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令人震惊的德国教育   为何德国人拿走一半诺贝尔奖

2014年01月08日 澳洲华人



【分享导读】德国孩子在小学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令人震惊的德国教育》

    [来源:北京晚报] 

 

  一位中国父亲和一家子德国人聊天。德国父亲告诉中国父亲,自己两个孩子都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中国父亲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学习班吗?”德国父亲用不解的表情看着中国父亲:“参加什么学习班?”中国父亲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德国父亲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


  一位德国母亲向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孩子一些东西,因为孩子5岁就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这位母亲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老师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她,对她说,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打开德国战后制定的《基本法》,翻到第七条第六款,原文是:“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按字面翻译就是“依旧废止(各类)先修学校”。


  不剥夺孩子珍贵的童年


  德国孩子在小学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不要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多国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


  这些国家幼儿教育的观念是:对于幼儿,大人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不能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和珍贵的童年。


  幼儿园混龄编班 不用学习写字计算


  德国教育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因此幼儿园并不进行分科教学。儿童在未进入小学之前,不会被强制学习写字和计算,孩子回家后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作业。德国人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孩子在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锻炼。德国的幼儿园里没有大、中、小班,全部采用混龄编班,其理念是,让孩子熟悉各种社会行为,培养互助友爱的品质。


  小学只有半天课 很少去上课外班


  在德国,抛开幼儿园,就算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基本任务也是玩。刚来德国的中国家长对这样的教学进度通常会有点诧异,一年就学26个字母也并不稀奇。如果家长在家里给小朋友“开小灶”,老师还会数落,这是“超前教育”并不被看好。


  德国的小学,只对成绩标注不同等级,比如一级、二级、三级,而且成绩不对外公布,只有小朋友自己和家长会知道,其他同学表现如何,根本不在你的考虑范围内。


  在德国的小学,中午12点就基本结束了学习,下午的时间也很少会有课外班、补习班之类的,除非是游泳、艺术之类小朋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额外学习。整个下午的时间,德国小朋友都会在家里度过。这样的上学时间也导致了德国母亲的工作时间很灵活。在德国,妈妈选择工作时可以有不同方案,除了全职还有半职,也可以选择一周工作多少小时的兼职。很多的母亲,都无法全职上班。


  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欧洲人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也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对于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改进,德国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是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问题,孩子们要快乐地成长,要学会游戏,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在德国很少有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轻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为什么不愿去呢。


  《德国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重视孩子个性中自信心的培养


  德国人认为,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在孩子的成长中,德国人十分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当孩子取得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会及时地给与鼓励,使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德国前总理科尔小时候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显得比别的孩子慢一拍。小伙伴给他贯以“笨虫”的称呼。他曾经哭着问父亲:“我笨吗?我什么事都做不好吗?”父亲大声回答他:“昂起头来,别的孩子能做好的事,你一定也能做好,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第二天,父亲带着科尔去看海,指着一群正在海滩争食的鸟儿说:“你看那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时,小灰雀总能迅速地离开,它们拍打两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的还是它们。”年幼的科尔虽然没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是他从父亲哪里获得了不少的信心和鼓励。他开始试着去做以前认为自己无法做好的事情,试着在课堂上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试着在集体活动时站在队伍的前面。每天晚上,父亲总会把科尔叫到面前,询问他一天的情况。每每科尔汇报完毕,父亲总是说“太棒了,孩子,你怎么做得这么好!”这样鼓舞人心的话。回忆起往事,科尔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的自信心首先应该从父母那里获得,父母的肯定总是让我感觉非常美妙。”


  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自信心最初的最重要的来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抓着那些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刚学洗衣服,尽管洗得不干净,也要对他说:“你真棒!”;孩子上次考试是59分,这次考了60分,也应该为孩子这1分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一点一滴的肯定,最终将累积成孩子强大的自信心。


  重视孩子个性中主动表现精神的培养


  从事教育研究多年的“知心姐姐”卢勤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说过这样几句话:“我觉得德国孩子最强于我们中国孩子的一点是他们的表现力,他们仿佛不知道什么是害羞,即使一支没有唱过的歌,他们跑着调也能大声地唱下去。”为什么德国孩子的表现力这么强呢?这同父母一向重视培养他们的主动表现精神是分不开的。在德国,孩子的成长是在一种极其宽松、没有更多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们都可以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中来表现自己。在家中,即使大人们在谈论正事,孩子们也可以窃窃私语、发出笑声、可以大大方方地来回走动、唱歌跳舞,而不受过多拘束,也不会遭到父母的训斥,批评其“不听话”、“没礼貌”。假如家中有客人来,父母会要求孩子为客人表演节目,无论表演得怎样,大人们都会给予掌声。德国父母喜欢让孩子尝试去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思考该怎么做,然后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做看。同时,父母们也会嘱咐孩子在学校也要敢于表现自己。我曾经去一位德国朋友家做客。那天,吃过午饭,他的儿子要去上学,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记住,当老师提问问题时,你要争取第一个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他告诉我,他常常这样嘱咐孩子。


  培养孩子的主动表现精神,不仅仅在于使孩子能大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能拓宽孩子的思路、使孩子养成善于尝试的习惯,通过尝试得以创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比别人赢得更多的机会,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这才是德国人培养孩子主动表现精神的目的所在。


  重视孩子个性中自我精神的培养。


  德国人认为,敢于流露自己的情感,勇于表达自己的主张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压抑孩子的情感需要,一味让孩子服从大人的意见,将会导致孩子丧失自我精神,逐步发展成为那种依赖他人、社会、成为一个一味服从、软弱、逆来顺受的人。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讲过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他十四岁那年的一天,母亲问他:“你愿不原意跟我学美术”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对学美术没有兴趣,可是他担心一旦拒绝母亲,母亲会不高兴。他只好低头不语。母亲笑着说:“你的沉默已经给了我答案,但是如果你响亮地对我说‘不’,我会更高兴。为什么不说呢,即使我你的母亲,也没有权利勉强你去做你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在德国,父母们一向尊重孩子的自己的选择,不会强迫孩子根据大人的意愿来做事。即使为孩子买一件衣服这样的小事,也会让孩子自己来做主。当孩子嘴里说出“不”、“我不想”……这样带有拒绝性的话时,父母不是感到生气,而是感到欣喜。因为他们明白,孩子的自我精神在增强,孩子开始自己在思考,在做选择,在捍卫自己的利益。尽管,孩子经常说“不”会给他们带来许多麻烦,他们却毫不在意。这一点与我们中国的父母恰恰相反,想想我们一些中国的父母,有多少人在勉强甚至威逼孩子去做事呢?孩子不喜欢参加学习班,逼着孩子去学;孩子明明对书法不感兴趣,却逼着孩子整天练习……这样不尊重孩子意愿的事情比比皆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精神,是尊重孩子的表现,有利于发掘孩子的潜力,增强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应当明白,在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自我精神、独立意识的孩子,要远比一个具有服从意识的孩子更能应付复杂的社会挑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澳洲华人微信公众号:CN-AUS

官方微信名称:澳洲华人

  • 如果您也相信爱情,请您收听微信公众账号[相信爱情](微信号:xxaq-1314),相信爱情,爱情甜蜜!!!

  • (查看近日信息可回复日期数字,例:回复“20131101”即可查看2013年11月1日信息)

点击右上角

 或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部分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编者收集整理后,与大家一同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将立即改正。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