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澳元=4.7753人民币
1人民币=0.2094澳元
世界上有这么一群女性
她们或位高权重,或身份显赫,或万众瞩目
然而,她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母亲~
母亲节是一个跨越国界、种族、文化、信仰的节日。
那一年经历了澳洲母亲节的我,心情一直无法平静。走出国门才知,原来国外如此重视这个节日。母亲节和情人节都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但我发现国外更重视母亲节,而国内则情人节更受青睐。当我耳闻目睹悉尼的母亲节之后,说实在的,我都觉得中国的妈妈们有点可怜。中国妈妈太少了被子女的拥抱,太少了听子女说,"妈妈我爱你!",太少了专门为妈妈而买的礼物,太少了应有的尊重,妈妈几乎成了老妈子的代名词,太少了……
悉尼的母亲节这个周末,鲜花店都把鲜花搬到外面,便于车子停下之后马上购买,马路上旁边增加了不少临时售花的车子,并在路边摆放了一束束的鲜花。说母亲节这一天悉尼被鲜花包围并不过分。
母亲节这一天,即使儿女不在身边,儿女也会开车专程为母亲过节。女儿认识女婿之后,每个母亲节都会陪女婿去看望女婿的妈妈。尽管到女婿的妈妈家需要开车近2个小时。今年母亲节前一天,女儿和女婿为我过母亲节,车子开往歌剧院旁边的大草坪,路上的标志显示:下午*点至*点钟,这里有庆祝母亲节的大型活动。这就是告诉大家:这个时间段车子不可以进入。幸亏我们来得早一点。事后才知,母亲节当日,悉尼举行长跑、演唱会等一系列活动庆祝母亲节。
在母亲节这一天,女儿收到小盼盼的礼物。是小盼盼的爸爸全权代替她的宝贝女儿表示对妈妈的心意。替小盼盼准备了一份礼物:牛仔裤,和一张节日的卡片,上面写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我现在一个澳洲家作家务,母亲节这天,这家的妈妈收到2个贺卡,一个是7岁的儿子亲手做的,一个是10岁的女孩买的精美贺卡,上面都写出了对妈妈的心情。西方社会的孩子会在母亲节、父亲节、妈妈的生日、爸爸的生日、圣诞节等特殊的日子送上贺卡,上面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向亲人表达感谢之心的频率,远远超过国内孩子做作文的次数。
东西方有太多的不同。例如,在我国论坛上还在争论婆婆或妈妈该不该帮自己带孩子,西方社会早有定论,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在西方社会,每次家人吃完妈妈做的饭菜,在放下刀叉时都会说一句:"谢谢您的晚餐,晚餐非常好吃。"我第一次接受这种"待遇"是第一次来澳,女婿吃完每顿饭,放下刀叉时都会这样说一句,开始我都不习惯,甚至有点难为情。因为我在国内做了一辈子饭,也没听见一句"谢谢", 孩子爸爸更喜欢挑出一点我饭菜的毛病。然而几年的澳洲生活,使我早已习惯了这句话,无论老公还是女儿,或在打工所在的澳洲家庭,孩子们都会感谢你做出的饭菜。一次在女儿家,女婿吃完饭忘记谢我,我笑着对女婿说,"你怎么不感谢妈妈做的这顿饭呢?"女婿笑了,马上用中文说,"谢谢妈妈!这顿晚餐很好吃。"
饭后说声谢谢,平时对妈妈拥抱,对妈妈说"我爱你,妈妈"等等,这些在西方社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过去,我曾不以为然,甚至还评头论足,而今我亲身感受了这么多之后,才知里面内涵的宝贵。中国妈妈一生在为子女奉献、一切是那样的理所当然。中国妈妈会认为,孩子学习太紧张,不要过多地要求孩子。
我为什么会如此震动?因为身在其中,才知在国内时听到的和事实差距太大。无论是母亲节还是平时,西方的妈妈比中国的妈妈更多了被敬重、更多了被爱的感受。
有一年沈阳晚报进行了一次关于妈妈的问卷调查,近七成网友将"妈妈我爱你"藏心里。关于"你拥抱过你的母亲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最爱自己的妈妈,不少人羞于张开自己的双臂。调查中,选择"拥抱过"的占46.6%,选择"没拥抱过"的占53.4%. 这说明我们的生活中有一项重要的缺失。
在澳的生活,让我体会到经常被拥抱、经常听到"我爱你"的感受。这是一种幸福的感受,与物质生活无关。无疑,经常被拥抱、经常听到"我爱你"的人是幸福的。现在的我,也会经常主动拥抱我爱的人,经常主动对我的亲人和喜欢的人说"我爱你",经常去赞美身边的人……爱,是一种磁场,身在磁场中的每个人都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