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穿Gap Year的谎言:究竟是得到还是失去?

原创 2016年04月15日 TIMEZONE


“a gap year is a year before going to college or University and after finishing high school or taking a year off before going into graduate school after completing a bachelor as an undergraduate.”

  

远方,远方

大概在五、六年前,Gap year(即间隔年)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崇向自由的意志被激发,他们渴望从间隔年的经历中提取不一样的人生见解,找到自我。


尼泊尔一个寺庙转经的人们

08年时读了《迟到的间隔年》,书的作者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印度一家义工机构帮忙,这一年里行万里路来学习生命的意义,和在路上追求精神满足的过程,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还与一位日本女义工结下良缘。

不久后友人推荐了毛姆的《刀锋》,主人翁拉里在印度找到了失落的人生重心,求得一种对生活、自我和神性的见解。最后拉里安心地在纽约当了一名宠辱不惊的出租车司机。

文学作品拥有鼓动人心的神奇力量,我似乎也身临其境感受到内心一股洪荒之力的冲击,认为远方才有诗歌与梦想,冥冥之中似乎必须接受脱离现世的洗礼才能迎来脱胎换骨的自我认知。尽管印度没成为我信仰的净土,但“远方”开始代表我的圣地麦加


尼泊尔的苦行僧

遵循这一理念,我开始了实现间隔年的行动。2010年大学毕业,不像许多心急的同学投身人才市场,每天起来把自己塞进冷冰冰的套装里,小心翼翼地揣着简历化好妆整理出端庄大方的笑容出门,我在网上寻找着拉萨的义工机会。

那时候拉萨的义工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具公益性质的劳动,而仅仅是“义务工作”,目的是换取免费食宿。大量学生和年轻人闻风而至,既能观光游玩,又解决了基本的生活所需。

我很幸运,没几天就收到拉萨旅行者酒吧肯定的回复,几个月后就乘上前往拉萨的火车。年轻力壮的时候,人容易把躯体的劳苦联系上自我磨炼,尤其是当你被灌输了大量“苦行僧”的意识后,三四十个小时的火车硬座不过是此刻的、当下的体验与忍耐。

义工的生活实际上很轻松,酒吧老板并没有认真经营,完全靠义工们管理运作,店里客人很少,我们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在店里吹水打屁。

通常我晚上才过去,白天就在拉萨街上四处转悠,到仓姑寺尼姑办的茶馆喝杯酥油茶,到街巷里的小寺庙里看喇嘛点酥油灯,或者去大昭寺门口看藏民磕长头跟蹲坐在边上的游客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也去布达拉宫广场上闲逛,或者跑到雪域餐厅吃块酸奶蛋糕。

那时候“老拉萨”们常戏说那些在拉萨待久了不愿走,选择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人是“藏漂”。


转经的人

那时候的我穿着尼泊尔服饰,晒得皮肤粗糙,笑起来和想象中的高原人一样爽朗,遇到可以推心置腹之人往往窝在某间酒吧到深夜,而后在拼凑出银河的漫天繁星护送下回旅馆。

我交了很多朋友,在那个理想国中扮演着“我”的角色,怡然自得。

 

“对于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这些思想本身可以绵延不断,比生命更长久。”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回到家已是半年后,我心满意足,终于完成了gap year,见识了“沉闷规条”外的另一种生活。

一个月后,迎来了第一份工作,那些路上的朋友们依旧活在QQ上和QQ空间里,我们互诉思念之情,约定哪年何时一定要再聚拉萨。朝九晚五的重复很快把刚上班的新鲜劲儿冲刷殆尽,投身的产业与文化毫不相干,每日面对的是枯燥的数据和金属,办公室的光线和气氛都衰腐陈旧。

那些路上的朋友逐渐远去,毕竟我无法得知又有哪些新人出现在他们的日常中。一些和我一样回归日常生活的他们,QQ上再没出现诗与远方,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工作的愤懑抱怨,市井的油污之气浮于表面。


鸽子围绕的佛像

似乎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都消极怠工,闷闷不乐,工作生活成为以“再次出行”为目的的忍耐和蛰伏。不仅仅我,一个朋友曾倾诉,看到别人传来在外游玩的照片,她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那时候的我们,洋洋得意,以为看过了别人未见过的风景,尝过高原上第一滴露水的味道,见过梅里雪山的第一抹朝霞,遇到过不少奇葩和奇人异事。

但老实说,我得到的内心洗礼并没那么深刻,更多的不过是打破了舒适圈的壁垒,把自己丢进乌七八糟的杂乱旅馆和火车上的体验,得到的仅是对自己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小骄傲。

与此同时,可能还有对平凡生活的更厌倦?

总结了一下,其实问题出在每一次间隔年的我们根本只陷在“要出去浪”的冲动中,完全没想过有一天是要回家的,回来后,曾经没有解决的现在依旧没解决,曾经厌倦的,需要再次捡起。很多人没考虑过回来后要干什么,找份新工作,还是叹息着生活无趣得过且过?


“当你看世界的野心无法填饱肚子时,你该做的不是仰天长啸,而是弯腰工作。”

----《给回来的旅行者》

后来我又给自己安排过第二个间隔年,这一次,心绪平复很多,也再不像曾经那般一腔热血不管不顾。而这一切,我想是因为我在生活中受了挫

不少共同游走在外的朋友们都经历过求职的尴尬,当面试官询问工作技能时,你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不是夸夸其谈一路上的见闻,就是自以为见多识广创意满满,叫你拿个方案出来却立马束手无策。


在拉萨寺庙辩经的僧人

你很迷茫,好不容易学的知识还没怎么实践过就已经生疏了,好不容易在一家公司积累了一点信任,又要努力迎合新公司的期待。你平衡不好旅行和生活的关系,得了旅游后遗症,本末倒置,厌世,甚至与周遭格格不入。走时丢下的烂摊子,回来仍旧在。

最初带着天真和理想甩门而去,随后却越来越迷失和恐惧,四处碰壁。

佐伊一个好朋友,建筑专业出身,毕业工作一年后辞职去旅游,一去就是一年多。回家后恰巧建筑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进入低迷期,她不得不拿着低工资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积累经验,要想拥有不错的资历,还得忍上好几年。


大昭寺门前

突然有一天,发现那些曾经羡慕自己悠悠世外的同学朋友们要么成家,要么立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自食其力地刷着自己的卡去往我曾游玩过的地方。

往往这种时候会出现两种落差:1. 从被羡慕的人变成羡慕别人能够自由地、不受经济束缚地去旅游;2. 你还在找基层工作的时候,说不定同一届的同学朋友已经是个小领导了。

抛身上路的勇敢并不值得敬佩,值得敬佩的应该是能负担自己去gap year的费用,又能在回到城市后迅速调整心态,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让家人安心。

理想国的精神富足让人忘了是什么在支撑自己,如果要选择放荡不羁的行者生活,必须先有能力过好城市生活,否则谈不上选择,只是被生活所选

我不支持年轻人忘记一切去gap year,不要认为西方传来的一切都是先进的,要知道,很多东西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断章取义。

看到别人在外面玩high的时候,也许对方是攒了足够的钱,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去参与某个明确项目,而不是单纯去旅游,回来大声炫耀见闻。

有多少人是在媒体以及一批人情怀式地推波助澜下把间隔年等同于寻找自我、追求人生的意义。在象牙塔里待了那么多年,天天“社会、社会”地念叨,实际上还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就要出走来寻找人生的意义?excuse me?你真的不是想要逃避,晚几年再自食其力吗?

什么叫大隐隐于市,真正牛逼的人应该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平心静气,那种非要到世外桃源才能“感受到内心宁静”的人,你确定真的不是自己矫情吗?

至少我认为,这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卡尔维诺笔下的柯西莫。12岁时,柯西莫爬上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这代表着对文明社会的叛离和对原始生命野性的回归。他融入翁布罗萨的森林并在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开拓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理想国。

柯西莫在65岁时攀住路过的热气球而消失了。

但你不是柯西莫,小心会从热气球上重重摔下来。




时区作者 佐伊邱 

 在 通 往 嬉 皮 士 的 道 路 上 夭 折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TIMEZONE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违法、恶意使用TIMEZONE内容者,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阅读更多奇妙的故事,请点链接:

我把泰国男闺蜜的故事写出来,友谊的小船会不会翻?

中东十大怪象:国家发钱给你购物,宗教是人生守则

为什么留学生一部分会变得西化,一部分却会变得更爱国?

当我在欧洲旅行聊起中国时,我在聊着什么?

来到真实的“疯狂动物城”,留美学生该怎么办?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歌里的狗血

在国外蹲厕时,你会想到什么?

在处女座国家倒垃圾的正确姿势



分享你不一样的海外经历,跟我们聊聊你的想法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TIMEZONE 最 新 主 题 征 稿

请 戳 图 片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截止日期:2016年4月30日





 有 故 事 的 留 学 生 都 在 这 里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