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孩子和中国孩子,
谁的性格更有“侵略性”?
在饭桌上就能找到原因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在生活中,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自信。
他们热情奔放,神采奕奕,
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笑容。
当英文不好的中国人说英语时,
总会怯懦害羞,
但不少只会几个中文词的“老外”,
逮到机会就讲中文,
显得轻松坦荡。
自我感觉良好vs谦逊低调
有一位网友从小就是尖子生,她考上了北大,后来还到普林斯顿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了一家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工作。很多美国同事的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
可是每个人都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深刻”
“我使这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
而这位网友却总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
实际上,她是整个团队里贡献最大的人。 也正因为此,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机会。
饭桌上的中国人和澳洲人
在中国的餐桌上,父母、祖父母都像是仆人一样,给孩子做好饭,还要拿好碗筷,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皇帝、小祖宗快来吃饭”,对于稍小一些的孩子,可能要夹菜、劝菜,甚至喂饭。
而孩子呢,一脸不耐烦、挑食、任性、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可能一会儿又钻到桌子底下了,把父母对自己的照顾都当作理所当然。常常能看到的是,淘气任性的孩子扰得一桌大人都吃不好饭。
反观在澳洲家庭的饭桌上,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
除了照顾年龄特别小的孩子之外,大小孩都是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哪怕吃得满嘴满身都是,父母也鼓励他们自己照顾自己。
充满尊重的教育
一位华人妈妈说,澳洲的父母和老师都特别尊重孩子。她说自己孩子班上有个脑子特别笨笨的孩子,但老师都是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并没有分毫的讽刺挖苦。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缺乏自信呢?
而中国的孩子,考试没考好,老师喜欢当众点名批评,甚至罚站。家长呢,轻则臭骂,重则动手。曾经见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我和同事一起下班,并到他家做客吃晚饭,一进屋,只见他那读二年级的孩子立刻下跪,抓着我同事的脚哭着说:爸,对不起,我这次只考了80分,不要打我,我下次一定能考好...呜呜呜...“
看到这里,我心里真是一阵惊恐。
是怎样的经历让这孩子因为考不好就害怕成这样?还有,试问这样的孩子又哪里有自尊可言?
中西文化对自信的不同定义
中西文化对自信有着不同的定义。在一次中外两国关于自信的调查中,两国网友分别进行了投票,得票最高的“中国式自信”为:
“自信是一种内敛低沉”
而得票最高的“西方式自信”为:
一个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与一个很有权力的商业执行官谈话,这代表在权威面前,他仍敢于对自己的观点持认可态度;
一个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因为他不怀疑自己的智商力量;
一个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与一个美女谈情,因为他不怀疑他的陪伴与对话的价值;
一个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他想装疯卖傻,就会敢装疯卖傻,因为他肯定自己的价值,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不解和嘲笑。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西方版的自信明显比中国版的更具侵略性。
写在最后
除了尊重孩子,澳洲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放胆去玩。
澳洲人觉得,只有会玩的人才会生活,而会生活的人,在人群里才有自信。
澳洲人的观点你认同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