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不出门的盲人背后,我看到了1730万人最心酸的一面……

2020年09月27日 这里是澳洲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旅行攻略

ID:vipgonglue



社会的忽视

让本就看不见世界的

1730万中国盲人

穿上了隐形衣

消失在了人群里……

作为一名讲师,深圳这位双眼只剩下一点光感的盲人,经常要到各种公司去做培训。



8月1日,他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盲探-小龙蛋)上传了一则视频,记录了自己坐电梯时遇到的不便。


这部电梯,既没有语音播报,也没有盲文标识。

导致他完全不知道怎么按楼层,更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一层。


而评论区,却令人目瞪口呆……

这些尖锐又刻薄的语句,直接将盲人群体绑上了审判台。



▼残疾人不能向社会寻求帮助


▼社会不用为了个人而改变


▼盲人没有单独出行的自由


▼“你吵到我了”

不知道地铁广播用多种语言报站时,有没有吵到这位高贵路人?


▼残疾人都应该被优胜劣汰


▼……这又是什么逻辑?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评论竟然还伴随着大量点赞。


无法想象成百上千的点赞数背后,有多少缺乏同情神经的冷漠看客。


还有人在评论区非常笃定地说:盲人只是很小一个群体。


实际上呢?中国有1730万盲人,只是他们很少出门,很少被人看到。



久而久之,社会上的盲人们就像穿上了一层隐形衣,在躲避人群的阴影中行走。

为什么中国的盲人们越来越不敢出门?因为出趟门就像是下凡历劫。


在中国,如果盲人信任盲道,那中国早就没有盲人这个群体了。


▼猝不及防的死亡陷阱


▼一言不合被庞然大物霸占


▼盲人道,变成了“忙人道”


▼令人迷茫的Z字形盲道


▼不知通往哪里的盲道


▼甚至已经开始有人质疑盲道的存在价值……



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盲人们却几乎可以无障碍出行。



▼过马路时,红绿灯会发出不同的提示音。并且只要按下按钮,绿灯就会延长至32秒



▼地铁站内专门为盲人而设计的盲文票

▼电梯的上下键也有盲文,帮助辨认方向

▼连牛奶盒上都有专门设计的凹槽,用来识别开口位置和鲜奶种类

▼在洗衣机、马桶的按键旁,都有专门的盲文设计

中国曾有一位了不起的,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人领袖,叫文军。

他从25岁起就失去行走能力,却一直坚持为了残疾人们的安全与权益四处奔走,成为了北京截瘫者之家的创办人。

从2006年开始,他每年都会考察一个城市,带着残疾人群体出行,一起向社会发声。

“出行既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一种呐喊。

希望社会能知道,我们非常想出来,也需要出来,我们不是只适合待在家里。”




然而,这样一位坚强的领袖,却在2019年7月,在云南大理不幸身亡了。




他死在了这样一个没有台阶,没有护栏,更没有任何警示的路口。




中国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忽视与冷漠,远远超出想象。




而他们的斗争与呼救,就像海上一叶孤零零的浮舟。




就连这位盲人博主在平台上发出的微弱呼救声,也遭来了无数令他难以消化的质疑、绑架与满满的恶意。



他用平静中夹杂着一丝痛心的语气,对着看不到的镜头说:


这些评论,在他们本就伤痕累累的心灵和身体上,又狠狠地扎了一刀。


马克吐温有句名言曾说,


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


而是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同理,一个国家的强大,也不仅仅只在科技发展的高与快,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细微如尘埃的呵护中。


我们都在变老,而明天和意外,谁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评论区这些刻薄的看客们,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遭遇意外吗?


也不会成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或是一位需要推着婴儿车出门的父母?




为难别人,也是在为难自己。


为障碍者献出一份小小的照顾,也是在救赎我们每一个人。


鸟群尚且会照顾掉队的小鸟,连动物的本能都知道接济同伴,而人类呢?


我们所说的“残疾人”,在日语和英语中分别被称为「障碍者」和「disabled」。


前者象征着一种永久性的残缺与疾病,而后者表达的只是一种能力上的“NO”。


虽然仅仅只是转换一个词汇,却从心理上减少了一丝冷漠的歧视。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无法完全感同身受,障碍生活到底是何滋味。


但从日本已经设计好的种种细节中不难看出,这件事原本是可以做好的。


在足够的保护下,障碍者们,其实也可以过上「无障碍」生活。



从你我做起,从不再将盲道视为空气做起,给特殊群体一份关注与尊重。


别让他们看不透世界,却看透了人心。


别让本就步履维艰的中国盲人们,一退再退,直至消失不见…




ABC传媒平台


澳洲热门资讯 | 移民政策信息 | 世界热点关注 | 好文分享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