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版“李子柒”一夜爆火,原来我们都“看错”他了……

2021年11月30日 悉尼星尚


(点击上方图片,一键解锁1%的秘密)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作家刘润讲过一个亲身经历。

 

他常年出差,遍尝各地美味。一度觉得,自己可以当一个美食家。

 

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晚宴,在一家很有名的菜馆。

 

菜馆当家人全程作陪。

 

一碗汤上来,他给出最高评价:这也太好喝了。

 

当家人将目光转向在座一位真正的美食家,傅师傅。

 

傅师傅喝完,品味一会儿说:汤的头香够了,尾香还差一点。香味进入嘴里,很快就散了,没有回甘。

 

他给出的建议是:加新鲜的青橄榄,清香会在口中慢慢回味。

 

冬天就把橄榄换成黑蒜,清香就会变成温暖的感觉。

 

这么一说,再品尝一下,之前觉得好喝的汤,口味果然少了些层次感。


傅师傅说,每道菜的口味背后,蕴藏着深深的学问。

 

比如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清明前后,价格和口味,就差了十倍、百倍。

 

为什么?

 

清明前,长江水寒,藻类植物生长少,长江水特殊的鲜咸,让刀鱼肉质鲜嫩奇特。

 

只要将鱼清蒸,佐以些许盐和少许猪膘油,香气四溢,入口即化。

 

让你体会到,什么叫“一江春水向东流”。

 

节后,气候回暖,刀鱼的食物也多了,肉质立马失去特殊的鲜咸,口味也直线下降。

 

这是吃的文化,也是美食家的专业技能。


光吃吃喝喝是不够的,他们不但要知道食物最佳赏味时间,还能讲出门道。

 

一道菜,如何提味,如何搭配体现独特味道,都是学问。

 

看似简单的事里,所包含的专业力量,是门外汉所不能了解的。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因为,最近一个抖音用户@张同学,引发了无数关注。
 
以一个农村单身汉的视角,记录东北农村的生活。
 
他的视频,吸引了几亿人,数次登上热搜,创号一个多月,40条视频,狂吸900多万粉丝。


连人民网都下场点评:
 
呼吁更多“张同学”出现,用专业的技术记录真实的中国,挖掘乡村的魅力。
 
张同学被称为“糙版李子柒”,他的视频里,没有唯美的风景,炫酷的特效,全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
 
起床、喂鸡、喂狗、做饭、洗衣服……
 
可基本每一条,都有百万赞。

拍农村题材这么容易火?流量密码不就来了吗!
 
于是,“张同学各地分学”纷纷前来报道。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创意,甚至用了和张同学一样的bgm,但数据却和张同学没得比。


因为让他火起来的,除了题材,更是背后专业到极致的拍摄手法。
 
先说技术。
 
你以为他随便拿个手机拍,用软件一剪,就收获几百万粉?
 
他是在用拍动作电影的要求拍段视频。
 
首先,他每个视频的开端,都是从起床开始。
 
以作品《青山高歌》为例。
 
起床,看窗外,再到从窗外拍摄张同学,短短几秒钟,一气呵成的动作,切换了好几个镜头。


这样炉火纯青的镜头语言,在张同学的视频中,比比皆是。
 
比如他用水瓢喝一口水,喝完发出长长的叹息,将剩下的水泼在屋外,那声叹息,就贯穿了两个镜头。

使用了专业的J cut剪辑。


有博主分析过张同学的全部视频,发现,他几乎是个“镜头狂魔”。
 
7分多钟的视频,每条都有将近200个,甚至更多的分镜头,平均2秒多转换一个镜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需要拍大量的素材,并且一个个镜头,一帧一帧剪出来。
 
单论这一点,业余玩家就远不能及。
 
再说构思,张同学十分注重代入感。
 
虽然是他一个人的农村生活,但观众看完,有无比真实的追随感。
 
他很擅长用到主观视角,把观众拉进来。
 
比如喝药咳嗽,去扯卫生纸时,这个视角,就像每个观看者都亲历了。


比如他翻找抽屉拿工具,采用俯拍,手机这端的人,好像一伸手,也能拿到他的手套。


比如他去鸡窝捡鸡蛋,这个视角看过去,我感觉已经闻到鸡屎味儿了。


再比如,这个镜头是他躺在床上的视角,并且画面扭动了一下,营造出一种刚从床上坐起来的动态感。


更别说视频中,那些无比真实的场景:用斧头推门,从枕头下拿出袜子,等等。

 
饱含人物情绪的画面,和农村生活搭配,有极佳的效果。
 
他始终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吸引,以特写和近景为主,让观众无比接近真实。
 
这样专业的拍摄手法,不会让视频显得冗长,反而给大家一种沉浸式体验生活的欢快感。
 
张同学走到这一步,不是偶然。
 
每一个看似粗糙的细节,全部都是用心雕琢。
 
每一个普通的情节,都隐藏着拍摄者竭尽心力的巧思和技术。
 
这些专业到极致的硬实力,撑起了他的成功。
 
这也就是为什么,模仿他的人那么多,却没人能超越。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说过: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名人。
 
在互联网时代,机会确实很多,每个人都多了展示的舞台。
 
可只有真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才能得到成功。
 
很多行业都是如此。
 
看起来门槛不高,可真正走到峰顶的人,所拥有的专业力量,外行无法想象。
 
 
应该很多人都听过试睡员这个职业。
 
就是在各个酒店睡觉,再写出自己的体验测评报告。
 
专业试睡员 村一长,一个月的收入,大概在5万左右。
 
听上去,像是“躺着就把钱挣了”。
 

免费睡、拿高薪,还能到处旅游,这不就是大部分人梦想的职业吗?
 
事实上,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知力,过人的语言能力,等等,都是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
 
他的工作,从到达酒店时,就开始了。
 
下车有没有服务生开车门,接行李;疫情期间,酒店检查健康码的流程需不需要改进,都是工作内容。
 

进到酒店大厅,观察工作人员态度,办理入住的时长,电梯口是否好找。
 
这些细节,酒店容易忽视,可这个第一印象,却能左右客人的选择。
 
有的酒店大堂会喷洒香水,气味也需要特别记录,因为高端商务人士对这些特别看重。
 
到了房间,可不是往床上一躺就睡觉,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看小摆件上有没有灰尘和头发丝。
 

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有没有咖啡屑和食物残渣。
 

浴室的地漏里,是否发霉,纠缠发丝。
 

柜门是不是完好,会不会影响客人入住体验。
 

凡是想到想不到的地方,都是试睡员的工作内容。
 
如果说卫生方面有固定的标准,那入住感受,就全靠试睡员用心。
 
比如说,噪音问题。
 
拉上窗帘,窗外的车流、声音会不会影响睡眠。
 
村一长在测评某个酒店时,建议酒店给衣柜门贴个软条,减少关门时的声响,不影响到同房间的人。
 

专业的试睡员都是细节狂魔。
 
房间植物里的装饰石头的颜色,都是有讲究的。
 
浅色容易显脏,深色大石头更美观。
 

他们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住酒店最重要的是隐私和安全,到一个酒店,就要关闭灯光,在酒店镜子,电视机等各处,仔细观察是否有摄像头存在。
 

除此之外,酒店房间的湿度,照明方向、布局、物品摆放位置、床是否舒适……
 
在做完这一切后,要事无巨细,写出体验报告。
 
看似去卧榻,实则去卧底。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个工作,真的不是睡个觉那么简单。
 
没有哪一份高薪,是大风刮来的。
 
我听过5万美金洗一次车的洗车工,看过拿走金像奖的茶水工。
 
这些人,做着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却将它做到极致,获得成功。
 
这个时代,成功的机会从来不少,少的是那些用最专业的态度要求自己的人。
 
电影《无双》里有句台词;
 
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曾听过一个小故事。
 
一个大型工厂的昂贵机器坏了,请了很多修理工都没有修好。
 
最后,工厂花重金请了一位外国专家。
 
专家在机器各个部位轻轻敲击,然后用粉笔在一个地方画了一个圈。
 
“毛病出在这,多了16圈线圈,拆掉多余的就行。”
 
拆掉之后,果然正常运转。
 
专家收取一万美金费用,众人大为吃惊,画个圈就要一万?谁都会画!
 
专家说,粉笔画个圈,不值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的技术,超过9999美元。
 
每个行业里,真正专业的力量,外行是无法理解的。
 
有些人浅尝辄止,就觉得自己洞悉了行业规律。
 
开过几年小卖部,就对零售行业高谈阔论。
 
喜欢打游戏,就觉得自己能代表国家参赛。
 
看到短视频头部号风生水起,就觉得自己也能行。
 
自媒体在风口,又觉得写文章谁不会?
 
可是却忽略了,很多事,即使准入门槛不高,真正厉害的,都是将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的人。
 
即使是“吃”、“睡”,每天都在做的事,依然有人做到极致,也获得巨大的成功。
 
臻于至善,登峰造极。
 
这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所有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成功,背后都是血与汗的浸染。
 
你是站在行业的顶峰,抑或是山脚,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   参考来源:
刘润《我也曾经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
抖音@张同学
抖音@村一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