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澳洲的街头、各大院校的校园里、甚至是一些私人公寓楼里,都会聚集着一群神秘的亚洲人:他们大多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拿着手机围在一起,然后忽然又拿着东西散开了...
许多围观的外国人们表示,自己受到了惊吓。
难道是传说中的华人黑帮?
非也非也,这其实是现在澳洲华人圈中最新兴起的一种潮流。
一是“团购”,意思是一个人从工厂批量购买商品,或者从别处进口商品,然后再分别卖给其他人;另一种是“家庭厨房”,在家里做食物,再卖给其他人。
再简单点来说,就是咱们华人最熟悉不过的“微信支付”。当然,也有一部分媒体人称这一潮流为“共享食物”。
从工厂“团购”食物,再拿到微信上“叫卖”,已经成为了一些商户最新的销售方式。
比如馋嘴的小编,就曾经加入过一个微信群,购买过据说是Home Made的粤式烧味;小编还听说,一些所谓的“团购群”甚至会售卖海鲜、饺子、干果等从国内“运”过来的家乡特产,也有包括手工饼干等号称Home Made的甜点,价钱不一。
一些资深成员甚至还有“点单”的特权,只要这些“熟客”说自己想要什么,而群里的其他人也跟着一起表示想要的话,“群主”就会帮他们找办法弄到指定的食品,再通过“面提”等方式把食品给客户送过去,大部分使用用现金支付,这样可以不用交税。
然而,在这一行业兴旺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的隐患。
最直接的隐患是,这些号称“团购”的食品一般都没有任何可靠的收据,至于成分、保质期等也是一片空白,就算群主们一再保证绝对安全新鲜,但出了事,谁负责?
实际上,在北美地区已经有先例:
六年前,政府开放了六个捕捞证,使得这种备受华人欢迎的红蟹再度进入市场。可惜的是,大多数红蟹刚上货架就死了,根本没有人买。
然而一些聪明的华人,却想到了以微信团购的方法,把这种本来因为中间环节太长而乏人问津的红蟹“起死回生”。
据一名专门售卖红蟹的华人介绍,自己通过与捕捞公司合作,一艘船每周打回的红蟹一半销往中国,另一半通过团购的方式销往美东各地,一周就能卖出8000只螃蟹。
实际上,由于这种销售在法律上属于“非法地带”,一旦捕捞的螃蟹出了什么问题,售卖方一般都不负责赔偿;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甚至还利用不新鲜的螃蟹“鱼目混珠”,而买到不新鲜的或死了的螃蟹的客户们回想起当时“保鲜不保活”的承诺,也只能吃了这个亏。
同样具有这种问题的,还有许多遍布在澳洲各大城市里公寓楼的“外卖小店”。
无小票、无收据、无牌照,当然也不需要收税...
留学生Jojo就曾坦言自己从未申请任何有关牌照。她表示,自己在留意到身边就已经存在有关于“外卖”卫生的负面议论,但她强调自家厨房远比其他食肆的厨房清洁,亦从未有客人进食后感不适的情况。
许多留学生所经营的外卖,就跟Jojo一样,在灰色的地带中生活着。
然而,“团购”和“外卖”,真的是完全的灰色地带吗?
且让我们看看澳洲境内的法律是怎样规定的吧:
根据 Food Act 2001(食品法2001),Food Regulations 2002(食品法规2002)和Food Safety Standards(食品安全标准)如果没有告知当地市政便开始售卖食物算违法行为,并伴有巨额罚款!
而如果一家人想要申请在家里开设take-out restaurant的话,必须做到以下五步:
1.递交申请给当地市政部门,请求他们上门初步检查情况;
2.当资讯申请表被转交给服务部门进行评估之后,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计划书来进行审查;
3.相关部门在收到所有相关信息后,给出决定;
4.被批准之后,申请者还需要填写食品业务通知单,并提交当地市政;
5.除此之外,家庭外卖会被安排日常检查。还需要缴纳常规检查费。
如果“无牌”外卖一经发现,最多处罚$20500澳元罚款!
如果设施者是非本国公民,还有可能面临遣返的状况!
所以,华人们,采取适当方法创收自然是好的,可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啊!
本平台专为代购行业发声,关注发布相关资讯
协助厂家推广优质澳洲商品
有合作及广告需求的,请发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