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曝光!中国人高价偷渡澳洲,竟被骗到农场做“奴隶”!没有休息日,时薪仅$3刀,被骂猪狗,还经常遭恐吓!专挑中国人下手...

2020年12月08日 今日澳洲



身在海外,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过这样一个群体:“非法移民,也就是“偷渡”来的人。”


这些人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在国外打黑工,住着便宜的出租屋,生活也十分艰苦。


澳洲曾公开表示,对任何非法移民实行“零容忍”,这些人的日子过的如何也可想而知。


01


中国非法移民遭“奴隶般”对待


就在昨日,澳媒Mirage News曝出:“澳洲工人工会表示,证据表明有中国移民在澳洲农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



为此,工会(AWU)还呼吁澳总理莫里森成立皇家委员会来进行调查。


The New Daily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一名被称为D先生的“吹哨人”提供了令人震惊的证词,他说,有些“蛇头”,向中国公民收取高达5万澳元的非法工作费。


让他们在一家Coffs港的果蔬农场打黑工。



该调查详细说明了采摘水果的人,包括背包客和丛林火灾的受害者们是如何被当地的劳工雇佣者和流氓经营者,付每小时$3刀的工资进行压榨的。



AWU国家秘书长Dan Walton说,澳大利亚园艺业内部隐藏的偷工资文化。


为一些工人创造了奴隶般的条件,他们最初是被承诺高薪的农场所吸引的。



“Coffs港最近的报道中对非法行为的指控令人震惊,相关部门需要迅速采取行动。。


D先生勇敢地揭露了中国人如何被贩卖到Coffs港口,被迫像奴隶一样工作,工资微薄,条件苛刻。



来自内蒙古的50多岁的D先生匿名讲述了他在新州最大的园艺农场之一工作的经历。


他于2018年7月来到澳大利亚,在申请过渡性签证的同时,他在农场从事手头现金工作。


他说“太可怕了。这不应该发生在像澳大利亚这样的文明国家,”他通过翻译告诉The New Daily。



Coffs港附近的农场雇佣了大约50名工人,他们被迫每天早上6点开始采摘,

直到下午6点。


夏天,他们工作到晚上9点。


没有休息日,甚至连休息时间都没有。



“不管怎样,周日或周六都没有休息,”他说。


D先生在Facebook上看到一个中文广告后,接受了农场的采摘工作。


它承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小时工资,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他在农场干了两次活,第一次是去年,然后,他拼命挣钱,并承诺条件有所改善,今年又是100天。


在农场里,只有5个厕所供50个人使用,如果工人们起得不够早,他们就得去温室里,挨着庄稼。



“看起来很脏,因为他们没有厕所。所以工人们在蔬菜上撒尿,你知道,他们到处都是便便。”


“太可怕了。”


淋浴是一样的。只有10个,所以要买一个你得早点排队。但是门坏了,没有隐私。



这位在中国有关系的农场主,只雇佣中国工人。


其中,许多人来自贫困地区。


他们是被‘在澳大利亚赚大钱’的承诺下被骗过来的。



“农场的主人,他让代理商去中国大陆的湖北省和福建省,中国的贫困地区。”D先生说。


“这些工人必须向交通代理商或农民支付一大笔钱,才能到澳大利亚来接受这样的剥削。”


“我知道至少有三个人花了25万元来这个农场打工,这相当于5万澳元。”


他说,农场上的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害怕外面的世界,被农场老板虐待,并威胁他们驱逐出境。



工人们共用8平方米的钢制容器,夏天酷热,冬天冷得要命。


工人们在交谈中非常小心,如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正在考虑离开或抱怨的人,他们会得到报酬。


他说:“他们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不会离开,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外面的世界。”


因为他直言不讳,D先生每小时能拿到10澳元,但他说有些工人的工资只有$8刀。


按小时计酬的工人经常被要求撒谎或在表格上签上不正确的工时,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拿多少钱。



02


已经不是首次发生


就在Mirage曝光Coffs黑心农场的前几天,McKell研究所已经发布了针对Coffs Harbour地区蓝莓采摘工作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州北海岸,农场工人每小时仅被支付3澳元的工资来采摘蓝莓,此事引发了要求皇家委员会进入该行业进行调查仲裁的强烈呼吁。



46岁的Natalie Trigwell在山火中失去了她在新州Nimbin镇附近的住所,然后住在露营车中。

 

她在报告中揭露:“我到那里去做采摘工作,发现自己每天只能能赚15到20澳元。”


Trigwell女士说,大火离果园实在太近了,近到可视度下降至看不到浆果而无法采摘。

 

由于当地没有电话信号,她说承包商不允许她离开,工作三周却没有任何报酬。

 


更过分的是,工人们不仅报酬被克扣、工作环境差,还要遭到雇主的侮辱!


另一位农场女工,Sally,在向她的雇主索要余下的工资后,收到雇主发给她的近2000条短消息,称她为“猪”和“狗”!



还有一位28岁的德国背包客在某一班次中的时薪仅为3澳元,在为承包商工作整个17天里的平均时薪也仅仅为6.21澳元。


该项研究的首席作者Ed Cavanough还观察到一组运输集装箱改装成的4房公寓,这些是成供太平洋岛民以郊区房屋价格租用的宿舍。

 

背包客每人最多支付150澳元每周,才能住进9至12人的合租房屋中。




Walton先生敦促农业部长David Littleproud支持皇家委员会的介入。


Littleproud先生则表示,他“永远不会说不”,但希望通过加强和协调州法律来解决该问题。

 

“这是不光彩的。没有任何理由为其行为粉饰。”他告诉天空新闻说。

 

“虽然有这样问题的农场仅占少数,但这可能会破坏农业工作的良好声誉。”

 

该报告还呼吁打击流氓招募,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工作场所调查人员的执法权力和力度,并改革澳大利亚的签证制度。

 

它还主张制定新法律,以确保要求农民至少被支付法定最低时薪。


 “情况越来越遭”

“过去十年来,澳大利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查,强调了这些问题。我们探索了各种形式的调查,从学术研究到联邦、州和地区调查。


他们都有相同的发现:这个行业仍然充满了系统性的剥削,而且情况越来越糟。”


他说,在Coffs港附近发现的开采和非法活动只是“冰山一角”。


“世界各地的移民工人都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工会也意识到,那些揭发的人往往会被他们为之工作的“罪犯”们以驱逐出境来威胁,甚至更糟。”


“我相信皇家委员会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可以制止公然偷盗工资和非法活动的发生,这已经玷污了澳大利亚农场的声誉。”



Walton证实,他还写信给总理,表示愿意与他和他的政府合作,成立皇家委员会并且提出新的改革方案,结束整个农业部门对当地和外国工人工资过低、剥削和虐待的现象。


03


偷渡现象屡见不鲜


然而,就算偷渡到国外的生活仍然艰苦无比,但还是有人挤破头都想要来到国外。


去年1月份澳媒曾经报道过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49岁中国男子把自己塞进货船集装箱试图偷渡到澳大利亚。



这名偷渡者试图通过躲在货船上非法进入澳大利亚,但被抓获。


这位中国大哥称,他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据7新闻报道,这名男子在樊城港成功登上了“茉莉花”号,并在安全人员的监视下悄悄溜过,躲在甲板上方的起重机里躲避船员。


要说这位大哥也是真的豁得出去,他在40摄氏度以上拥挤的起重机房里躲了近五天!


已经开始严重脱水和中暑。


而且他只带了一包花生和一瓶水来维持他的整个旅程。



然后,他实在是撑不住了,被迫向船员寻求帮助,船员拘留了他,并向澳大利亚当局报警。


这名49岁的男子接受了海关官员的采访,由于他的保护签证申请被拒绝,所以就想“剑走偏锋”。


然后,这名男子已经被遣返回中国。



一瓶矿泉水和一包花生,在40度高温的机房呆了近5天,这真是用命在偷渡。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究竟宁可豁出性命也要出国,语言不通、没有认识人、没有地方住,再加上没有合法身份所以根本不可能找到正经工作,难道到了澳洲就真的能过上好日子了?


上世纪70—90年代,中国大陆年对外非法移民约10~20万人。


当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希望去海外追求美好生活,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外国的生活就是人间天堂?偷渡过去真的就能拥有美好的生活吗?


其实,去外国就会实现美好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对于非法偷渡者来说尤甚。


04


难道澳大利亚就没有穷人,没有生活不起的人了吗?


如果真的都想他们描绘的那样,那悉尼和墨尔本街头的流浪汉们又要怎么解释?


在异国他乡,偷渡者根本无法过上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有的只是低收入的他们一般只能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蜷缩在简陋的出租屋内,卫生条件差,连个人健康都难以保证。



而正是因为身份原因,往往会成为被剥削、甚至是虐待的首要目标。


不仅要被迫接受长时间工作和极其微薄的薪水。


更有甚者,往往会遭到非法囚禁、毒打虐待,女子甚至会被迫卖淫。



但就是这样,非法移民问题在全世界都屡见不鲜。


以澳洲为例,根据2017年5月份澳洲参议院的估计:64,600名非澳籍居民的签证已过期,“黑”在澳洲。


其中,有近1万人来自马来西亚,约6400人是中国人,5170名美国人。



并且预计有12,000人已经在澳洲“黑”了20年以上。


为了来到自己想象中的“国外”,不惜违反法律,背井离乡、舍弃家人,还要面临语言不通、随时会被驱逐的风险,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他们当初想要的吗?



恐怕有很多人都是被虚假的利益所欺骗,还是抱着“外国的月亮一定比国内圆“这样的想法,宁可违反法律也要去到国外过上自己想象中的“好日子”。


而真到了国外后才发现是事与愿违,但后悔时却已为时已晚。


来源:7news、The New Daily、 Mirage、SMH、悉尼印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