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移民养孩子大不易 遭遇三难各有对策

2016年06月01日 澳洲全视角



去年年底中国宣布开放二孩政策,引起大众广泛关注与热议。澳洲并无生育限制,但是在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们,作为来澳的普通第一代移民,已经步入或者正准备步入而立之年,已为人父母以及计划或即将为人父母,面对二孩甚至多孩,在生育抚养孩子方面,同样也有自己的困境,虽然澳洲总是被视为高福利国家。


他们可谓独特的一代,出生时的家庭结构在30多年后的今天,让他们移民异国他乡之后也面对和其他不同年代的人的境遇。在悉尼,有的华人表示只生一个,从他们自身的成长来看,一个孩子所得到的资源和教育都更集中;有的华人表示希望两孩或者多孩。每个家庭根据情况不同做出各自的选择。在后者当中,在本报记者的了解当中,有的会面对不少难题,包括女性就业、家庭经济上的以及三代人的心理等方面。

对于二孩母亲来说,重返职场或者继续发展会面临一些挑战


二孩后母亲就业发展受影响


对一个拥有两个孩子的妈妈身份的新移民来说,生儿育女之后,再返职场或者是继续发展职业并不容易。这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两孩之后照顾家庭和工作在精力和时间上的冲突、上班后失去的政府福利以及托儿费昂贵、在两个孩子出生最初几年停止工作的间隔给职业规划带来的难题等等。 


两孩之母秦女士在第一个孩子半岁之后,仍然回原来公司工作,那时她的母亲帮忙照顾幼儿。在孩子1岁时,她母亲签证到期回中国。秦女士刚开始仍然是全职工作,将孩子送5天托儿所,但是孩子一来年幼,二来身体较弱,时有生病。这让秦女士十分痛苦。随后她和公司商量从全职转为兼职工作,这样孩子一周只上3天幼儿园,她也能多些时间陪孩子。


后来第二个孩子出生,秦女士向原公司提出了停薪保留职位一年,获准。但慢慢秦女士感觉到,如果继续工作,在没有老人帮忙带两孩的情况下,她和先生都感到力不从心。两个年幼的孩子有时要等到秦女士下班之后傍晚7点半之后才能吃上饭,生活节奏十分匆忙。而且大孩子开始参加许多课外兴趣活动以及开始补习,需要接送,也会占用诸多时间。


在深思熟虑之后,秦女士还是递交了辞职信。她希望等两个孩子都更大一些的时候,再考虑继续工作,目前还是以经营好家庭和养育孩子为重。 


秦女士认为,在澳洲,一来全职妈妈是一种生活选择,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二来母亲重新就业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只要是坚持不断学习,拥有技能就有机会。


但是秦女士也承认,两个孩子的接连出生,让她的职业规划发生了改变;但是她也会往积极的方面去想,这也是打开另一扇门,目前她在家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技能接一些活做,也没闲着。 


对于一些华人,尤其是华人女性来说,来澳之后生两个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但是有的家庭也会经历几番考虑。尤其是对华人女性来说,相对来说,仍然会较多地承担教育子女和处理家务等责任,在生育两个甚至更多的孩子之后的最初几年,会选择回归家庭,为家庭为孩子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托儿支出多于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抚养教育各项开销大


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澳洲是老人和小孩的天堂,拥有各种福利,养育孩子和养老都很轻松。一些华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有的人说澳洲是一个典型鼓励生育国家,政府给予家庭丰厚生育奖励、育儿福利和教育津贴,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免费社会配套服务。华人郭女士认为这种看法有偏颇之处,因为要获得一些福利,必须是要符合一定的既定条件。


在郭女士看来,一对年轻夫妇双方都努力工作的话,在育儿方面会有一些福利,但是也会因为家庭总收入的提到而失去一些福利。育儿成本和教育成本,对年轻家庭来说依然是除了房贷之外的第二大开支。


郭女士说,首先就是托儿费用,在悉尼一些地区,托儿费用之高,相较一些顶级私校的学费还贵。家里如果有两三个孩子,彼此相差的年岁不多又同时入托的话,对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目前悉尼某些区域的托儿中心收取的学费每个孩子超过3万澳元一年。而悉尼的一些很好的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也是3万澳元。在一些华人较为喜欢的热门地区,有的托儿中心的收费以2-3岁组为例,基本每天要130-140澳元,年龄越小的班收费还会更贵。悉尼市中心有的幼儿园园费每天还超过170澳元。 


政府设有30%的儿童养育补助金(childcare benefit)和50%的托儿费回扣(childcare rebate),但是能够领取的家庭需要满足众多条件,通过严格的家庭资产、双方收入、托儿类型和使用天数还有申请福利金的目的等一系列的审查,而且设有补贴的上限。


郭女士说,其次是各种兴趣班以及补习的费用。读完幼儿园上小学,如果不读私立学校的话,读公立小学每年学杂费是数百澳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就可以松一口气。郭女士介绍,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各项课外教育费用同样不菲,全部需要家长自掏腰包,从各项体育活动、到各种乐器的学习、到各种补课练习等等,每年下来上万澳元也是需要的。生两个孩子的话,就把这些托儿费或者兴趣班补课费再乘于2。 


郭女士表示,她有的朋友原来生一孩的时候打算让孩子读私立学校,觉得夫妻双方工作供孩子就读不成问题。但是生了二孩之后,计算一下支出,还是打算将来让两个孩子就读公立学校。

如何安置父母需要考虑


老人移民+大房需求华人叹不易


热门地区的托儿资源紧张、托儿费用高企,加之新移民打拼不易和中国传统的文化影响等,在华人家庭中,接父母来澳家庭团聚,一家三代同堂,一来赡养父母,二来照顾孩子减轻夫妻压力的情况颇为常见。


但有的时候,含饴弄孙、乐也融融的背后也会有着不少无奈。一些工薪阶层表示相较国内,三代同堂要付出的代价更多,面对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也会更大,可谓苦乐均有。


从事IT工作的华人张先生表示,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如果希望老人长期在澳,会考虑帮父母办理移民,排队移民要等候数十年,很不现实,也等不了。而付费移民的话,一个人就要5万澳元。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老人都要照顾到。4个老人单是移民的费用就要20万澳元。就算先办一方的父母,也需要10万澳元。而且头10年,老人没有很多福利可以享受。普通的工薪阶层,非官非富,移民费用再加上6口或者8口之家的生活费等费用,基本就靠小夫妇俩支撑,实属不易。


张先生说,如果父母只是短期来澳居住暂不考虑移民,一来难以解决两个小孩照顾的长期问题,二来就算开通了长期多次往返签证,老人可以频繁来回飞,但是还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住房。


对于张先生来说,独生子女一代,赡养父母的担子就只能是自己来扛,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可以分担,可谓责无旁贷。“独生子女面对的养老压力更大。”张先生说,假如先考虑一方的父母来澳,无论是长短居,六口之家起码要三居室的住房,随着两个孩子长大,还需要四居室的房子。


他说,如今悉尼的房价高企,从原来的两居室房换大的三居室房并不容易。华人看重教育,都会希望在较好的学区购房,而学区房的价格无疑更高。


无论是从赡养父母、照顾二孩、教育资源,都需要夫妇俩更努力地去打拼。 


在本报记者的了解中,有的已经购买独立屋的华人,在生二孩之后,已经或者会考虑加建奶奶房(Granny Flat),以满足大家庭居住的需求;有的则是暂时租住较大的房子,待时机成熟或者条件许可,再购买大房。

亲子关系引人忧虑


跨洋寄养孩子忧亲子关系


在本报记者的了解中,有的华人考虑到小家庭的具体情况,自身的职业发展,又或者父母尚未完全退休或者其他的原因暂时无法来澳搭把手,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或者是已经将孩子送回国内让老人抚养,夫妻双方仍然在此打拼,然后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时再接回澳洲读书。 


虽然教育专家普遍表示父母将年幼孩子送回家乡,这对亲子关系或者是孩子的成长多有不利之处。但不少新移民家庭都有各自的苦衷,“隔代寄养”实乃无奈之举。


两孩之母陈女士述说了自己的状况,他们夫妻两人都有工作,丈夫经营小生意并不容易,收入也不算特别稳定。而她是在一间私企工作,收入上相对来说稳定。大的孩子读小学准备考精英班,接着是考精英中学。这种情况下,只能将两岁的第二个孩子暂时送回国内让老人帮助照看。


陈女士的考虑是大的孩子如今是在冲刺阶段,松懈不得,老二年龄还小,等到5岁准备读小学了再接回来。而且因为陈女士的母亲是退休教师,她觉得对于老二目前的年龄阶段也可以给予不错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在国内打下中文基础。虽然她心中也万般不舍,但是让她专门辞工带二孩,她觉得家里经济负担太重,恐难支撑。她是独女,以后父母的养老她也还需要考虑,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陈女士表示,母子分开也就两三年的时间,希望亲子关系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她定期给孩子汇生活费,还会邮寄奶粉以及各种用品。“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当然希望自己带孩子。但是第一代移民太不容易,这就是代价。”


对于跨洋隔代寄养,众多教育专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孩子和父母分隔较长时间来澳之后的适应问题、隔代抚养可能产生的宠溺现象等等都会迎来挑战。 跨洋寄养孩子忧亲子关系


在本报记者的了解中,有的华人考虑到小家庭的具体情况,自身的职业发展,又或者父母尚未完全退休或者其他的原因暂时无法来澳搭把手,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或者是已经将孩子送回国内让老人抚养,夫妻双方仍然在此打拼,然后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时再接回澳洲读书。 


虽然教育专家普遍表示父母将年幼孩子送回家乡,这对亲子关系或者是孩子的成长多有不利之处。但不少新移民家庭都有各自的苦衷,“隔代寄养”实乃无奈之举。


两孩之母陈女士述说了自己的状况,他们夫妻两人都有工作,丈夫经营小生意并不容易,收入也不算特别稳定。而她是在一间私企工作,收入上相对来说稳定。大的孩子读小学准备考精英班,接着是考精英中学。这种情况下,只能将两岁的第二个孩子暂时送回国内让老人帮助照看。


陈女士的考虑是大的孩子如今是在冲刺阶段,松懈不得,老二年龄还小,等到5岁准备读小学了再接回来。而且因为陈女士的母亲是退休教师,她觉得对于老二目前的年龄阶段也可以给予不错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在国内打下中文基础。虽然她心中也万般不舍,但是让她专门辞工带二孩,她觉得家里经济负担太重,恐难支撑。她是独女,以后父母的养老她也还需要考虑,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陈女士表示,母子分开也就两三年的时间,希望亲子关系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她定期给孩子汇生活费,还会邮寄奶粉以及各种用品。“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当然希望自己带孩子。但是第一代移民太不容易,这就是代价。”


对于跨洋隔代寄养,众多教育专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孩子和父母分隔较长时间来澳之后的适应问题、隔代抚养可能产生的宠溺现象等等都会迎来挑战。 


在华人家庭中,老人从国内来澳帮忙照看小孩的情况很常见


隔代带孙同一屋檐易生摩擦


除了经济上可能会面对的压力,对于一些独生子女新移民,在为人父母之后,尤其是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他们的心理同样也会面对或大或小的压力。


华人何女士表示,刚生老大的时候,虽然生活也很紧张,但是父母过来帮忙带了一年之后回国,她和先生也都还能自如应付家庭事务和孩子的教育和照顾。但是随着老二的出生,她也不愿意放弃工作,于是就办理了父母移民来澳。长居和短住不同,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习惯和孩子教育上也有着诸多冲突。 


不少老人在退休之后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但还是有不少希望能够含饴弄孙。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老人出于帮助小家庭,齐享天伦之乐的想法,不远万里或移民或探亲来到澳洲,这种情况和在中国去到其他城市照看孩子和孙儿的情况有所不同。在中国,一些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房子、生活圈子,可能和孩子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并不同住;即便是去到其他城市,就算人生地不熟,但是也是在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中。


但在澳洲则大为不同,一些老人是为了孙儿而来,在此语言不通文化有异,生活环境急剧改变又难以融入新的生活圈子,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相对在国内会更为依赖孩子。此外心思也放在第三代身上,育儿观念和生活理念的不同;加之年轻移民来澳仍在打拼初期,根基未稳,三代同堂同一屋檐之下,小两口暂时没有能力买大房或者另租一套给老人,相对逼仄的空间和移民初期的生存压力,让许多细微的矛盾容易扩大和深化,这都容易让老人和小两口产生摩擦,严重的还会产生风暴,造成离婚的也曾有发生。 


一些华人表示,老人远离故土来澳实属不易,年轻移民打拼,同样不易。这种情况只能是老小一辈都多互相担待,换位思考,尽量减少冲突。要么就努力赚钱,买多一套房,让大家的居住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除了一些同住生活摩擦,一些华人家庭反映,由于自己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如今为人父母,作为两个孩子甚至更多孩子的独生子女父母来说,教育方式和理念无法参照自己过往的生活模式,一切都在不断摸索和学习当中,两个孩子之间的公平性是他们所要注意的。 


何女士说,在澳洲,因为很多家庭都是多个孩子,在这点上父母们倒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孩子之间也会更为容易接受兄弟姐妹的感情。


何女士说,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困境也许是独有的,但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难题也都有着共性,这一代人当中我们每一个个体,你会面对,我会面对,他也会面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