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着北——CCTV洋主播的中国故事(连载七)

2017年08月12日 澳中商圈




内容简介

Edwin Maher,1941年生于新西兰,曾是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及播音员。一次机缘巧合下,Edwin在2003年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首位外籍主播,并于2007年获得由中国政府颁发的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找不着北》收录了Edwin来到中国后的一系列见闻,由23个单独成篇的中英文对照文章组成。本书行文风格诙谐幽默,视角新颖,生动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呈现的中国日常生活、独特文化与社会风貌。想要了解更多Edwin的有趣经历?快来聆听他亲口讲述的中国见闻吧!

他拨通电话,我跟朋友联络上以后立刻松了一口气。他们确实出来晚了,不过他们坐的车马上就进站了。这时,帮我打电话的人问我在中国做什么,然后自我介绍说他是名医生,在北京一家业务繁忙的医院工作。他说:“我太太也是医生,她也迟到了。不过我们都有手机。”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带着一丝怪笑。


地铁进站了,我的朋友们走了出来,为他们来晚了跟我道歉。我把他们介绍给了那位医生。向医生道别的时候,他给了我一句建议:“买个手机吧。要是没手机,我可过不下去。”我能理解手机对他的重要性,因为他是医生嘛,可他给我的免费“咨询”还是没能说服我。几周以后,我又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当时我在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巨像下面,还是在等我的中国儿子和他女朋友。


我按时到达,游人越来越多,可我却始终没有看到我认识的人出现。难道我的朋友们又想给我上一课吗?也许他们能看到我,不过是想让我明白,如果有手机的话,找到他们有多么容易!


我可没那么容易服输。上次那位医生帮我“诊断”了一下,也许这次我还能这么做。



我又深吸了一口气,朝一位姑娘走去,可她没有理我,大概是以为我有什么别的企图吧。我想起来了,人多就意味着安全,所以就向近旁的两位女士走去。虽然我的汉语口语水平有了小小的提高,此刻也只能用英语问她们讲不讲英语。她们都说:“没有。”我只能又笑着打起了手势,同时把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递给了她们。


她们俩相视而笑,终于明白这个没有手机的怪老外是需要帮忙。她们总算是没有掉头走开。我的朋友们接了电话,他们就在不远处。他们向我保证说,他们绝对没有故意藏起来。不过和那位医生一样,他们在松了一口气之后,也强调说:“你要是有手机多好啊。”


你也许会认为我肯定得认输了吧,其实这只是增强了我向别人借手机的信心。我喜欢和不熟悉的北京人打交道。其中有一件小事尤其令人难忘。


北京广播学院的一位老师提出带我参观参观他们学校,于是我准备去那里看看。“你来了以后打我的手机就行,”她说,“我到门口来接你。”这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儿啊,我把她的电话号码抄在了笔记本里。到北广以后,我找了一个公用电话给她打电话,听到的却是一种噪音,既不像接通,也不像占线。我不知所措,等了一会儿以后,又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



我估计这部电话坏了,于是朝一个学生走过去,问能不能用他的手机打个电话。小伙子不仅帮我打了电话,而且兴奋坏了,“我还从来没跟外国人说过英语呢,”他说,“我想跟你再聊会儿。我帮你找你的朋友吧。”听说他从未跟英语国家的人打过交道,我吃了一惊,因为他用词用得很准。


他不断地帮我重拨那个号码。“听起来不太对啊,”我的新朋友说,“是不是你记错号码了。”我向他道了谢,建议他还是去忙自己的事儿(别管我了),但是他坚持陪着我。他带我去学校的食堂吃了午饭,然后还给我看了他的设计图——他是学电台发射塔设计的。此时,那位老师的手机依然无法接通。


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给我的建议和其他人差不多:“如果你有手机,就可以让那个老师给你先打个电话,这样你就能存下她的电话号码了。”


他说的没错,这一点在我回到公寓,发现我抄号码时少抄了一位数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了。我给那位老师打电话道歉,她表示理解,不过也礼貌地强调了一句:“你还是买个手机吧。”我终于明白了吗?这真的就是转折点了吗?年底我回澳大利亚休假,今年3月回到北京后开始在央视国际频道工作。李茂齐(音)是那里的一位新闻主播,就是他彻底打破了我对手机的抵抗。


我跟他说,我在北京已经过了六个月没有手机的日子了,他只是笑了笑,于是我接着说:“不过我从来没用过手机,都不知道怎么开机,当然也不知道怎么发短信了。”这次他大笑起来,说:“那可是小菜一碟儿啊。”我又想起了我女儿当年的事情,于是就说:“我觉得没有手机也能过。”他笑得更厉害了,然后提出了一个令我无法拒绝的建议。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178月刊,中西交汇 WEST MEETS EAST

P128-P129.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关注《澳中商圈》,还有机会赢得价值$10000澳币的多重好礼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