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祥燎 转自:金错刀
和其他村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一片萧条的情况不同,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村熙熙攘攘,从不缺人气。
从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最近几年纷纷回村,因为“打工还不如画画挣钱来得多”。
王公庄有村民约1300人,其中有900多人从事绘画相关行业。这些人功力深厚,但他们画的,几乎只有一种:虎。
这些农民拿起画笔,靠画虎迅速实现脱贫致富,每年销售画作近10万幅,远销至港澳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为村子带来近亿元的收入。
而在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个被风沙盐碱包围着的贫困村。如今,它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画虎第一村”!
这十多年,都发生了什么?
从什么都画到只画虎
关于谁是王公庄第一个画虎的人,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只知道其绘画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一些农民拿起画笔,开启了村里绘画之先河。
不过那时,他们画的主要是春节期间的灶王爷、门神、年画等等。
到了80年代,村里有几位农民画家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吸引了更多村里人投入到绘画行业中。
当时,王公庄人所绘的画作,涉猎题材很广,花鸟鱼虫山水,一应俱全。但是,由于他们几乎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销路并不好,尤其是花卉山水画,一度滞销。
渐渐地,他们砍去花卉山水画,把精力集中到了动物生肖上,市场反应良好。
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村中所有画家几乎都聚焦“虎”这一题材。这种变化,也是因为市场。
在20多年前,如今已是村里“四大虎王”之一的王建民,他的一张六尺长的老虎画,卖出了100块的高价,抵得上当时工人三个月的工资,震惊全村。
另外,同为“四大虎王”之一的肖彦卿,在98年虎年也卖出了一幅老虎画,获益颇丰。
这件事给肖彦卿带来了很大启发:画虎虽难,但收入可观,不妨专攻此类。
因为专注,肖彦卿的画虎水平大增,再不用愁销路,不用像过去那样费尽口舌地推销。
仅仅一年,因为画虎,肖彦卿的家境就从贫困步入小康,成为全村第一个买彩电、摩托的人。2002年,他的作品还被卖到新加坡,这是王公庄村第一次将“老虎画”销往海外。
这些事,都给了王公庄其他绘画的人以极大的冲击,他们也像“四大虎王”那样,专注画虎,提高水平。
比如王公庄“四小虎王”的王建辉,34岁的他已经画虎近20年。“当初家里穷,灯都没有,就点着煤火学画。冬天手都冻烂了,晚上要熬到三四点,夏天身上粘的都是纸。”
王建辉的经历,就是王公庄村民命运的一个缩影。
不知不觉中,这些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农民,被市场逼上了“一厘米宽,做到一公里深”的路子。
然而,要“做到一公里深”谈何容易。在绘画上,也并不是说努力了就会有成就,其中还涉及到难以言说的天赋、见识、理解能力等等。
最终,的确有一批人靠画虎提前走上致富之路,这其中以“四大虎王”“四小虎王”最为知名,一幅画售价几万几十万已成常态,甚至曾有一幅百万的记录。
但仅靠八大虎王,还扛不起“中国画虎第一村”这块大匾。王公庄的厉害之处,是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各司其职,把画虎品牌化、产业化。
只用两步,全村脱贫致富
王公庄的画虎风潮来势汹汹,下至中小学生,上至古稀老人,随便个路人,都能露两手。
这个现象,也被当地政府注意到了。
市里先是把王公庄定为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接着又带领县乡干部去了有“中国油画第一村”之称的深圳大芬油画村考察学习。
学什么?规模化发展。
在打响“中国画虎第一村”这个名号前,总体而言,王公庄走了两步。
第一步:品牌化。
品牌化有两点,“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的,是国内知名的艺术家,比如“中国画虎第一人”冯大中,中国画院院长曹泽林,“京都虎王”姚少华等等;走出去的,是村里优秀的画作,放到博物馆、画展、会议中心上展出。
请进来的目的,是要给农民画家传授正规、专业的绘画技艺,让他们往专业化方向发展。时至今日,王公庄已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河南省国画家协会会员8人。
而走出去的目的,是扩大王公庄的影响力,向外营造“画虎村”这一形象。
这两点,相辅相成。
身为“四大虎王”之一的肖彦卿直言:“正因为知名度上去了,品牌打响了,画作的价格才提高了。”
早些时候,即便是“虎王”级别的画家,也常要走南闯北,在全国各个绘画古玩市场或是艺术画廊推广自己的作品,他们走遍了郑州古玩市场、开封龙亭画廊、北京潘家园市场、南京夫子庙.....
即便如此,有的“虎王”画家,年收入也不过几万。
但在政府介入,推广画虎村品牌后,农民画家的收入实现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暴涨。
后来,王公庄还注册了“民权虎”、“王公庄画虎村”、“王公庄”商标,随后又在北京、西安、郑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民权虎专营店,彻底品牌化。
第二步:产业化。
产业化也有两个关键,一是标准化,二是流程化。
王公庄的画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作画,画家为顾客创作一幅独一无二的作品;一种是市场画,类似于订单模式,同一款画可以画好几百张。
很明显,前者利润更大,但难度也更高,大多数农民画家赖以生存的,是市场画。所以需要标准化。
如果说“请进来”是为了拔高王公庄画作的上限,那么标准化就是要确保绘画的下限。
在王公庄村,随处可见工作室和画室招收学员的海报,很多都是免费培训。而能招收学生的画家,大都小有名气,此举主要是提携后辈的意思。
学员的技艺只有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与老师合作,参与到市场画的制作中。
但标准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为了接轨市场。
比如,他们虽然是以宣纸绘国画,但很多农民画家用的不是毛笔,而是油画笔。 因为用传统中国画的毛笔,画毛发很费时,而油画笔相对较粗,既容易画出动物毛发毛茸茸的效果,也能够加快成画的速度。
为了接轨市场,光标准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形成产业。
当地政府正在做的,是把王公庄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工笔画虎集散地,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平台,吸引各地画家入住,将创作、研发、销售、交流、展示,融为一体。
为此,政府已在王公庄先后投资了一个多亿,用以完善园区、修整道路、建立多功能画廊,以及一批特色农家画院。
在王公庄,也不仅仅有画家,还有专门培养的售画经纪人,由他们去全国各地联络书画市场,并带回来最新的市场需求。
如今,农民画家也开始通过电商和直播等网络渠道卖画,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绘画作品,通过网络销往海内外,年收益达4000万元以上。
把艺术品变商品,把绘画工作变产业,以标准化、批量化和商品化实现规模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这就是画虎村的产业化。
穷则变,变则通
在中国,像王公庄村这样全村人投入某行业的现象,并不少见。
例如,投身打印复印行业的湖南新化人;主打木艺加工的海南铁匠村;闻名海内外的大芬油画村。
这些地方,原本毫不起眼,甚至属于贫困地区,若死守着一亩三分地或传统手艺,根本没有出路,只能跟着市场,变!
一般而言,农民较难自我革新,这时便需一些走在前面的人。一个地方,只要开了风气,后续很长一段时间,自然会人才辈出。
但单靠一些人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只有产业化,让所有人各司其职,做到标准化、专业化,才会有长远发展。
保质保量、注重品牌、适时而变,这些贫困村的升级之路,朴实无华,但值得很多企业借鉴。
【澳洲暴走早报】联盟党民调数据连续28次落后!谭保:将于明年上半年举行大选,谭保政府进行第二轮入籍法案改革,增大入籍难度!
【人物故事】他放过牛,倒腾过房子,误接一个电话却狂赚9亿6,从此开启异样人生
【澳洲暴走早报】网球明星两次转售墨尔本豪宅赚入千万!调研公司称投资者贷款或在未来出现增长!墨尔本汉堡快闪店 半小时售罄
【数字货币】面对数字货币、区块链诱惑,这些成功的企业大佬是这样想的……【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