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房:被“泡沫”遮眼,你就看不到“涨停板”

2017年07月04日 墨尔本房地产快讯


文 / James Tong


说起澳洲房地产,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是关于“泡沫”的争论。


最近伴随着联邦和州政府调控政策同时出现的,有Citigroup的首席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他说澳大利亚正遇上一个“非常壮观的房地产泡沫”,必须马上处理,让它软着陆。


这一周,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也向澳洲发出警告:长时间的低利率会鼓励债务累积上升,减少国民消费,阻碍经济的发展。你们的国民借贷率已经太高了,只要利率回升到“正常”值(比如上升2.5%),国民就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


较真地看看,清算银行说的是事实,澳洲国民家庭负债与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189%,是历史最高水平!这不就是一个大泡沬吗?澳洲房子还能买吗?


但同时,也有专家告诉我们一大串澳洲房市要上涨的理由:


人口论:人口增加,令刚性需求不断增加;

缺口论:供应不够,过去十五年累积了大数额的缺口;

利率论:利息成本长期低位,让持有房产非常容易;

税制论:负扣税制度,鼓励高收入人士都去投资房子;

资源论:市政和就业资源分布不均,造成人口聚集于悉尼、墨尔本,空置率非常低;

货币论:通货膨胀,资产保值最好的方法是放在房地产,而不是放在银行;


当然,还有政治穏定、制度透明、建造成本上涨、澳元汇率低等等...


总的来说,这两派都有很厉害的专家,谁也说服不了谁。作为吃爪群众当然就看得眼花缭乱、很难判断。唯一清楚的是,这些年来,房价一路上升,令“空军”一路损兵折将,跟随者后悔不迭。


这里面难道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不想搬复杂的图表、公式和数据,我们来看一些朴素的道理。在朋友圈中,我推荐过一本书《人类简史》,是一个叫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历史学家写的。他说:把一只猩猩和一个人放在一个荒岛上,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谁的生存机会比较大?你很容易答:“猩猩”。个体的人,就身体素质而言,并不强大。


但是,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因为有一种其他动物都做不到的本领:通过假设未来的愿景,展开大规模的协作行动,最后统治地球。


蚂蚁、蜜蜂可以大规模协作,但它们目标简单,并不灵活;狼和猩猩可以很灵活地合作狩猎,可是它们的规模并不大,而且只能是“兔子来了,快抓;狮子来了,快跑”之类。


但是,你看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可以由十八个人聚成二十万人,建立了阿里巴巴;


盖茨说:"A computer on every desk and in every home” 就成就了微软。


布什说:“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于是就发动一场伊拉克战争…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人类说虚拟故事的能力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不会说故事,根本就不配成为上市公司。而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经济等概念,令我们能够获取虚拟财富的本领指数上升。


就说一个新锐概念“比特币”吧,2012年要用3000个才买一个比萨薄饼,今天市价是每个$3343.76澳元。如果你中了最新的勒索病毒Petya,你将要付300个比特币才能解锁,这是多少钱?一百万澳元。


这么多人,赚了这么多虚拟财富,要往下变成实质财富是很自然的事情,所选的,自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经久耐用的“Brick and Mortar” — 房子。


再说银行的借贷,本质上就是连接虚拟财富的一种工具,它关注你的还款能力,其实也是一种虚拟说法,毕竟,将来的钱你还没赚到,而且也可能会有意外,令你赚不到。但银行先帮你把房子占有了。


而银行调控借贷,就是选择特定的群体、控制他们有多大的能力去把虚拟财富“套现”。这一趟,就是海外投资者被“取关”了。


所以,即使你不去关注房子的居住功能、不去关注人口增加的刚需,房价的增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是我认为,应该用“涨停板”来解释澳洲目前房市现象的原因。


“涨停板”,是从股市中借来的概念。原来指的是监管机构限定了股票价格每天可以上涨的幅度(如10%),超过这个幅度,该股票当天的交易就暂停。反过来,下跌超过一个幅度也会“跌停板”。这样的机制可以给交易双方一段冷静期,抑制头脑发热之下过度投机的现象,防止价格暴涨暴跌 。


就如“涨停板”的股票,通常是热点所在、股民们的最爱,澳洲的房子,也正是让财富“脱虚向实”的最好选择。所以,如果你一直想证实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泡沫,很有可能会错失机会。本周的专题【能用大白话,就不用数据】就是与大家重温一下,威尔逊博士关于“Brick and Mortar” 的精彩演说。


罗辑思维说“未来一切的竞争都是认知竞争”。华人圈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要赢在起跑线上”。对未来财富的认知, 就是我们的起跑线。


    

作者:James Tong

澳房汇出版人,澳中第一产业理事会主席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