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区房的“砖家”
公司里有一群中年老男人,在堪培拉安家立业这么多年,耳濡目染关于学区房这个话题,自以为了如指掌。
所以每当客户来问房子,免不得聊起上学时,我们都能把诸如堪培拉哪个学校好不好等等一干问题,聊上半个多小时。
毕竟,谁还不是个“为教育焦虑”过的中年人呢?
可是这次,我们真的又集体焦虑了一回。
02
初次接触学区房的误区
一位客户,最近一直在看我们的一套房,突然打来电话。他有两个孩子,老大明年该入小学了。
之前沟通过很多次,我们也跟客户介绍了堪培拉的入学基本流程。并且帮着他理清了,所谓的学区房概念——在堪培拉只有公立学校是要根据居住地址为基本条件入学的。私立学校并不存在这个概念,所以把房子所在区域内有优质私立学校,而叫做“学区房”的,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毕竟,私立学校既不以学区为入学前提,学校生源也并不集中在所在片区,除了通勤距离近一些之外,和中国家长热炒的“学区房”概念并不相干。
我们还告诉了家长,如何查询区域对应入学的方法,在此也再普及一下,尤其是对于新移民家庭来说,这个还是很多人不清楚的。
这个是介绍公立学校对应学区的。
https://www.education.act.gov.au/public-school-life/enrolling-in-a-public-school/priority_placement_areas
这个是有关了解学校情况的。
https://www.myschool.edu.au/school/49918
我们也一直强烈建议有需求的家长客户,要多从英文网站上获取信息,而不是看一些中文的陈年旧贴或以讹传讹。
03
您知道“共享学区"是个啥?
但这一次,客户的电话把我们问住了。
“我查了我想买的房子所在的区,那个区是Shared, 有两个学校,这是啥意思啊?”客户问。
“共享学区啊”,我们直接回应,“就是两个学校您家孩子都能上。”
“那究竟该上哪个学呢?”客户追问到。
“这……”我们我看你,你看我,一时间没想到这个“究竟”的答案是什么。“我们查一下,有了准确的信息再回复您吧”,于是我们放下电话,开始了一场关于“共享”和“究竟”的头脑风暴:
”究竟是完全无条件任选一家学校就能入?”
“还是看具体自家地址,离哪个学校近才能报哪个学校?”
“还是两个一齐报名,看哪个学校肯收?“
我们刚在公司的小黑板上画出了一圈密密麻麻的问题图解——
”那家长该如何确保自己孩子能进入到自己特别想进的那所学校而不是另一所呢?“一个杠精问题就出现了。
但是,这就是家长选择学区房的逻辑啊!总不能为了进A学校才买的房,最后进了B学校吧!
孩子的事情是大事,虽然不是我们的工作范畴,但必须得较这个真儿。
04
一场20人+的大讨论
外事不决问谷歌,我们先做了网上调查。
结果”ד。能得到的回答都是摸棱两可的概述。
开始发动身边的朋友问:公司6位有孩子的员工, 其中3家上的私校,3家还没入学。
结果”ד。
求助外围有过公校孩子入学经验的亲友,5家表示所在学校没有共享区,3家表示虽然所在学校有共享区,但是自家住在优先入学范围,直接入学了,不清楚。
结果”ד。
请教到资深的堪培拉华人社团去问,众说纷纭,毕竟问题太具体太专业,谁也不敢就今年的政策打什么包票。
结果”ד。
(这是一位热心的华人社团志愿者发来的截图)
我们开始了集体的焦虑,
这就搞不出一个标准答案了?
就在这时,一位我们求教过的热心家长发来了这条微信:
这是一所学校官方网站上,关于共享学区的解读。
历经了3周时间,超过20位家长讨论后,我们终于见到了一份最接近解决方案的答案。
我们也赶紧把这个截图发给了那位客户。微信两端的几颗心,都放了下来。
也在此感谢整个过程中,被我们“骚扰”过的、帮过问过的各位家长朋友们。你们的帮助和鼓励是我们较真儿的底气。
说真的,我们不是所谓的“学区房砖家”,也不想通过承诺什么来促成我们的业绩。我们只是认真又有点较真的堪培拉地产从业者+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喜爱这里的人。所以我们很高兴工作中能遇到一个帮到客户解决些什么的机会,也很愉快在这里,把这么一点小小的经验分享出来——
今天为您服务,明天与您为邻。
(点击上面单张名片,获取两位经纪人各自微信)
本文由客户提供
责任编辑:小豆子
往期精选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长按扫描《东方都市报》二维码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