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无疑是春节档票房最强劲的黑马,上映仅7天就登上票房榜首,每天票房收入都超过2亿元,上映10天已经突破21亿元,完爆《捉妖记2》这种狗尾续貂之作,小编一直搞不懂像捉妖记这种无主题无思想无内容的三无电影是怎么能火起来的,这种垃圾电影被干倒简直大快人心!
《红海行动》根据伊维亚政变的真实事件改编,史无前例地动用了坦克、飞机、火箭炮、防空导弹等一系列武器装备,最大程度还原战争全貌,以过硬的质量点燃了大家过节的热情,每一声实打实的枪响、每一次真枪实弹的发射,都在耳边清晰可闻。
整部电影从快速进入故事主线,巷战到沙漠战,再到勇闯虎穴,最后终极一战,时长138分钟的《红海行动》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而无聊到爆的《捉妖记2》时长110分钟,大部分时间都在闹着玩,进入主线的故事剧情只有20%,看这种片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也正是因为真实,才成就了电影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队长杨锐、副队长徐宏、机枪手佟莉、狙击手顾顺、观察员李懂、机枪手张天德、医疗兵陆琛、通信兵庄羽,每一个人物都被深刻刻画,有血有肉。
这里尤其要提一下张译扮演的队长杨锐,沉着冷静,在8对150的绝对劣势下运筹帷幄,带领小队成功解救人质。他的一句“我想把所有人质都救出来”,简直让小编每一个汗毛孔都竖了起来。
导演林超贤选择曾有十年军龄的" 老兵" 张译,除了他当过兵,还有他身上的那种文人气质,这是肩负责任的指挥员所特有的。即使离开军队十年了,但张译身上那股军人的" 魂" 仍在。
他是突击队的8位演员中唯一当过兵的,属他年龄最大,但他却坚持用队长的标准要求自己。剧组在北非取景近四个半月,拍摄时曾遭遇暴雨、龙卷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那些还不算什么,最困难的是开拍没多久他就摔伤骨折。
为了不耽误剧组500至800人的工作,,骨折之后的张译硬是穿着“免负重靴”回到了片场,当他坐着轮椅回到拍摄现场时,连外籍工作人员都带头为他鼓掌。之后,在非洲的红海片场总能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瘸腿”演员,导演一说开始,他就扔掉拐杖,抄起枪该跑跑,该跳跳。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坚持了下来,接近痊愈时,电影也快杀青了。
作为演员,张译的起点并不高。对戏剧的热爱,让他从哈尔滨只身来到北京,考解放军艺术学院,体检不合格;考中戏,老师说,“孩子,你今年能不能不考表演系了?”当时的张译一门心思就想学表演,于是,他连“再见”都没说,起身就走了。
最终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给了他学习表演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走上舞台。从北京战友话剧团学员班毕业之后,他一直没戏可演。“单位不让我上台,说我演戏就等于找死。”为了尊严,为了能演戏,张译不停跑剧组。他不断地给剧组送照片和简历,跑了五年,一个角色都没捞着。他曾经试着给自己找后路——做编剧,在外面接活做枪手。然而剧写出来了,对方不签合同,只有一句不喜欢。
当时他想骂人:“混口饭吃,怎么就那么难?”当他走出中视影视的大门,看着灰蒙蒙的天空,生无可恋。
之后没多久,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来自康洪雷即将执导的新剧副导演的电话。
对方邀他出演电视剧《民工》,虽然这部戏没有给张译带来什么改变,却让他开启了盼望已久的演员之路。也是这部戏,让康洪雷看到了张译的闪光点,这才有了后来的《士兵突击》。到了2009年,康洪雷导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又让张译深入人心。
这个时候,已经没人再说“张译不会演戏了”。但他也很快意识到,不能只接军事题材的剧,戏路太狭窄了。张译有些焦虑,他本来出道就晚,却迟迟无法转型,说不急绝对是假话。
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再次让张译步入万千观众的视线,从这部剧开始,张译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角色。《抹布女也有春天》的文艺青年吴桐,《辣妈正传》的受气包丈夫元宝,《嫁个老公过日子》的大男子主义青年甄好……
2015年9月,张译凭借电影《亲爱的》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2017年6月,他又凭借《鸡毛飞上天》获得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
从入行到今天,整整二十年,他对自己的要求都是努力做一个好演员。然而,他却在社交媒体中给自己下定义:“不像演员的演员”。
张译说自己离明星远了点,还是踏实做演员吧!他依旧不太合群,除了演戏,最喜欢的日常是看书,写字,逗猫。
他没有任何标签,不是任何特定类型的演员,却可以像一张白纸,跟随剧本涂描上色,栩栩如生。
一个能在坎坷中沉浮多年,依旧从容淡定、温润谦逊的男人,他所拥有的魅力,早已不再是浮在皮囊表面的镶金,而是内心深处的藏宝。
素材采写:七喜
责任编辑:七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