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之际再谈农业贸易创新

2016年06月13日 澳房汇



文 / Shawn Yang


马云与王健林在某个论坛上有一段很知名的对话。马云说:“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坦克就是坦克。只有飞机与坦克的配合,才能有未来。” 王健林的回应则有些戏谑之意:“你说地面的企业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可是飞机就是从地面飞上去的,最后还要落地回来。”两个巨头的针锋相对一时被传为佳话。然后呢?马云依然靠电商平台独领风骚,王健林还是靠传统实业呼风唤雨。


    


进入这个时代,新型实业的基本构件已经与传统实业巨头和互联网巨头都不一样了。我们看见各类创新门槛的降低。过去,创新是门槛很高的活动。虽然小企业的创新比例很高,但真正商业化几乎是大企业的专利。现在,个体或小微组织创新经常比大企业更有爆发性,更有颠覆性。毕马威事务所澳洲分部在2015年召开了一个农业领袖的圆桌会议,并发布了报告。毕马威(KPMG)全球农业部总监Ian Proudfoot指出:现在改变世界的已经不再是一些大企业和大观点,中小实业已经在颠覆这个时代。




农业创新之路上的困惑


日前,澳大利亚全国农夫联盟主席Brent Finlay在联邦大选之际发出呼吁,希望大选的获胜者能积极考虑对5年前在印尼的出口禁令里蒙受损失的农户做出补偿。2011年6月,ABC电视台的节目曝光了印尼屠宰场虐杀澳洲活牛的视频,一时间舆论地震,导致当时的农业部长Ludwig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居然放弃每年数亿澳元的经济利益,签署了对印尼的出口禁令。尽管禁令稍后被解除,但今年7月印尼政府决定将澳洲活牛的进口数量从每季度25万头锐减到每季度5万头,使得本来就有裂痕的贸易关系雪上加霜,而损失最大的自然是农户。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同是牛肉产业,叫苦连天的并不只是活牛出口部分。本土肉类加工业的代表发出了另一种呼声。据近期《The Land》报纸的报道,他们认为由于其他国家市场的需求猛增,活牛出口其实依然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而这直接对本土肉类加工业形成压力。他们呼吁政府对活牛出口实施限额,以保护肉类加工业的工作岗位。而反观澳洲本地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确实也存在着垄断性保护经营的策略,包括收购小规模的加工厂,并将其关闭以维持核心加工产业的利益等行为。


同一期的报纸上,也出现了奶业代表对政府的呼吁。在乳制品价格受到致命冲击,乳固体收购价被几个乳业巨头紧紧卡死的状态下,奶业协会(ADF)呼吁政府调查滥用定价权的采购商,以及引发巨大争议的超市“1元奶”的违规行为。并说出了:“奶农们并不要求回到过去的好日子……只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这样悲观的话。


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形下,联邦政府去年提出的国家创新与科学提案的精神,如何能够向中小农户渗透。不否认一些全国性组织如全国农夫联盟,在农业信息化的革新方面有着显著成就,但具体到中小农户的运营效益和实际困难,用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来引导显然不切实际。


寻找合理的创新突破点


KPMG的圆桌会议报告指出,在2016-2017年澳洲农业贸易创新趋势为以下5点:


  • 市场接入(Accessibility):按需采购的意识会在消费者内进一步普及,更多消费者会选择与生产商建立直接采购关系。

  • 跨境贸易(Boundaries):整个农业需进一步深化和强化跨境贸易,并同时关注如何解决跨境贸易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问题。

  • 消费细化(Communities):进一步细化消费群体。按照性别、年龄、宗教、消费能力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定制。

  • 改良食品(Perfect food):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和食品的营养和口感,以适应高端消费者。

  • 环境考量(Environment):在农业贸易发展中深入考量对环境的影响,应成为每一个农户和企业的责任。


很明显可以看出,“业务细分”与“跨境贸易”是接下来一个时期澳洲农业贸易发展的突破点。我们之前的文章曾多次提到,在澳大利亚目前的农业模式下,中小农户面临着被跨境中间商和本地采购商双重挤压的窘境。这首先使得很多农户或生产商试图采取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策略,试图避免与市场的控制者出现正面碰撞,进而寻找差异化的细分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不管是O2O还是P2C,借助互联网的移动化转型,确实出现了一些成功例子。然而很多现实因素,如资金实力和市场接入能力;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使得中小生意缺乏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


因此要把以上这些创新趋势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得到实现,需要在一个立体的体系上进行配合,从农户的生产力提升,到农夫联盟的数字化革新;从政府政策的补贴,到跨境农业平台的设立。先进行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再贴合市场需求进行细分。




渐进式创新与断裂式创新


创新可以分为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与断裂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渐进式创新可以被理解为在现有的市场和贸易发展路径上,局部性地、阶段性地修正生产或贸易模式,或者改变产业链的结构。以第一产业理事会在新南威尔士州中部推进的“牛肉创新产业链”计划为例,逐步整合以Dubbo为中心的肉牛产业三大资源环节:养殖场、育肥场和加工厂。以往三个环节长期处于相互独立而且分散的状况,各自独立的运营容易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比如雨水多的季节,养殖场农户偏向于让肉牛留守在场内,利于体重增加,这时屠宰加工厂就会处于无牛可宰的状态。通过组建新的产业链体系,由管理公司实施资源调配,三大环节各自拥有一定数量的吞吐能力,比如5个大型养殖场,2个育肥场,2个屠宰场这样的结构,形成了类似于IT领域的路由器结构,肉牛可以来自于任何一个养殖场,被送往任意一个育肥和屠宰场,从活牛到成品肉实现了灵活配给,保证了每一个环节的合理利润空间。 这整一个过程,并没有对传统产业结构做出颠覆性调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均衡,因此属于“渐进式创新”。


断裂式创新则适用于产品向市场输出阶段。由于它要实现的是对传统市场和贸易模式的颠覆作用,因此实施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属资源。传统的大宗贸易和电商贸易都已经区域成熟化,而个中所体现出的问题也属于老生常谈。尤其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监管的严厉和通关的便利之间往往存在着悖论。境外预检和溯源机制的出现就属于这种断裂式创新,它把原本要在中国境内实现的质量监管提前在境外实现,打破了地理的局限。而质检过后,则进一步向出境之前的商品发放“身份认证”,即溯源证书和真知二维码。这可以被看作是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通关文牒。用一个拟人化的描述,就是对一个准备进入中国的外国人验明正身,并发放签证。很显然,一个国家只有唯一的部门能发放签证,因此这种服务的提供者也必须具备国家层面的权威性和专属性,属于一般机构难以掌握的资源。第一产业理事会与合作伙伴环球质量检验与公证有限公司就属于这样的创新组合。目前,第一批拥有境外质检证书和真知码的新鲜牛奶,正在筹备并准备运往中国的南大门。


创新与管理并行


回到文章的开头,马云的话其实还是有些道理,坦克与飞机所实现的战略功能不同,应该各司其职并打配合战。这有点像整个农产品贸易流程里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属的力量去运作和管理,然后环环相扣,而同时每个环节又都在谈创新。过去企业的逻辑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的高铁是分布式动力,每节车厢都有独立动力,车头只是控制系统。高铁反而比普通火车跑得更快。因此不管是传统运作模式还是创新运作模式,调配好农业贸易每个环节的“动力”,并为其铺设一条轨道(平台),是作为为中小农户利益服务的第一产业理事会的使命。


在KPMG报告的最后,Ian Proudfoot提出了接下来3年澳大利亚农业面临的5大挑战。我们衷心希望在联邦大选之后,无论是哪个政党执政,都能够正视这些挑战,并在针对当下澳洲农业困境制定政策的同时,进一步与中澳间的农业平台对话,在跨境贸易中大力推行两国间的境外质检与电子通关创新工作,包容并指导海外投资者对澳洲农业项目的投资,使得创新的精神转化为实质的效益。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