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澳洲房产开发商:如何与“危、机 ”共舞?

2016年05月07日 澳房汇



文:宋博 / James


【危】澳洲房地产最近负面消息连连,先是Tepper报告踢爆银行放贷不规矩,引起银行严查以海外收入来贷款的个案,于是又进一步全面收紧海外人士的贷款;接着维州政府宣布海外人士买房要收7%额外印花税;再后来是联邦财长阻止基得曼农场卖给中国人...


【机】正当大家觉得境况岌岌可危的时候,又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消息,澳洲联邦储备银行宣布降息至历史最低点1.75%,四大银行宣布马上跟进,一时间地产朋友圈中欢庆刷屏。这种冰火两重天、危与机共存的境况其实令开发商们心有余悸。


就近期发生的这些事件,如果我们把“惊悚指数”较高的消息拿来分析一下,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一是关乎资金松紧,二是关乎政治取向。因此,我们也分两部分来探讨,这一期我们先说说放在开发商面前的“资金之痛”。


资金链的危机


房地产赚钱,基本上看的是“地段!地段!地段!” 房地产亏本,十个有九个是因为“现金流!现金流!现金流!”


2008年金融危机对澳洲的影响,一般人可能已经记忆模糊了,因为危机爆发后,澳洲金融体系保持稳定,经济基本面良好,澳洲房价下跌控制在10%以内,房市成功避险。


可是,当时的澳洲地产开发行业却饱受摧残。根据澳洲统计局数据,开发-建设产业链中的中小开发和承建商,有近30%面临倒闭和清算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就连Reed和St Hilliers这种体量较大、业界口碑一贯很好的公司都被破产和重组了。即便是上市的大型开发商, 危机爆发后澳洲地产股一度下跌超过50%!那时在危机缘起的美国,即便房价已经跌了20%,地产股也才跌了40%。


在澳洲地产业里,中小型开发商占了大多数,承建商也以中小型的居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收入散,利润薄,先干活,再给钱。在危机中,他们往往成为金融寡头风险转嫁的牺牲品。所以澳洲地产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是情理之中,然而被影响的程度和方式还是意料之外。所以,我们不但希望现在一波一波的负面消息不会累积成一场真正的危机,也希望它们能唤醒大家对资本积累周期性的认识,那就是:金融危机从未离我们太远。


不能期望银行会雪中送碳


澳洲的四大银行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支柱,但银行贷款的特点是:利息低,期限短(通常2-3年),限制多。当危机爆发,银行自身朝不保夕,惜贷是一定的,到其时,在项目咨询阶段银行答应过的贷款可能会不到位,或者出现贷款无法续期的问题。要知道,任何项目在完工之前都只是一堆砖头水泥,很难体现真正的开发价值。若开发商也无法自筹资金完成,后果不堪设想 。


面对银行贷款紧缩压力,股市是澳洲开发商的救命稻草。上市公司会纷纷砍价增发新股(Rights Offering)募集资金填补缺口。其股民因为不愿比例被稀释,大多选择扎紧腰带跟进,支持企业一起渡过难关。最后虽然几经周折资本金募集到了,市值也可能大打折扣。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没有上市圈钱的门道,唯一能做的,是平时预留一些资金,或对各种资金来源途径有所了解,并保持关系。当面对银行的撤资时,才能另谋出路,保住资产。


市面上有不少非银行资本,是指通过非散户储蓄来获得资本的各种机构,多数是各种基金、信托或者通过短借长贷赚取差价的金融机构。贷款产品上可以满足从高级贷款(senior)到夹层融资(mezzanine)到合作入股(pref. equity & equity)的各种需要。虽然利率较高(依据资本产品所处的不同资本结构而定价不同,通常10-20%),但其较为宽松的放款条件,确实给开发商带来了实惠。明眼的开发商可以算算账,看看这些实惠能否超出贷款利率上仅仅几个点的损失。




预防触碰贷款协议红线


银行的开发贷款由于层级多,按阶段发放等特征,显著区别于我们平日熟识的住房贷款。开发商对银行贷款的条款要有清楚认识。在申请过程中,银行的各种规定能帮助开发商把风险看清楚,但其实也把风险规限在开发商一端。


预售贷款比(pre-sales debt coverage)确定了在银行放贷之前,开发商的预售额已经超出了贷款额度,从而避免因市场和销售问题而造成的贷款无法付清的情况发生。另外,银行对开发项目的最低收益的要求(ROC,ROE,IRR)保证了足够的利润以激励项目完成。还有,贷款成本比(LTC)和贷款价值比(LVR)保证了即便开发商破产,银行收回来的项目仍然可以清算收回贷款额度。此外,还有一系列针对开发商自身的经验和资产,以及下游合作伙伴的调查,以确认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完工。


除了这些贷款申请过程中的约束,银行通过“贷款协议”(loan covenants),在开发项目进行建设过程中,对开发商实时监控。这也是开发商在金融危机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


常见的协议包括债务偿还比(DSCR),利息偿付比率(ISCR)以及贷款价值比(LTV )等指标。这些指标赋予资本凌驾于地产之上的力量,对于开发商已经先期投入本金开工建设的项目,如果银行出于某种原因怀疑项目前景,可以以贷款违约(break loan covenants)的名义,在任一阶段回收贷款。面对回收贷款,若开发商无法短时间内筹集资金,则有被破产清算的可能。


在危机中,市场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被抛售物业,引起资产急速贬值,这会加大开发商触碰贷款协议红线的风险,提供给银行触手可及的小辫子;若开发商没有资金准备,银行会急于启动贷款违约的机制,积极寻找回收贷款。二者一拍即合,造成地产圈一片狼藉。上次危机时,就有不少开发商当庭据理力争,指出大银行通过恶意降低资产估值而清算项目,抢收贷款。


多元化发展业务是方向


不少“发达鸡汤”,会强调成功要专注。在房市好的时候,有不少开发商也确实觉得开发卖房很好赚,不用花心思去想其他生意。


可是,在危机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较大型的综合开发商成活几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上面提到的股市支撑、资本金雄厚从而避开银行贷款协议红线的原因,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是大型开发商有多元化发展的业务。


澳洲大型开发商(如Australand,Mirvac,Stockland,Lendlease等A-REITs),普遍将住宅开发业务控制在营业额一半以下,而将营业重心放在商场,办公和厂房管理租赁业务(C&I)上。这些业务的收入稳定,运营风险小,可以和高收益高风险的开发部门相得益彰。银团也乐意向这种综合企业提供不局限于某个部门的公司贷,公司可以自由支配贷款的用途。


另外,澳洲商业租赁市场租期通常较长(5-10年),危机过程中客户流失率较小,支撑了C&I部门的稳定。也给了大型开发商生存的底气。


对于业务单一的中小开发商,项目建设和项目销售的停滞,直接影响其收入。依赖地产零星开发收入的中小开发商,难以满足银行持续性的利息偿付比率要求,面临贷款违约的风险。如何快速拓展规模,回笼资金,是中小开发商早需做好的准备 。


八年后的今天,我们何去何从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8年了,然而面对媒体的质疑,银行的强势一点也没有改变。就在四月末,当官媒ABC问及ING澳洲区首席执行官 Vaughn,如何看待金融危机过程中银行对客户做出的卑鄙行径(原话用nasty一词)时,Vaughn的回答仍然简单粗暴:客户的利益是可以受到损害的,因为维持银行体系自身的稳定更为重要。


Vaughn还说,开发商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需要自己防控风险,银行没有义务在危机中迁就开发商。因此,我们要看清房地产的地位。和维持宏观金融和经济环境稳定相比,任何单一高风险经济部门都是可以牺牲的。澳洲银行就是为了面对逐渐上升的金融风险,以及Basel III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要求, 近期才会明显收紧贷款,并对开发商和项目的审核更加严格。面对潜在金融风险,开发商只有自身做好准备,居安思危。


综合上述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开发商在金融危机过程中所会遇到的种种窘境,如果你经过自我评估,以上的问题都能解决,那么恭喜你,资金的危机,你将会有能力安然渡过,甚至可以在别人危机的时候,抢购更多土地,为下一轮上涨作储备。不过,你接下来还要面对一些政治影响问题,讲得清楚一点,就是如何应对“不欢迎中国人在澳洲投资的问题”,请下期继续关注。


    

宋博,ProjectMate Chief Analytics Officer,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地产研究博士,研究方向是金融资本对房地产产业链的影响。同济大学城市发展战略与策略方向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士。


   

读者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澳洲地产市场的动向或资讯,可扫描上面二维码联系本文作者James。



Domain中文版是Fairfax传媒集团授权出版的地产刊物,逢周五在悉尼、墨尔本免费发行。点击阅读原文键即可翻阅最新一期的澳房汇电子书。Wexpo澳房微大展是概念先进全方位连接线上线下的地产信息传播及交易平台。澳房群是投资者、中介、专家、新手共聚一堂的地方。连接方式 -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 回复获取入群邀请 - 查询请电+612 9025 2198 或[email protected]

→ 文章分类目录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