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我的朋友们戳右上角 把我分享给大家!
不知你们听说没有?最近,有一部电影红透半边天。不但票房大卖,更是在北美以及国内各种社交媒体上占据焦点。没错,就是《Crazy Rich Asians》,豆瓣译名《摘金奇缘》。
实际上,《摘金奇缘》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一部蛮套路的爱情喜剧。有评论说它是亚洲版《灰姑娘》和加强版《流星花园》,其实并没有问题。
女主角瑞秋是中国移民的后代,土生土长的美籍华人,如今是纽约大学的年轻的经济学教授,收获浓情蜜意、同样出类拔萃的亚裔男友一枚。某天,男友突然提出想带她回新加坡参加好友婚礼,顺便见见他的家人,瑞秋本来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旅程,结果从出发时异常奢华的头等舱待遇开始,一切就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奔腾而去……
就像英文片名直译过来一样,“疯狂富有的亚洲人”,影片也以非常炫目的方式,来展示这疯狂富有亚洲人的富有方式。然而,虽然是一部普通的好莱坞爱情故事,但因全亚裔背景的身份让它有了与众不同的话题性。
在亚裔看来,这个故事非常有共鸣。电影中的婆婆质疑瑞秋的“香蕉人身份”,东方外表西方里,这样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亚裔身上普遍存在。
01
“爸爸,我不要做中国人”
我到底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对于生长在海外的华裔而言非常普遍:人生总有一个阶段,他们会问一问自己。
有些人从小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Jerry Zhang是一位中国移民,他的女儿有一天对他说:我再也不想当中国人了。
原来,因为她看的童话故事书里的主人公,都是金发碧眼,人长得漂亮,法力高超,生活还都特别幸福。而童话故事里,从来没有黑头发黑眼睛的亚洲小朋友!她不要做中国人,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美美的小公主!
Jerry研究后发现,2016年美国出版的3200本儿童读物中,只有7%左右才有亚洲小朋友面孔,而且几乎没有亚洲小朋友做主角的童话书。
于是他找来了一位亚裔插画师朋友,一起合作,出版了一本真真正正以亚裔小朋友为主角的童话故事书—— Pepper Zhang, Artist Extraodrinaire!
带着女儿一起看完了Pepper Zhang的故事,女儿不仅不再讲之前“不愿做中国人”的话,甚至主动要求老爸教她学中文。
面对女儿态度的转变,他开心得不得了。为了带给更多对自己身份认同有困惑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他发起了众筹,想要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系列的童话书,在网络上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助和支持。
大家纷纷称赞这个老爸的教育方式:面对女儿的诘问,不是靠反驳,而是靠实际的言传身教和别出心裁的创意,主动、正向地引导孩子去面对成长中的困惑,是种非常棒的教育方式。
02
移二代的身份认同
到底要怎么才能融入当地文化,是每一个移民都思考过的问题。
一代移民:既然我无法融入,就寄希望于下一代
许多初来乍到的移民,抱着一颗红心,本以为在国外,“融入”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待几年就可以再次扎根。然而当人们最终决定连根拔起,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一个崭新的国度,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如《新西兰中文先驱报》一篇报道中所描述的“融入”困境:
“很多华裔一直都生活在中文的文化背景中,他们除了工作中讲英文之外,回到家就说中文,娱乐看的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视剧,吃饭大多是中餐,对于他们来说,融入是一件困难的以及不怎么有必要的事情,他们不看歌剧、不听脱口秀、不会去看橄榄球,也不爱吃西餐。事实上,他们已经放弃了那个叫做“融入”的概念,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的“中国世界”里。”
因此,无法融入的第一代移民中,许多人把注意力都转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毕竟对于许多中国家长而言,下一代的福祉,才是移民最核心的考量和最关键的驱动力。
然而孩子们真的可以不负期望,很好地“融入”到这异域的文化之中么?
二代移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
对二代移民们来说,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与文化和传统之间形成了藕断丝连的关系,让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其实并非像父辈想象得那么乐观,反而是一种“夹缝”中的困惑。
出生在新西兰,小学三年级回到国内直到读完初中,高中就读于英国,现在美国深造的姑娘Tina,是这么理解“身份认同”的:
“我还是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虽然在新西兰长大,但平时跟父母交流都是讲中文,吃的也是中国菜,加上平时也会刷微博看中文书,跟中国文化都比较贴近,不会觉得太有隔阂,虽然有时候,很多我习以为常的笑点他们会get不到。
我没觉得我需要刻意融入新西兰的文化。我在新西兰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我的文化意识都是由新西兰环境塑造的,所以我当时的意识就是“我就是个新西兰人”,身边最好的朋友也都是kiwi。
之后我到中国念书了以后,跟中国文化接触比较深,曾出现过identity crisis,觉得自己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新西兰人。虽然渐渐地融入和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但潜意识里还是有点“我心里还是个外国人”的感觉。
到英国念书之后,发现因为在国内待太久了,虽说我的英语还是妥妥的,但是文化差异还是有点大,突然不敢跟当地人交流,而且总感觉没话说。在英国两年之后,掌握了跟本地人打交道的技能,才能正常和当地人沟通。现在在美国念书就如鱼得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交流都没啥问题了。”
她同时表示在美国很多华人朋友连中文都不会说,交流全都用英语,在她看来,他们应该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美国人”。
03
“一部电影远远不够”
澳大利亚种族多元化委员会副主席
Ming Long 积极呼吁亚裔人群在澳洲职场扮演领导角色 (ABC Life: Luke Tribe/Supplied)
拍一部全部由亚裔出演的电影,并体现全新的视角的确很重要。一定要让人们看到亚裔族群的多元性、深度和广度。我们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我们非常不同,有不同的兴趣,我们也可以成为领军人物。
我们一直被灌输“亚洲人只能打下手”的观念,我们不适合做领导人。在澳洲公司和媒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摘金奇缘》票房表现出色,这很好,但这一部电影还远远不够。只有当亚裔不断地长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各行各业时,才能改变全社会对澳洲亚裔的刻板印象。
我们的很多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需要经年累月的教化才能发生改变。
在两种文化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与位置,是一门真正的“生活的艺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
正如一位二代移民所说,“作为一个华裔,你的身份是一把双刃剑,你需要知道在不同情况下怎么用它,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时我会夸张我的‘老外口音’,但是当别人问我来自哪里,我会认真地回答说:‘外国人,中国心。’”
往期经典回顾
◆
◆
◆
◆
◆
◆
◆
澳大利亚置业投资
十年信誉保障
澳洲:(03) 9600 0027
中国:400-902-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