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泰斗金庸离世:活在江湖里,不忘家与国。

2018年10月31日 今日澳洲





了解金庸的人很多,

但了解查良镛的人,却不多。

人们熟知他肝胆柔情的江湖笔,

却鲜识他为国为民的家国情。



1950年,他还是查良镛,

世上还没有金庸。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查良镛原本相当富裕的家

在一夜间被日军烧毁了,

母亲与弟弟也都在战争中死亡。



也许正是"生不逢时",

14岁的查良镛便有了

"势要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和梦想。


26岁,一个年轻人从香港出发,

他脚踏1937年的家仇国恨,

想象着自己将在外交舞台上挥斥方遒,

一步一步走向新中国的首都。



然而,

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发话了:

"你要想来外交部工作,

就得先去人民大学外交系进修。"

因为那时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

是全国高校里唯一的外交系。


查良镛回到住处认真想了想,

觉得首长说得句句在理:

"我不大愿意受人管束,自由惯了,

而外交工作是非常严谨的。"


原来,

昔日在国民党所办的学校里,

他都有过"行侠仗义"而被开除的经历。


"嗯,如果被新中国的外交部开除,

就不太好了......"


这一次,

查良镛彻底放弃当外交家的想法。

不过,他并未因此而意志消沉,

而是以饱满的热情重返香港报界。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那时,1950年。

谁会想到,中国可能失去了

一名赫赫有名的外交家,

但却因此多了一个武侠文学泰斗!


虽然梦想的方向盘扭动了,

但不变的是,

金麟本非池中物,

一遇风云便化龙。

他从查良镛,化作了金庸。



1981年,

邓小平接见了他;


1982年,

撒切尔夫人专程绕道香港

想与他单独会晤,

希望在归还香港的问题上,

得到他的支持!

但他大手一挥,

拒绝了铁娘子的"无理要求",

并表示话不投机半句多。


1984年,

胡耀邦接见了他


1985年,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

他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

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组成员。


1988年,

他又与查济民提出"双查方案",

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人说,

虽然他放弃了做外交官的梦想,

但他雕琢的主要人物却处处流露着

对家国的浓厚情义。

像乔峰,一生有情有义,

对国家和民族充满忠诚,

其胸襟之大足以气吞山河。



原来,江湖游戏只是个幌子,

国家才是一群江湖儿女的至高情怀。


一读金庸深似海,

从此江湖是梦乡。

现实与梦相交织,

唯独不忘家


高晓松说:

"如果没有金庸,

我们的少年时代会是多么仓皇!"


也有人说:

总觉得只要金庸先生在,

这个世界就还有智者在试图

保护着江湖中形形色色的人,

也似乎总有最聪明的脑袋

在替我们寻找命运的方向。

但从今天起,不存在幻想了。

"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


世间上所有的大气磅礴,

都必然由不平凡的土壤来孕育,

也许这就如金庸传奇的一生。



——The End——


10月精选阅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