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入住白宫。他曾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奥巴马的老邻居比尔高兴坏了。
毗邻奥巴马老宅
房子却少人问津
能和美国总统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比尔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但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奥巴马和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说想买房子。
终于有买主了,这让比尔很激动。但问题是,丹尼尔付不起太多的钱。最后两人协商,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比尔很高兴,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
巧变“劣势”为“优势”
新房主成最大赢家
随后,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半个多月后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这一下,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幼儿园超高的曝光率,也使得很多广告商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综合
■案例解析
商业逻辑:
“名人效应”带涨商品价格
“从商业角度讲,无论是比尔,还是丹尼尔,无疑都是利用了奥巴马的无形资产赚了一把。”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分析说:“其实,这就是一种名人效应,利用名人的无形资产做宣传,从而达成商业利益。”
这样的案例,其实在古代中国就有。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要卖马的人,一连卖了三天都无人过问,他就去见相马专家伯乐,说:“我要卖一匹马,可一连三天都无人过问。请您无论如何帮助我一下。您只要围着我的马看几圈,走开后回头再看一看,我奉送您一天的花费。”伯乐同意了,真的去市场上围着马看了几圈,临走时又回头看了看。伯乐刚一离开,马价立刻暴涨了十倍。
其实,在实际的商业营销中,此类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服装、化妆品、地产等行业中,这种营销手段使用得很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郝渊晓分析说。比如,在今年上半年“第一夫人”彭丽媛出访国外,其所穿国产服装品牌的走红,就是一个名人效应引发的无形资产营销的经典案例。随后,众多国产服装品牌成为公众热门搜索词,相关货品的专柜更是销量暴涨。
普适性分析:
资本市场也有“名人崇拜”
这种经典营销的案例,在资本市场上也不鲜见。比如“巴菲特西装”股大杨创世,因为“巴菲特”这三个字不知道被热炒几回了,曾一度连拉几个涨停板。而这背后,也包含着一段“巴菲特故事”。
曾有媒体曝出,股神巴菲特为大杨创世寄来长达3分钟的贺寿DV,并大赞大杨创世的品质。紧接着,大杨创世董事长李桂莲又向媒体表示,巴菲特要参与经营大杨创世品牌,并提到了曾和中投负责人、比亚迪老总共同做客股神府邸畅谈合作。
股神巴菲特的“参与”、“经营”和“比亚迪”几个词汇从李桂莲口中说出后,大杨创世股价当日飙升6.82%,之后连拉4个涨停。虽然后来大杨创世发布公告“否认与巴菲特合作”,并称巴菲特寄来的一段3分钟左右的DV视频,是巴菲特为祝贺大杨集团创建三十周年而录制,其内容仅为祝贺词,不涉及任何商业行为。
但不管如何,大杨创世与“巴菲特股”联系在一起,造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流传在资本市场上。
“与奥巴马邻居卖房子相似,这都是利用‘名人效应’营销的案例。这种营销,是出于利用消费者一种崇拜心理在为产品打广告,而且这种营销的特征就是传播快,见效快,容易深入人心。”郝渊晓说。
转化条件:
须是“有效捆绑”否则会弄巧成拙
其实,“名人效应”就是将名人和商品“捆绑”在一起,但要想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企业利润,就必须是“有效捆绑”。
郝渊晓认为,在国外,只要是公众人物,“被营销利用”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在国内就不一样了,“国内更注意隐私,因此企业在利用‘名人效应’营销时,千万不要侵犯人权和个人隐私。”
另外一方面,若利用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郝渊晓举例说,有些名人因为丑闻,而相应代言的品牌形象也受到很大的伤害。
“‘名人效应’营销,或者说概念营销,只要利用好‘相关性’就好。这几乎适合所有行业。”西安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张鸿说。
“利用别人的知名度,与自己企业或产品关联,作为一种‘捆绑效应’而营销,只要捆绑得当,效果就好,这也叫‘有效捆绑’。反之,‘捆绑’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他说。
身边案例:
西安有房企曾巧借地缘优势
对于此种营销方式,张宝通认为适用于所有行业,“但并不代表放之四海而皆准,关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还要遵循国内的一些实际情况”。
张宝通举例说,之前有西安地产商打着“与市长为邻”的广告,卖北郊张家堡附近的房子,但该广告后来被政府叫停。不过,反过来讲,“虽然不准宣传,但不代表不被‘利用’。事实上,张家堡附近的房子后来卖得很好,地产升值也很快”。张宝通说,有些情况就是很微妙,有些企业利用得也“很巧妙”。
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公众号:Ausinvest
Wechat ID : Ausinv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