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个人认为,移民与爱国与否真的没有太大关系。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多出去,走点不一样的路,看点不一样的风景,吃点有异国风情的美食。世界都给每个人一次机会,让大家到人间走一趟。至于能走多远,能体验多少,就是个人的选择和能力了。
而现实就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到另一个国度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收获不同的人生经历。
澳洲作为南半球最辽阔的国家,一直频繁地出现在移民的热搜榜上。
比起美国吧,澳洲没有那么浮躁,比起加拿大吧,澳洲的天气好太多,起码比较暖和。加上澳洲和中国的时差又小,才2至3个小时,飞行时间也就9个小时左右。想来想去,澳洲是最佳的选择了。
真的,很多人都想来澳洲啊,但无奈自身条件暂时未达到门槛。所以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啊,真的不要错过一个如此美好的国家。
是啊,随着岁月的增长,要我们迈出步子,走出自己以为仅有的舒适区,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但只要踏出第一步,你一定会庆幸当时做了这个决定。
当然,不同的人移民到澳洲,都会有不一样的际遇和未来。就像在我们还很小的年纪,父母和老师会教育我们:
“现在的你只是一张白纸,关于未来的画卷将会呈现怎样的画面,就靠你去构图和描绘了”。
对于移民后生活蓝图的构建,也是同样的道理。能移民澳洲的人,要么有“才”,要么有“财”,手中的牌都不会差。关键看我们怎么玩好这一局。
那么,移民了澳洲的老前辈们现在都过得怎样了?且来听他们说说。
很多人以为移民到国外,就是把根都移过去了。其实这种想法在今时今日已经有点“落伍”了。
也许,十几二十年前的人移民后,没有三年五载都不回国一次,有的甚至干脆不回了。但今时今日,交通这么发达,国内经济也强大了,移民了的人多数还是和国内保持着密切联系的,特别是生意人。
有没有同时兼顾中澳两边生意的移民人士?有,可以说一抓一大把。我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即便离不开在中国掘金,也不妨碍我们提前做好养老的准备,以及子子孙孙的教育筹划。
曾经有人问我:“你搞移民,不折腾吗?看你都舍不得中国根,现在还得两边跑。”
对于这个问题,就看大家怎么看待了。反正移民澳洲后,我没有后悔过,我那位原本习惯于安于现状、对移民澳洲拿不定主意的太太,现在同样“安于现状”——安于澳洲。
早早给全家配备好澳洲身份,估计就只是前两年折腾一下:准备递签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候、搞商业计划、经营生意、安家、给孩子找学校、租房或买房、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找找新居附近有什么餐馆、超市、银行、以及结交新的朋友...
这一系列动作确实是个大工程啊...但是谱写和演奏人生乐章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最华丽的交响乐都是由多方努力才能奏起来的。付出了,就开始等着收获了:
现在,我们一家人能拥有更好、更美的环境,我的生意投资逐渐走上正轨,自己的人脉圈子继续扩大和优化,孩子也开始迈向更国际化的平台......
不怕你笑话,我视为家人争取到今天的生活为一种成功......
当然,现在来澳洲的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了,有的是做技术移民过来的,有的是做投资移民过来的。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不害臊地以长辈的目光来评价,年轻人在文化和思想上更能接受澳洲的生活,但他们也并不像新闻里说的那样,飙车、豪赌、挥金如土,相反,这几年来澳洲的年轻人越来越低调了。
我有个老朋友,和我同一时期申请澳洲移民的。刚来澳洲的时候,他的孩子都是开红色法拉利的,特别扎眼。当时他爸爸说:
“从小家庭环境就不差,孩子在国内过惯了好生活,虽然作为父母也知道这种作风不好,但也没法要求他改了。”
那个时候,我觉得这孩子大概也是不能再调教了,重新改造一个人,谈何容易。
然而,后面的事态发展却让我大跌眼镜。那孩子在澳洲的大学里也没见几个同学开豪车,加上家里人也偶尔说说他,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感觉这种行为不好,于是铁了心卖了法拉利,换了一辆几万澳币的路虎,从此变得低调多了。
有一次周末,我和这位老朋友一家聚餐时说到这件事,那孩子自己说:
“澳洲人不吃这一套,你穿金戴银得太夸张,人家非但不在意,还可能质疑你的价值观。自从我低调了,身边朋友反而更多了。”
澳洲的华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管在哪里,都保持着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澳洲华人普遍收入较高的原因。
这一点从澳洲官方发布的移民纳税情况就可以看出端倪。中国移民的纳税金额排在了所有移民中的第三位。可以说,澳洲华人为当地的经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中国人可以说是最无惧困难的民族之一了。虽然英语不是中华民族的优势,甚至在某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颗绊脚石,但中国人总是想方设法地攻破这个难关。
之前接触到一个年轻的朋友,他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在澳洲待了一年也没找到对口的工作。说实话,对于华人来说这是个很正常的情况。毕竟大把人想留在澳洲,谁不是努力把自己变得多才多艺、满腹经纶呢?自然地,职场竞争也是较为激烈的。别忘了还有前面说的英语这一关,我们华人是没太大优势的。
前面说了中国移民在澳纳税排在第三位,那么前两位是谁和谁呢?
没错,就是会英文的英国人和印度人。
英国人和印度人的英语水平是我们很难与之相比的,所以他们在澳洲职场如鱼得水也有这个原因。
当然,学霸一般都是中国人,这无可置疑,英文流利到可以去联合国发表演讲的中国人也有,但是普遍水平嘛,还是低了人家一点。
但华人好就好在:肯吃苦,肯奋斗。
这个学计算机的年轻小伙子没有因为语言的劣势而就此放弃。他先找了一个小公司担任网管,做一些修电脑、管网络之类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相对清闲,剩下的时间就四处投递简历。而且人家有头脑,每次针对不同行业的公司,他都还会对简历做不同的修改和修饰,突出自己不同的长处以吸引雇主的眼球。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有针对性地投了三个月之后,他终于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现在不仅赚得比以前多了,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学的专业终于能派上用场,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和满足。
他曾经对我说:“叔,虽然我不像你这样,有经济能力投资移民来澳洲,但我一直尽最大努力实现目标,现在终于苦尽甘来了。”
分享完励志的事例,我也不得不告诉大家,在澳洲,真的有一部分人是靠“混”而生活的。
如果是在中国,有这样想法的人恐怕是没有好日子过。但澳洲却比较吃这一套,它完善的(你也可以认为是过分的)福利制度正好让这部分人在物质得到了满足。
只要在澳洲失业了都能拿到每两周几百澳元的补贴。不挥霍的话,普通吃穿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据我的了解,大多数华人是不愿意去领这点钱的。因为领的时候需要给人家汇报这段时间找工作的进度,问这、问那的,尽管态度不错,但正常脸皮的人都不愿意这样吧。
别忘了,能移民澳洲的人一般都是有点学识或者有点钱的,大家的素养也不会太差,都不愿意做着无业游民、吃着救济。
我也听朋友说过身边有一个华人同胞去领救济,对此我感到挺意外的。朋友说,他在大家的印象中不是一个懒人,但是毕业走上社会后似乎缺乏一点面对职场的勇气。他是典型的宅男,每天睡醒了就玩游戏,玩累了就躺下,饿到醒的时候才起来弄一口吃的。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几次出门,不是去超市采购一大堆垃圾食品,就是去领救济金。
幸好的是,他这种状态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不然他就真的废了。后来在一些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他重新出来找工作,开始自力更生。
这样的经历告诉我们,澳洲的社会福利虽好,但也不能因此得过且过,丧失斗志。虽然澳洲人比较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但在主流的价值观里,对于没有身体问题和智力问题却长期领救济的人,他们还是不认同的。
澳洲能给我们一个合法身份,一定是看到了我们的闪光点,这可能是个人的才华、专业度、经济实力、投资管理经验等等。这是澳洲政府对我们的信任。好好经营自己,是对自己和澳洲社会的最大尊重。
写在最后
全世界都在说,现在最有钱的要数中国人。先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我只想说真正的“有钱人”不是账户里有庞大的数字,而是有胆量、有底气迈出自己的家园、迈向任何一个想去的国家、去过任何一种想要的生活的人。
走出去,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有千千万万的家庭比你更早地经历了“移民”必须经历的一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