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巴菲特来澳洲买房

2015年11月19日 澳房汇



假如巴菲特来澳洲买房 - 合适,有时比赚钱更重要(一)


文 / 安琪


过去几年,闭着眼睛在澳洲买房,几乎都会稳赚不赔的。这一个多月来,随着拍卖清出率每周往下滑落,市场上也基本形成了共识:好日子不再了。也就是说,现在买房,要多用脑子了。


虽然巴菲特说你不需要成为专家也可以投资成功。但物业买卖牵涉的金额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千万,在负面因素明显增加的大环境下,买房成功,凭的是什么呢?


两个月前偶然的机会看到 “巴菲特的房地产投资五要”就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因为在我们澳房群里,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投资思路真的很多:‘新好还是旧好?’‘公寓好还是独立屋好?’‘租金回报和物业增值哪样更重要?’以及‘大城市和小市镇的对比’等等,而投资大神的理论,是否更胜一筹?市场好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深究,而在目前的房市,总结一下,看来就很有必要。


讨论买房,原来是深度的头脑风暴


房地产投资有最重要的因素吗?如果有,是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的原始问题,但是,把它展开,就如三体小说里的降维攻击,原来会把人脑子搞晕的。我找来两位每天在这个行业打滚的好朋友请教。他们当中一位是有多年经验的贷款经理(同时是税务会计师),另一位是资深房地产销售经理。


首先,把受众人群缩窄为华人是很有必要的,然后,我的原始问题就转变成以下一堆问题:


  • 现在市面上比较活跃的华人投资专家有哪些?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 一般华人投资者最普遍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 以目前悉尼的房价,大部分的物业都是负现金流的,投资者是怎样应付当中的差额的?

  • 土地价值和公寓价值应如何对比;公寓需求很大,供应也不少,增值从何而来?

  • 跟着新开铁路线买好,还是依据校区而买好?

  • 增值税如何处理? 等等更多的问题……


他们举了很多例子,一一为我说明。开始时,我们是围绕买房的赚钱策略来讨论的,就在我觉得脑内逐渐清晰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撇开了投资者的经济能力、现实需要和个人喜好,一切的策略都是纸上谈兵,一切的讨论对比都是徒劳无功的。


譬如说,我想住独立屋可是负担不起;二手房选择更多可是我没有澳洲身份不能买;


又譬如,租金回报当然重要,可是环顾悉尼普遍的回报率都不高,等等。


又或者,丈夫希望选离工作地点较近的公寓而妻子喜欢独立屋;


喜欢环境幽静的地点却因为家有老人需要靠近公交而放弃;


喜欢钓鱼或高尔夫而选住公寓的话很多东西确实没地方放啊;


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是三四个房的公寓活动空间还是嫌不够 …… 总之,你想好了一个选项,就必有另一个选项要跟你过不去。


除此之外还有“购房为了什么”这个经典问题:大部分的海外投资者在澳洲购房都是投资自住一起考虑的:先投资,以后来了也可以自住;年轻人比较简单,千方百计就是想上车;年纪大一点的希望退休后有稳定的租金收入;工资高的会更多考虑房子折旧带来的税务优惠;也有部分人纯粹为了资产的分散配置;不少人担心在全球量化宽松的大环境下,现金购买力迅速下降,是为了保持购买力而购房的……


把问题弄得再复杂点,在买什么房、买哪里的房之外,其实还有用什么名义来买房这个问题要考量。用个人的名义买?夫妻联名买?用父母的名义买?还是用退休金买?用家庭信托买?用单元基金买等等。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同意,我们真的很拼,想穷尽市场上的各种考量。


俗语说,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他们曾接触过的客户,真的是高矮肥瘦千差万别,而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有时又真会左拉右扯,让人叹为观止,我忽然觉得,他们真的很懂他们的客户,这不就是一个为顾客理清思路、量体裁衣的过程吗?


合适,有时比赚钱更重要。


聊到这里,笔者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了这个俯视的角度,或说坐标,一切都变得清晰有序,看似矛盾的各种专家理论,一下子找到了各自的位置;看似无谓的对比争论,当中的论点忽然重新有了意义。


巴菲特的房地产投资五要


巴菲特不是股神吗,和投资地产有什么关系,和澳洲地产有什么关系?


巴老确实不是房地产投资专家,他在给巴郡股东的信中提到,一生之中只做过两次物业投资,而且都是小投资(当然这是与他其他的投资相比)。然而,他在信中提及的房地产投资五点建议,却广为流传。究其原因,人类的智慧是有共通性的,更何况股票和房地产这两类极为普及、十分相近的投资种类。巴老在股票投资方面的智慧,应用在房地产方面,不会是十分具体的,用来作为各种策略的开篇,作为投资的基础理论,却是正好的。


当初看完这五要,只记得两样,一是觉得巴老是Income Focused收入派的。二是老人家要大家不要相信专家。这点虽然算不上投资策略,但是因为和笔者的职业有关,所以牢牢记住了。


兜了一大圈,如今仔细回看巴老的投资五要,不禁会心微笑。原来他说的,就是澳房现在和接下来的境况!姜还是老的辣,我想到的、想写的,很多已经被包括在这五要里了。现在就让我们细细品味:


  1. 地产投资的第一要义,巴老说,你要保持简单Keep things simple. 你不需要读个学位成为专家才能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但既然知道自己不是专家,也无意成为专家,就要注意找个简单可行的办法,认准目标,摈弃纷扰,一路往前。在这点里,他特别提到,如果有人跟你说可以很快赚到钱,那么你也可以很快的告诉他,我不要。(When promised quick profits, respond with a quick “no.”)


  2. 第二点最艰深。巴老说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业未来的‘生产力’(productivity)上头,他说,如果你对物业未来的收入(earnings)无法作出让自己感觉满意的预计,那么及早把它忘了,继续往前看吧。老人家继续说,没有人有能力对每一个投资机会作出衡量。你不需要如上帝般的全知和大能,你只需要明白自己所做的决定及其后果。


  3. 巴老说,如果你看中的是物业未来的价值变化,那么你就是在‘无根据的猜测 - speculating’, 这个字同时有炒作的意思。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巴老继续说。“但是,我知道,我自己不懂得如何成功的炒作,如果有人说他一直靠炒作成功,我对他的说法也是存疑的。掷币的人在第一次投掷的时候总有一半的机会成功,但这一半成功的人,如果继续投,他们持续获利的机会可能是零。一个物业在不久的过往曾经升值也不构成购买的理由。”


  4. 巴老说,我有两个小的物业投资。我只关心他们带来的收入,从来不会计较它们每天估值的变化。在球赛中获胜的球员,都是那些将注意力集中在赛场上,而不是记分牌上的。如果周六和周日不用看股票价格让你觉得很轻松,那么试下平日也那么做。


  5. 形成宏观意见或是听取别人的宏观或市场预测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但如此,它们还有危害性,因为有可能让你的视线变得模糊,从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实。接下来巴老举了个例子,意思是不要以为在电视上讲话的就是专家,如果你有机会去到演播室,就会知道这个游戏是怎么回事。


巴老这五点建议,其实讲的只有两方面的事情。第一,他建议大家在找到目标、定好策略之后,就不要左右摇摆,也不用太多关心市场的变化,换句话说,买好之后,即使这个专家说明年跌7.5%, 那个专家说会涨5-9%,也不必费神去分辨对错了。第二就是,与其关注物业的价格变动,不如选择物业的赚钱能力。因为后者比较容易预测和掌握。换句话说,巴老不赞成炒楼。


对于第一方面,在各种恐怖预言来袭的今天,看来很有建设性。第二方面,我觉得要取决于投资者的经验和风格。在悉尼过去三年价格上涨超过45%的市场环境下,不少投资者正正是看中了这一波浪潮,或是被价格上涨的利益所吸引而进入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劝谕投资者不要理会价格的变动,有点不切实际。


假如一切的策略,都是以合适为前提的,除了投资者的经济能力情况,还要考虑他对市场环境的适应度,一个好的投资策略就可以理解为:赚钱的、家庭和谐的、可持续进行的。换句话说,It’s all about FIT – 巴老劝人不要炒作,正是因为他知道,大部份人在风险的暴力面前,都不会Fit到那里去的吧?然而怎样去找到这种“合适”呢?我们下期要看两位投资房地产比巴老更多的著名专家怎样说。


(未完待续)



读者如想了解更多澳洲地产市场的动向,可扫描下面二维码联系本文作者。

--




Domain中文版是Fairfax传媒集团授权出版的地产刊物,逢周五在悉尼地区免费发行。点击阅读原文键即可翻阅最新一期的澳房汇电子书。Wexpo澳房微大展是概念先进全方位连接线上线下的地产信息传播及交易平台。澳房群是投资者、中介、专家、新手共聚一堂的地方。连接方式 -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 回复获取入群邀请 - 查询请电+612 9025 2198 或[email protected]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内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