Patricia一个人硬是将Monards打造成澳洲最大的钟表珠宝零售店之一。在一篇Financial Review的文章中通篇都是讲各色各样的成功人士,却只提及了两位女性企业 家。Patricia是澳洲钟表行业里唯一亲自主持大权的女性老板。
Bernard完全理解母亲曾经需要面 对的一切,即便他现在身处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时代。曾经,澳洲市场非常传统,人们可能不太习惯自己面对的企业家是一位亚洲女人。而媒体也鲜有鼓励女人变成很强势的领导者形象,何况Bernard的母亲那时候还那么年轻。这并不符合人们的刻板印象。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件略显尴尬的“转身离去”事件。它被Patricia一笑而过,因为她坚持从不让消极的能量去侵入头脑,否则她根本无法坚持下来。
比如说,一个限量版的手表要进入澳洲市场,Patricia的Monards要和五六个竞争对手一起去争取这个机会,她怎样才能拿到这款限量手表的代理权呢?只有用实力证明她可以做到。就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使得她即便遭遇过很多,却从未停止奋斗。在这个领域立足,一个女人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卖出比别人更多的手表,争取更多客户的信任。Patricia的例子,无疑给后来的新移民以更多的信心。
很多中国移民来到澳洲,常常抱怨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但很多时候,事情不能简单的归结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这两个词汇。在澳洲,汽车靠左边行驶,如果还按照在中国的样子在右边行驶,肯定会出事故。Patricia认为,人们自己必须首先要学习本地的文化。当你觉得你受到了歧视,遭遇了不公待遇,应该先自省一下,有没有什么自己做的不符合本地文化和规则的地方。
大树与新芽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儿子Bernard讲话的时候,Patricia就用手轻托面颊,侧脸望着他,脸上挂着慈爱的微笑,眼神里饱含欣赏与自豪。这是每一位母亲看着自己儿子长大成人的神情。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尽管Patricia花了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但她从来没有忽略家庭。在超过15年的时间里,作为5个孩子的妈妈,Patricia的生活中都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每天6点下班,7点到家,给孩子们做饭,然后跟他们一起坐在餐桌前吃晚餐,周而复始。
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 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她......这些描述母亲的文字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母亲是每一位孩子心中的天使和守护神,而当孩子们长大了,肩膀变得宽厚,躯干变得挺拔,也是时候开始为母亲遮风挡雨了。这是人类的天性,是大自然永恒的法则。
随着Bernard开始参与公司的经营,母亲Patricia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写写书法、画画、打高尔夫球。可即便是所谓的娱乐,Patricia也把它当作事业的一部分。她通过这样的活动照料她的老顾客,而Bernard 现在在店里帮她迎接新顾客。母子就这样相互配合着、扶持着。
对于“二代”们的培养,人们众说纷纭。身处自由开放的澳大利亚,同时流淌着中华文明的传统血液,Patricia对于孩子们的培养可谓别出心裁。Bernard回忆母亲的教诲时说,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家庭的栽培是无可替代的。他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坚持不懈。
有一次,一个澳洲商界很有名的人物,来到墨尔本,跟Patricia聊天。他 说,Patricia,你太幸福了,有你的孩子现在在帮你打理生意。而我都80岁了,我的五个孩子,没有一个人接管我的公司,却分别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只有我孙女,差不多25岁,刚刚加入到我们的公司。
Patricia的确很幸运。如果没有儿子的鼎力相助,她可能不会去拓展生意,不会去开皇冠赌场的店,也就不会有即将在黄金海岸开设的新店。
现在,轮到母亲在背后来支持儿子了。1991年,Bernard只有4岁。不知道出于孩童好奇的天性,还是对于母亲有意的帮助,4岁的小Bernard已经开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他会给很多箱子拆封、撕标签。每天结束的时候,Bernard手里面就有一摞不干胶标签了。他和哥哥大部分的周末都在店里度过,没什么出去玩的机会。家族传承的概念就这样耳濡目染地延续了下来,一份事业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熏陶开始的。
Bernard曾经在银行工作,这样一种做多做少都是一份固定收入的工作,让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他一开始也想创立自己的事业,那 就是开一家小咖啡店。B e r n a r d 把所有开店需要的调研都做了一遍,现金流、设备投入、员工、预期收益......他带着商业计划书来找妈妈。妈妈说,好,这里是20万澳元,但是我不给你,我帮你去银行申请一份贷款来帮你开张 。又有一天 ,B e r n a r d 说,我不想开咖啡店了。Patricia问为什么,儿子说,一杯咖啡我赚5毛钱,但是我看你卖钟表的利润,远比做咖啡要多。Patricia 认真地问他,那么,你做好一周7天每天24 小时全天候投入工作的准备了吗,这很难的。Bernard说,我准备好了。
“我希望你记得你说过的话,别抱怨工作的辛苦。”说到这里,Patricia笑着扭过头对儿子说。Bernard也笑了,母子乐在一起。
其实,这和给予子女自由的选择权并不冲突,无非是给这样的“自由”加上了“责 任”的保障。母亲不是想通过贷款来管住儿子,而 是希望他明白,钱来之不易 。这样一来,他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银行的督促。这就是Patricia的教子之道,和很多直接把钱给了孩子然后让他们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的家长们不一样。
一块承载无限匠人情怀的艺术品
时光倒退到Patricia刚刚商科毕业的青葱年华,她还在瓦努阿图的一家免税店里做销售,有机会接触到各色各样的钟表。薄薄的不到一厘米厚的表壳里面,装载着斗转星移与日月乾坤。这一切,让年轻的Patricia无限痴迷。
手表、女人和车,是男人一生追求的三件宝贝。如果说,珠宝彰显着女人的品位和身份,那么,一块富有魅力的腕表,就是男人必不可少“珠宝”。
手表早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告诉人们时间的工具了。有300块钱的手表,也有3万块钱的手表。热爱手表的人,崇尚的是每一块手表里面精妙的手工技艺,欣赏的是一个工匠愿意坐在工作台前用几十个小时去打磨一个手表零件,而不是让它们一块又一块地从工厂流水线上出来。
50年前,手表也许只是一个工具 ,告 诉人们几点了。而现在,无论身处世界上哪一个时区,手机都能精确告诉我们时间。即使手腕上有一块精致的手表,有的人还是会掏出手机来看时间和日期。Monards的客户们钟情于手表背后的匠人情怀。这就像收藏工艺品,它的价值与内涵,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
品味名表就像体验豪车。不管是坐公交车、开丰田凯美瑞还是法拉利,都可以带人们去想去的地方。而每天早起坐进自己的车里,聆听引擎的声音,呼吸汽油的味道,感受皮革座椅的光泽,这一刻,人们才发现这其中迷人的差异。
和那些成熟、富饶、有着崇尚高端手工艺品的欧洲市场相比,只有两百年历史的澳大利亚市场是年轻的,却在迎头赶上。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澳洲,使得更多的人们接触到高端手表文化。而多民族属性的澳洲社会,也让这个年轻的市场充满了五颜六色多元文化品牌。
捕捉澳洲手表市场的明天
Monards里面琳琅满目的手表,是 Patricia亲自到瑞士一块一块挑选而来的。它不像食物有保鲜期,也不像时尚潮流,来的快去的快。手表就像是黄金和钻石,它的设计理念因为经典而永恒流传。
Patricia总是告诉Bernard这样一句话: 在你把手表放进橱窗之前,你必须要明白, 这块手表已经属于一个购买他的客人了。
她在瑞士选表的时候,二三十万的表, 几分钟就拿下。这个五只,那个十只,毫不犹豫。她不担心这些手表没有客人把它们带 走,这需要的是对于行业敏锐的眼光。
在采购的时候,Patricia对自己的选择有充分的把握,她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还知道每一块表应该属于哪一种客人,在自己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和某一款手表联系起来的客人的形象了。即便是她不喜欢的一块手表,她也能发现它的魅力所在,因为会有其他的客人欣赏它。这也是为什么 Patricia总是让Bernard亲自到店里去研究客人们的需求。
Monards在黄金海岸的新店马上就要开张了,Patricia的远见再一次得到了证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曾经有很多日本人在那里投资,后来日本陷入经济低谷的时候,他们把资本全部撤走了。就在人们对这里失去投资信心的时候,她敏锐的看到了市场必将出现的回暖,而就在这个时候,来自中国的投资浪潮走进了黄金海岸。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手表、珠宝等, 赋予着人们更多的社会属性和地位象征。澳大利亚企业要接触越来越多的中国客人,这一点毋庸置疑,这势必会影响澳洲市场。如果说澳洲本土市场更倾向于运动风格的时尚,那么中国市场则钟情于考究雅致的风格。
1991年,Patricia刚做手表行业的时候,她总是听到店里的客人指着手表标签上的五位数、六位数轻声地说“这家店是怎么存活的”。那时候正值澳洲经济不景气,银行利率达到了20%,是澳洲经济20年来面临的最后一个低谷,这对于高端钟表珠宝业来说,同样存在巨大的风险。客户需要培养,市场需要成长,而Patricia的长远目光,让她成为了今天手表零售界的领军者。
如果你问一个澳大利亚人他有多少块手表,他们说我有20块,请不要觉得惊讶,虽然都是一些比较入门级的品牌。在那个时候,Patricia就看到了澳大利亚市场未来的潜力。现在人们在手表上的投入的确更多了。26年前,一两千一只的手表非常流行 , 她可以一天卖出去30块。当这些客人已经变得成熟了,他们可能升级为八千一只的 Omega,或一万一只的Breitling。Patricia好像永远站在前面,静静等候着慢慢赶上来的市场需求。在2008全世界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候,她的事业却保持着蒸蒸日上的势头。”
“我只是幸运而已吧。”Patricia微笑着这样形容自己。在钟表零售业经历了二十几年风雨的这位女性,现在已经可以坦然地表达自己的谦逊。她是幸运的,她赶上了澳洲市场的成熟期,她将Monards做到了行业龙头,她还有Bernard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和帮手。但幸运绝对不是成功的全部。Patricia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她对手表特有的热情,让她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依然每一天都继续努力着。她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不屈不挠与偏见和不公作斗争的精神,将成为后来华人移民和企业家借鉴的好榜样。
推荐阅读
未来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专访Swisse总裁Radek Sali
《澳中商圈》是集Magazine,Website,WeChat,Newsletter ,Youku,Facebook,Linkedin七大传播途径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传播平台,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对准中澳两国愿意相互投资合作的高端精英群体。《澳中商圈》杂志为彩色铜版豪华月刊,独家原创,高端设计,全澳发行,本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