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Edwin Maher,1941年生于新西兰,曾是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及播音员。一次机缘巧合下,Edwin在2003年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首位外籍主播,并于2007年获得由中国政府颁发的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找不着北》收录了Edwin来到中国后的一系列见闻,由23个单独成篇的中英文对照文章组成。本书行文风格诙谐幽默,视角新颖,生动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呈现的中国日常生活、独特文化与社会风貌。想要了解更多Edwin的有趣经历?快来聆听他亲口讲述的中国见闻吧!
要命的习惯
从我以前的文章里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是一个很懒散、大大咧咧的人。我非常喜欢中国,从没把什么东西特别放在心上。可是,对于中国人生活的一些方面,我可没那么麻木不仁。我们每个人都会做一些与身体运转有关的事情,有时这些事也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关。无论去哪儿,我都很尊重当地的文化,可是中国有些传统已经把我的忍受能力挑战到了极点。
几天前,我去市场上买桃子。摊子后面的那位女士刚刚用桃子摆了个诱人的阵形,而我也准备买了。可是我刚要张嘴,她却直接把鼻涕擤在了地上,就在那些可爱的桃子旁边,紧接着又用手去摆弄那些桃子。我满嘴的口水突然就干涸了,赶紧跑向另外一个摊子。
说句公道话,就完成(擤鼻涕)这一身体机能的方式来看,我认为西方人的做法也算不上最卫生。我曾经跟一个北京土生土长的同事讨论过这个话题,他让我想一想:用一块布擤完鼻涕后再放进口袋里,以后还要再用,这就“算是干净”了?
我跟几个外国朋友说起此事,他们也都有同感:“他们(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才应该改变习惯,而这也许是对的。”每次我迫不得已要当着别人掏出一条带花的大手帕擤鼻子时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在地铁上,我都是站在柱子之间,躲开本地人好奇的眼光——他们可能正在想:“那可真恶心啊。”
可是,积习难改啊。去年来北京三个月以后,我需要再买些手帕。这些手帕是在中国什么地方生产出来,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呢?我在超市的货架上和服装店里苦苦搜寻,却一无所获,后来才反应过来:中国可能没什么人用手帕了吧。还是那个中国同事跟我说的:“我们过去是用手帕的,不过现在都改用纸巾了。”
我给在墨尔本的儿媳妇打电话,让她尽快帮我买点儿澳大利亚手帕寄过来。一开始,她怎么也不能相信我在中国买不到手帕。一个星期以后,手帕寄到了,上面清清楚楚地标着“中国制造”。它们又回到原产地来了。去年,在回澳大利亚过圣诞节时,我又发现了一些绣有姓名首字母的手帕,于是买了一大堆回来送给我的外国朋友。
我们身体从头到脚都在向着各个方向运转,而我也马上就要讲到故事的结尾了。我得坐会儿了。可是,什么?我得蹲着?来中国以前,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蹲式的马桶。第一次在公共厕所里看到这种马桶时我想:这下子可有麻烦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个澳大利亚同事跟我讲过他第一次被迫在单位用这种马桶的经历。他回忆道:“真是太可怕了。
我只能打车回公寓去,重新换了一下衣服。”看我一脸怀疑,他又强调了一句:“这是真的。”从那时起,我可真是吓坏了,一心想着我可不能也陷入这样的困境。几天之后,我看到一位美国医生写的一篇文章,谈的正是这个话题。他说在排出——我还是说得文雅点儿吧——纤维集结物时,中国人的这种蹲法可健康有效得多呢。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17年10月刊,中西交汇 WEST MEETS EAST P123-P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