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总结下选购葡萄酒的几大误区。如今市面上的葡萄酒品种越来越多。大家很容易就走入了品牌误区、年份误区、产地误区等。但是只要保持冷静,辩证的看待它们,你就能选出一款最适合自己的葡萄酒。
国内葡萄酒本就是处在一个复杂的市场。葡萄酒的品牌驳杂,因此大家在选择葡萄酒的时候,就会自动在脑海中搜索少数记得住,但是又不怎么拗口的名牌。很多消费者只要看到酒标上写着法国某大牌就会觉得安全感大增,买之而后快。举例来说,比如 Lafite 在五大酒里的副牌是口碑最差的。也是属于平庸之作。对于这样,消费者就单单为了追求酒瓶上的Lafite这个名字而购买。其实价位相似,品质更高的酒如新世界的澳大利亚、美国等五星级酒庄的葡萄酒都很不错。对于葡萄酒品牌的误区是不能单纯的以牌子的大小来取舍的。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个人的口味和消费用途等因素来综合判断的见仁见智的问题。
很多人在选购葡萄酒时都有一种迷思,追求好的年份。比如:1969,1975,1982,1997,2000,2005等。所谓的好年份,主要就是当年的天气适合葡萄的生长和收成,从而为酿造完美的葡萄酒打下基础,年份对于葡萄酒来说至关重要。可是,世界如此之大,任何两个产区的气候怎么能一样?举例来说,1985年,法国炎热的气候使得葡萄酒成熟度非常高,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年份。但是同一年在美国加州,收获时节又会赶上大雨。因此一个好年份对于每个地区也都不相同。目前对于旧世界如法国酒庄还是会根据天气来收成葡萄。而新世纪的葡萄酒更多是依靠科技上技术来收获葡萄。可见,单凭年份选酒是很有风险的。重要的是要考量不同地区酒厂收成情况。尤其是再选择高价酒时。
有些人喜欢大谈特谈那瓶酒被詹姆斯-哈利德打了高分,甚至会在买酒时向售货员询问某瓶酒的分数几何。酒评家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对酒的评价和打分对消费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但过分依赖就不可取了,酒评家不是精密的仪器,品酒打分时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心情、个人偏好、身体状况等。
“一分钱一份货”的传统观念也会影响着葡萄酒消费者。从品质上说,这些高价酒大多是极品,问题是你乐不乐意为其中的附加值买单。目前,高价酒已经成为品位和身份的象征了。大部分高价酒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但这种酒之外的享受是需要你买单的。曾经有个简单的测试,把一瓶高价酒和其他普通酒放在一起让十几个一般消费者盲品,结果只有两人发现了高价酒的特别之处,可见对于普通自用消费者来说,性价比应该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如果你是真的非常懂品葡萄酒,那么请购买高价酒用来收藏。
从很早之前就听说法国就是葡萄酒的代名词,随着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意大利、西班牙也属于葡萄酒的传统产区。而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后起之秀也能酿出高质量的葡萄酒,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况且,葡萄酒生产也有了全球化的趋势,一瓶葡萄酒,可能是用澳大利亚当地的赤霞珠葡萄,酿酒师是从勃艮第请来的,而设备是德国造的。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出现了很多综合化的酿造葡萄酒方式。
总而言之,一款最适合自己口味的葡萄酒才是最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