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4个南大的孩子,要是早点看到这封中科院博士的致谢信,或许就不会轻生了吧

2021年04月21日 悉尼星尚


本文转载:王耳朵先生
(wangerduo)




01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1.5亿的阅读量,1.1万人参与了讨论。


但因为某些原因,我猜你一定没有看过。


可是它,已然成了4万南大学子,彼此间心照不宣的那块伤疤。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学生公寓。



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


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研三女生烧炭自杀。


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研一女生跳楼。


短短半年时间,3名青春正好的女孩,选择从这栋楼离开,跟这个她们还未来得及好好认识的世界,说了Byebye。



如果算上今年3月份,在鼓楼校区离世的另一名研究生,已是半年内南大第4起学生自杀事件。


网上甚至有南大的孩子,呼吁19栋改紧改名,说风水真的不好。


当然无关风水。


一位目睹了学姐跳楼的南大同学,在网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去年那位博士学姐跳楼后的景象我亲眼目睹了,脆弱的我受到了心灵撞击。


后来又有位研三的学姐在宿舍烧炭自杀,整个宿舍楼浓烟滚滚,电梯里也烟味呛人。


今天早上又有位女生跳楼。


可能是科研压力太大了吧,毕业难,找工作难,内卷现象很严重,一个赛一个的努力。”


今年3月份离世的那位南大男生,也曾在朋友圈留下遗言:


“至于我的死因要想知道,可能就是在于不该读研,来到这里的每一天都不快乐,弄丢了很多东西。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勇气,失去了乐观,失去了学习能力,失去了爱人。”


“希望来世,不再为人”。





02



这些年,大学生自杀的新闻,甚至已经常见到算不上新闻。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杀死亡在中国,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其中,大学生自杀率又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


每一个有人自杀的地方,背后都站着更多想自杀而不得的人。


每一次爆出此类事件,都有人不理解:


都考上大学了,考上研究生了,甚至考上博士了,明晃晃的前程近在眼前,为啥还会想不通呢?


退一万步讲,这个书我不念了,我退学,依然比大多数连大学都没读过的同龄人强吧?


难道退学比自杀还难吗?


南大女研究生跳楼后,一位曾经研三退学的网友,讲出了自己的经历。


退学后,既没有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又没有同龄人的工作经验,校招不带你玩,社招瞧不上你,简历都没人收。


好不容易面试了,人家断定你这个人肯定有问题。即使没问题,那么学习的压力都扛不住,凭啥相信你能扛住工作的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挤过高考和考研两座独木桥的人,无疑都曾是亲朋好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家人,朋友,亲戚,几乎所有人都不太可能理解你。


中国人,向来能理解失败者的一贯失败,却不能理解成功者的一次失足。


就像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黯然退场的刘翔,至今仍背负着骂名。


有人做了一项调查,在校大学生眼中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


就业压力、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离校后与大学恋人分合未卜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家庭压力。



就如同一位南大学子,在纪念跳楼的学妹时,所写的那样: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爬楼梯,你站在台阶上,有人仰望你,也有人俯视你。


道理都懂,可是我自己也做不到跟自己和解。



想起作家梁晓声说过的一个故事。


某年,梁晓声在一所大学举办讲座,提问时间里一位男生说:


“如果30岁以前,最迟35岁以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


“要有一定社会地位,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或者掌握一定的权力……”


为什么这些年,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在成功和失败之间,不被允许有第三种人生。




03



作家刘继荣,有一篇短文,曾经被选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


短文写的是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有个奇怪的绰号:


23号。


因为女儿的班里有50个人,可每次考试,她都是第23名。


一年中秋节,亲友相聚,大人们让孩子都说说各自将来要做什么。


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4岁半的女孩,都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自然赢得满堂喝彩。


唯独23号,全程都在替身边的弟弟妹妹们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


大人们催着她也说说,23号想了想认真地回答:


“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大人们出于礼貌地表示赞许,可显然都不满意这个回答。于是又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


“我的第二志愿,是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一次期中考试后,这位母亲接到了23号班主任的电话。


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不过班主任,还说了另外一件事。一件他从教30年,都从未遇到过的怪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


除23号本人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23号的名字。


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写得最多的,还是乐观幽默。


最后,班主任感叹道:


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母亲挂断电话,对23号开起了玩笑:女儿啊,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正在织围巾的23号,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说:


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成功和失败之间,应该允许第三种人生。


成功的英雄,失败的俘虏,其实都是少数。坐在路边鼓掌的大多数,才是第三种人生。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句台词:


谁小时候不觉得自己将是金灿灿的一生呢?但残酷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迎接的将是平凡的一生。


听起来很残酷是不是?但人生就是如此:


这世间90%的人是普通人,只有9%的人能小成,还有最后1%的人能大成。


我们中的大多数,注定平凡。


可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善良,如果有能力养家糊口,如果有意愿温良贤淑,成为一个平淡却幸福的普通人,又有何不好?




04



其实前些天,中科院的一位博士,也上了热搜。


因为博士毕业论文里的一封致谢信。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作者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他12岁时就离家出走。


父亲脚不沾家,即便重病之时,都是他自己一人前往医院。


可17岁时,父亲永远地走了,因为一场交通事故。


同年,照顾了他17年,相依为命的婆婆,也离世了。


这个世界上,他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伴,一条养了很多年的名叫小花的老狗,也不知所终。


“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或许还能够扛过来,真正可怕的是贫穷,会让人失去希望和斗志。


因为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



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他在致谢信里写的那样:“身处命运的旋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


所幸,都没有。


2017年,这封信的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顺利毕业,同年入职腾讯,担任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


我相信,比起南京大学选择轻生的那4个孩子,黄国平走过的路一定更远,吃过的苦也一定更多。


可是黄国平只说了句: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实际上,活着本身是不需要理由的,死才需要。


这一生,除了生死,皆是擦伤。


再苦难的岁月,熬过去,余生就都是赚的。


最后,想送你一句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写过的话:


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或许早早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通往伟大的途径。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多多分享本篇文章,4月23日晚上20点开奖。👇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星尚盲盒来了!0元领!
上百刀好礼来相送,
长按二维码回复“惊喜”
抽抽看自己抽到什么宝贝🎁

看更多走心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点击悉尼星尚视频号
分享更多澳洲精彩生活
大家赶紧快快关注吧👇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悉尼星尚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