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吐槽 |《流浪地球》-Bug与票房并存的科幻片里程碑

原创 2019年02月11日 聚澳传媒



前言:

贺岁档史诗级大片《流浪地球》小编是真的没有想到在澳洲也能看到,这里疯狂感谢某华人影业,虽然你们的广告透着一股爱剪辑的气息,不过好样的(此条五元,括号内删除)!

 


(图片来源:微博)


这部片子到现在为止在国内相当的叫座叫好,我昨天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觉得毕竟中国电影,何况Hoyts排场这么多,上映了这么多天,应该不用提前订座了吧…


我于是就买到了第四排的14、15座(超级靠前,脖子累了),被一帮澳洲Local围着看完了全程。


单身的我,带另一个人过去完完全全是为了让她当我的小白鼠,测试这个影片的情绪渲染程度如何,结果妹子哭的稀里哗啦的…


周围人有

“Wow!Amazing!”

“I Love This guy!”

这种呼声

还有的人因为那些人的牺牲和团结哭了一抱又一抱!


整个电影院的氛围十分和谐,各国观众都其乐融融,看完电影有很多Local都不约而同发出了Wow!Wow!Wow!的呼声,这对于一个电影来讲,已经是极大的肯定了。


流浪地球


观影报告


1. 技术,美术


作为大刘的忠实粉丝,当年我吹爆三体,心血来潮3D制作三体人脱水全过程…


然后失败决定自杀的我,电影完全还原原著我从来不抱什么希望,因为我知道这个难度是相当的大,只希望有应该有的元素在里头就足够了。

 


科室剧组的美术特效要比小编的技术高出去一个珠峰,整个世界的设计都是相当的精细。


包括电线杆上的

海报做旧细节

冰雪声效

还有冻上的“上海峡谷”

无不彰显着整个剧组为作品奉献的精神


电影之中材料特殊处理的材料光效,爆炸模拟,坠落函数,还有室内双向室外音效切换处理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虽然给电影观感带来了一些小瑕疵。


而且就一部电影而言,镜头语言是整体影视美术表现力的关键,在观影前,我曾经期待他能跳出传统镜头,但是这部电影最后给我的感觉是镜头表现力是不足的。


很多Dirty Over-Sholder的镜头时间过短,没有给出演员以足够的矛盾情绪表达空间,应该Focus的地方确大幅度运用Wide,很多主线人物也没有发挥他们本身的魅力。


在很多分镜的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叙事结构混乱。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最后撞针的部分,李长条的书呆子叙述虽然很有意思,但是解说画面却能看得出来是无奈拼上去的,甚至是焦都没有对好,颜色切换都没有调好(还好看的是正版)。


发动机内部的构造解释不明,导致剪辑虽然符合了剧本本身的时间线,但是在空间上确乱成一团。


但是就整体画面的表现来说,瑕不掩瑜,虽然不如2014年《星际穿越》的完美,就最后结果而言完全可以媲美好莱坞大部分工作室。


在好莱坞电影中,科幻片中的特效更为注重特效本身的艺术表达,说白了就是特效团队自己对于空间感时间感,色彩、光效的模拟感觉。



大部分商业片的特效本身不为剧情服务,而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给观众一种现实中感受不到的“不真实感”。


对于这些艺术家专业性和先进视觉技术的相信,是为什么好莱坞电影敢于将“特效”作为卖点的一大原因。


而《流浪地球》却摒弃了“未来感”,没有人类科技完全凌驾于前文明之上,甚至是整个宇宙之上的“迷之优越”,最后被无情打脸。


而且作为“末日废土”题材,也没有运用《疯狂麦克斯》这种教科书一样的蒸汽朋克,大幅度渲染那种被世界遗弃的末日孤独狂欢,完全抛弃了前文明。



《流浪地球》找到了一个废土和科技互相中和的美术表现手法,像是主角团队使用的极地生存服上的触屏Pad。


还有一行人驾驶的车辆(超大号登月车原型全地形改装),军人们用的外骨骼,还有到达地上用的电梯(大刘最爱的东西之一)这些个,都是可以眼可见摸得着的东西,只不过是功能再度加强。



而核心的这件“道具”——地球发动机“上帝喷灯”的设计也是相当的出彩,只是一句话“我们人类掌握了核聚变”的概念,就带入了整个地球发动机的概念。


这样的表达方法,可以很好地让美术特效为剧情的设计服务,更好地融入我们现代的一些视觉文化元素(不只是中国元素),如抖音、VR等等,给人我们现代人一种“参与感”,这也是现代很多科幻片缺乏的一点。


2. 逻辑,剧本,人物


好了说完技术层面的,那么回到剧本,这个人们谈论的比较广的话题。


虽然我看过大刘的大部分作品,但是我仍然并不想用原著的剧情结构来和这个剧本的剧情结构做任何的比拟。



因为文字载体和影视载体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电影剧本不具备高文学价值,而是单纯的“拍摄指导”,需要考量的还有预算等艺术之外,但必不可少的东西。


电影整体的剧情也比较独立存在,提取了原作特定的几个节点进行了“再创作”。


那我们单独分析一下时间线和时间点,来找寻一下原著的影子,并且试着去提取一下影视改编的元素,讨论一下是否改编的很到位。


原著的设定是在“刹车时代”(地球停止自转,联合政府用了42年时间)结束之后,根据原著主角出生的年代“没见过黑夜,没见过星星,也没有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的描述,结合电影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刘启其实至少出生在刹车年代之前。



所以说从开头原著党们就可以先放下手里的大刘签名初回限定了!


“木星撞地球”这件事情原著小说里虽然在“逃逸时代”有过提及,但是原著根本没有所谓的计算“错误”,地球在经过木星时候受到过引力冲击,地面受损,“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但是整体计划没有改变,“工程师的计算是准确的”。


“达叔”出生在1999年,参与过“刹车时代”的救援,救出来的婴儿韩朵朵现在是一名初中生——17岁,而韩朵朵17岁的时候地球到了木星。


那么根据电影,刹车时代+逃逸时代一共最多就用了17年时间。


所以说这个剧本的设计完全是引用了两个时间点的两段不同的描述,导演编剧缩进了对于事件的概念,激烈了某一部分特定的剧情改编出来的。


不过这17年的概念好就好在距离我们现代人不是太远,很多元素都可以无缝加进去,让我们有一种“参与感”,而不是像在看“钢铁侠”,赞叹黑科技超强战斗力。



那么再看看主要矛盾冲突:


联合政府决定放弃地球,实行“火种”计划,这个冲突的表现手法很像是原著“地球派”和“飞船派”的冲突,地球派想要“带着地球活下去”,而“飞船派”主张让少数人聚集多数的资源活下去。


但是在电影中表现方式却是直接的信念冲突,联合政府决定成为“飞船派”,抛弃地球,大部分地球上的人选择认命,只有主角一行人作为“地球派”救这个星球。



由于影视表现手法更为直接一些,表演直接就能带入剧情,所以导演在提取原著小说关键角色中的关键思想这一点做得是非常好的。


作为刘慈欣的东西,宇宙的冷酷、绝望、厚重,对比人性中的柔软这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感情波动因素。


和塑造“牛仔式的”个人英雄形象不同,这次的叙事表现,让所有人都变成了英雄。



并且相当尊重各地的文化元素,为世界各地的人都设计了不同的台词——


日本干员自杀


美国人抽烟绝望


还有无奈的菲律宾人


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会说不同国家的语言,这也是这个片子演员表现力色彩能够“无缝”的一个重要基础。


而不是像好莱坞某些片子,美国人强行说中国话,说的都不是人话…


因为剧本原型是一部节奏优秀的中篇小说,而将大刘本身的叙事风格浓缩在125分钟里实在对于7人编剧团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毫无意外的在某些个场景会存在一些情绪表达的问题,而对于这部电影,情绪和剧情的不同步,是他被很多人诟病的一个点。



将叙事和情感分开来讲,整体叙事的节奏很好,对于“绝境”的描写十分到位,绝不用传统的“倒计时”1秒来抓胃口,Moss直接告诉你,联合政府说这方案0%的成功率,完全符合大刘“心理虐待”诸位角色的那种冷酷无情:



救援队损失巨大,杭州地下城陷落,丫头直接掏枪毁掉火石;


世界人们毫无希望的时候,丧失信心自杀;


最后撤离的车辆并不是全体返回,很多车辆没有掉转车头;


以及最后吴京牺牲自己和空间站,点燃木星气体推进地球。





虽然在大刘作品里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被立刻肯定并不常见(“大反派”沈渊、“巫师”罗辑),但是整体上所有的角色都具有“绝望中那萤火一样的希望”,整体叙事方式上也算是很有《三体》色彩。


但是在主线故事的人物情绪上,却存在着刻意煽情。


包括上述这些情节的设定虽然十分《流浪地球》,但是演员表演力差,镜头渲染不够,弄的这些本身很出彩的内容观众情绪始终带不起来


主角和父亲一开始的通话带有明显的反叛情绪,但这种反叛的结束或者继续却没有被描写,对父亲的理解也没有在最后上升到任何的高度,作为主要情感纽带,这种错误是致命的。


每一个小角色都有其存在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牺牲有些却非常的草率,最刻意的就是“丁仪”式悲观科学家老杨最后的牺牲。


而“老家伙”达叔的牺牲由于缺少对于角色的基本刻画,只是几句“这曾经是我家”的发言远远不够,最后的牺牲的镜头刻画也略显不足,让这个本身应该是观众带入感极强的人,死的不明不白…


这个片子传达的是大刘作品的价值观,多少带着点绝望,绝境中人们极不理智的举动,非常不符合现在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世界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难以接受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



3. 观众体验,附赠科普


看电影的人有带着脑子去的,有带着五官去的,还有带着情绪去的…


带着五官去的人在电影院里应该会看这个片子看的很爽,就像我前文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的技术层面已经比较成熟了,没有硬伤,称不上是《星际穿越》那种玩出花,但也是比大部分“大片”要舒服不少。


带着脑子去的,会注意到很多设定,梳理故事的逻辑,看看编剧怎么把这个超级立体的故事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展开在你面前,故事结构还算严谨,设定也做得蛮可以的,这类观众也能收获不错的体验。


带着情绪去的人,都说这部片子厉害得很,我倒要看看这次能整出点啥不一样的,还将自己代入剧情,“我”如果是他,“我”怎么办?这类观众情绪上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价值观还有叙事手法,加上镜头、情绪渲染的混乱,只能得出“一般”的评价。



这三种人都是正常的观影心态,只要去看完了,不管体验是好还是不好,都是对电影本身完整性的一种肯定。


就我本人对于最后的观众反映的观察来说,这是一部整体上很成功的电影,国外的观众也可以很享受地看完看懂这部电影。


难以否认,从0开始的这部《流浪地球》创下了一个基础,之后的事情是对这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对视觉表现技术的精益求精。



科普


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


分为刚体极限和流体极限,达到流体极限之后,就像电影里的一样,地球上的水啊空气啊都被吸过去,岩石什么的会坚持一会儿。


但一旦达到刚体极限,岩石什么的也会被吸走了,整个地球就开始解体了…


重元素与核聚变



重元素指的是除去氢和氦之外的所有化学元素。一切重元素由氢与氦通过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


核聚变是指将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极轻的核(或粒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在此过程中,物质没有守恒,因为有一部分正在聚变的原子核的物质被转化为光子(能量)。


而现在我们的核技术只能达到氢氦的核裂变和不可控的核聚变,所以影片中的重核聚变是突破了两到现在已知的屏障。



墨尔本观影指南


如果想观看该电影,可以去

Chadstone,

District Docklands,

Forest Hill

Melbourne Central

的Hoyts观看

或者

Chinatown的京华影院

和Glen Waverly的 

Village Cinemas Century City影城

进行观看




>>>推荐阅读<<<



不准入籍取消PR!中国富商&捐款大户为何遭遇特殊对待?


原创|穿旗袍的中国女人征服洋老公的故事


官方公布盗窃多发地前10名!看看你家中招没?


震惊,这是什么神仙小姐姐?


活动|春节别赖在家里啦!这周的新春活动很精彩!


活动|全维州最优价!首届路虎华人春节产品展销会,强势来袭!


活动|#火热售票中#谭盾携手杭盖乐队 再次奏响2019墨尔本交响乐团中国新年音乐会



编辑:Zoey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