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学霸还是儿子?北大留学生12年春节不归家,拉黑父母6年并发万字长文奚落!中式家教引发全民讨论!

原创 2018年01月31日 最西澳


天,在微博上看到红星新闻发了一篇文章:《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引起网友们纷纷热议。



文章故事里的主角王猛(化名)可谓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数一数二,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毕业,本科后又出国在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里就读研究生......


但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人人艳羡的“成功者”,却写下1万5千字决裂信,从此与父母断绝血缘亲情。


父母爱的意愿和教育方式,在儿子眼里变成了负重,从难以承受到最后的奔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先来让我们回顾一下王猛的成长环境。



王猛出生于一个大院家庭,从小在父母的妥帖照顾下无忧无虑的长大。


他的父母都曾受过良好教育,他本人也十分好强,具有上进心,所以一直以来他的成绩都很优异。


读北大、出国留学深造,对他来说,好像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人眼里毫无缺憾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



按照王猛文章里所说:

1  


母亲从来没有接纳过他。



王猛的母亲一直不认可他的生理性别,因为她想要一个女儿。她甚至很陶醉地跟王猛说,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总把他打扮成女孩,给他穿裙子,在他面前对自己想象中的女儿“芽芽”说话,在他受欺负后,还要求他去跟老师讲,一定要哭着讲。他意识到,母亲不能接纳的是男孩子应该具备的“刚强、自主”气质。

2  


父母疯狂的控制欲。



在他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所有人穿齐膝短裤,但演出时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因为要按照母亲的审美来穿,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后来王猛得到机会去市里上奥数班,母亲却一直不乐意。一次上奥数班,王猛的文件夹被划坏涂抹,母亲知道后,居然颇为得意:“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据他描述,王猛家离学校很近,不过但凡小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师后门,手上必备一把雨伞和雨靴,连续几年都如此。

3  


认识的人都是父母的朋友。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认识的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的。



父母不会让他与“陌生人”来往。王猛想到外地求学,被父母拒绝,连去到北大求学,依然需要受到北京的大姨监控,甚至悄悄联系他的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

4  


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过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与亲戚的取笑,可父母却不觉得有什么,反而觉得王猛小题大做。



上学择校时,王猛跟父母反映学校环境糟糕,回应他的却是父亲的一顿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和校方谈谈,父亲断然拒绝,称:“你必须学会和任何人相处。”


其实在大部分眼里这些都是很小甚至微不足道的事情,有些人搞不懂为什么一个北大状元要把这些事情都记在心里,还跟父母的关系搞成这种情况。


近12年来,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


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王猛洋洋洒洒15000字的长信,全是年少时的压抑和对父母的怨恨,这样公开评论父母的不对,原以为应该很多人留言喷这个“不孝子”一脸口水吧?但事实却是:



还有人在新闻的评论区说,现代教育的误区是,体罚教育减少了,语言暴力却增加了。以前是疼在身上现在却是疼在心里...


不可否认,大部分的父母都不知道,一些脱口而出的话,甚至一些无意识的举动,都会给孩子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尤其是这句: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完全是强迫孩子的“黄金理由”,无论要求有多过分,只要苦口婆心地说出这一句,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大学不让谈恋爱,是为你好。

毕业之后就催你结婚,也是为你好。


父母认为的好和孩子认为的好,可能差了一道银河吧。


但这位王猛同学自己就毫无过错了吗?


北大毕业后,王猛由于自卑的心理以及交流问题,接二连三工作不顺,最后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而王猛的父亲也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个转折点,他得出结论是儿子抗压能力不够强,从小成绩优越,可进入北大后接二连三受到打击,最终把自己的失败归结到从小到大的经历,迁怒于家人。



在一点上,小白同学也有同样的观点,更表示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难以适应。



其实王猛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2017年7月27日,一位中国留学生在Facebook上发布状态,透露着明显的“自杀”倾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这位中国留学生通过Facebook向自己所在的昆士兰科技大学(QUT)主页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自己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为了取得学位花费了很多金钱,如今却身心俱疲。



在文中,她甚至流露出想要自杀的念头。


“我曾梦想过在澳洲和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生活。为了获得学位,我花费了巨额费用,可现在的我却身心俱疲。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受够了精神疾病的折磨,没法集中精神,也不能学习,感觉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洞穴里,一点都不快乐。”


“我的家人离我很远,他们总说我在这里花了多少钱,而这里的人充斥着种族主义,亚洲人并不受欢迎。”


“大学招生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但他们不过是做生意,玷污了教育这个词。你的挣扎,你的感受,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是澳洲大学的印钞机,他们在国内招生时就欺骗了我们。我们坐了10多个小时飞机来到这里,可所有的蓝图都只是泡影。”


“再见,我亲爱的大学伙伴们,现在是时候结束这一切了。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任何人跟你说家以外的地方很美好,都不要相信,他们都在撒谎。只有钱才是人们永远的朋友,没有钱谁也帮不了你。”


“祝你拥有美好的一天。”



从文字可以看出家人也给这位小姑娘带来了很多压力,这些例子多不胜数,小编就不一一举例了,出国留学生们可以说是寂寞的“特殊群体”。



不远万里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从小依赖的父母和可以交心的好友,除了说着陌生的语言、学会适应新的环境,遇到无法避免的无奈、痛苦与困难,只能靠自己慢慢去克服,也不敢跟父母表达负面情绪怕他们担心。



很多家长认为国外的教育机构好,纷纷把孩子送出国。但其实好不好,是要看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不适合出国的人群:


1  


不善与人交际


一个人独自在外生活遇到首要问题就是交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善与人交际,而国外的人们相对热情开放,只要出国了就好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本就不善交际的孩子,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交友只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导致自卑和抑郁。

2  


不善于自主学习


大家都知道在澳洲读书非常的自由自在,老师不会像国内老师一样盯着你要你交作业,更多的是激发孩子的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然而,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人来到这就会变得难以适应,成绩一落千丈接连打击自信心。

3  


排斥外国文化


如果本身对留学地的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只是听从父母安排,那么就更难融入当地生活。在生活遭遇困难的时候,甚至还会对父母有抱怨,为什么当初要把我送来这,导致心态的不平衡。

4  


依赖性太强


习惯国内饭来张口的生活,出了国要么就是开启独立模式,要么就是找个中国好室友或对象来照顾自己。不然的话,天天吃泡面还怎么安心好好读书了。

5  


内心过于脆弱


内心过于敏感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会容易钻牛角尖,导致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希望。

6  


攀比心太重


出国留学的家庭,家境富裕的占了很大的比例,部分留学生的生活水平较高。开好车,买名牌,但对于一些家境不是那么富裕而又爱攀比的孩子来说,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自卑心理可能也会伴随,渐渐影响自己的心态。



其实留学生遇到的挫折与孤独感,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但在生活中总是有好有坏不是吗?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磨练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如果留学后 发现自己有抑郁倾向也不要感到无助和害怕,应该多和家人沟通,或者找学校的国际办公室寻求帮助。



只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留学绝对可以带来一个不一样的美好人生。从这一刻起,多多走出去参加活动,广交朋友,努力学习,把抑郁症甩到外太空吧~


- END -









最西澳美食街

每日为您推荐珀斯美食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晚上看最西澳!

白天看今日珀斯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