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来日方长?

2016年11月21日 澳洲华人


央视新闻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在生命中最后的十几年里,他拖着病魔缠身的残躯"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意识流文学的先河。1922年11月18日,法国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逝世。

他说,“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若想拒绝平庸,别说来日方长,就从现在做起;否则待到来日,你将无可追忆。



配乐:夜的钢琴曲六、夜的钢琴曲四、街道的寂寞-石进




普鲁斯特 · 说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




我们总以为自己很特别,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普通人。




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




我现在才明白,凡属严重错误都有个共同的性质,就是没有克制感情的冲动。




思想、推理、心,都没有能力解决任何困难,而生活,却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困难。




爱情的特性既使我们更怀疑,又使我们更轻信。与对其他人的态度相比,我们更容易怀疑自己的恋人,但也更容易相信她的表白。




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






“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



△普鲁斯特


马赛尔·普鲁斯特,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作《追寻逝去的时光》)是一部长篇巨著,共7卷15册,200多万字。普鲁斯特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创作此书,在1922年去世前,他终于完成了7卷本的巨制,在结尾处写上了“Fin”(完),“现在,我可以死了。”他说。


△普鲁斯特手稿

这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它大体以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它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而它“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的写作方式也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如此大部头的巨著,看完的人不多。它的译者之一周克希说,“有人问我应该怎么看,我只能说,你翻到哪一页,就从这一页读下去,你会看得下去的,普鲁斯特就是这么好。有读者对我说,读普鲁斯特曾经读到流泪,我问她是哪一句,她说已经忘记了。”(周克希还译制了《〈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用“大跨度”的节选方式精选了全书约34万字的片段。)



  


普鲁斯特的悲惨生涯》(有删减)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传记作家)

九岁时小马塞尔就永远地失去了健康,这样一来,他很早就成了观察者,是一个神经和感官极度敏感的人。


1871年
7月10日,普鲁斯特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是一个著名医生的儿子。但无论是父亲的技艺还是犹太人母亲的万贯家财,都无法挽救他的童年:九岁时小马塞尔就永远地失去了健康,他染上了一种哮喘痉挛症,这种可怕的病症毕生都折磨着他的胸部,直到最后一息。





从他九岁时开始,几乎所有一切都与他无缘:旅行、游戏、活动、恣肆欢闹,所有称之为童年的东西。这样一来,他很早就成了观察者,是一个神经和感官极度敏感的人。

他狂热地喜爱自然风光,但难得有机会去欣赏它,在春天一次也没有过。他狂热地喜爱鲜花,但他却不可以靠近它们。有时候他乘一辆封闭的车辆外出,以便从玻璃窗里去观望喜爱的色彩和散发气息的花萼。他只是看书、看书、看书去了解旅行,去了解他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种种风光。

所有的感觉在他那里变得如此细腻敏锐。一种语气,一个女人头发上的装饰针,某个人坐在桌旁和站起的方式,聚会时那些最细微的装饰物,在他的记忆里清清楚楚一丝不差。


他表面上像是宫廷中一个乏味的朝臣,暗地里是一个完整时代的记录者和审判者。


衰弱
的体质使所有的理想化为泡影。反正双亲有的是钱,结果他就把他的年华挥霍在社交里。十五年的时间,每晚人们都会在沙龙里找到这个温顺的、羞怯的、总是对风雅之士肃然起敬的、胆战心惊的年轻人。



他到处抛头露面,可没有在一个地方真正受到注意,唯一使他惹人喜爱的是他的慷慨大方。在巴黎豪华的里兹饭店,他以好客和给数目巨大的小费而闻名。



他对社会礼仪、贵族习俗有着一种几乎病态的敬畏。餐桌位置排列成了他整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X公主把L伯爵安置在餐桌的末端,而把K男爵安置在上端;M侯爵夫人轮流邀请赴宴,次序的秘密何在,为此他询问了十五个人只为弄明白。

每到晚间,当他无法入睡时,他就把他所观察到的都一页一页记在笔记簿上。慢慢地,越来越多,他都把它们保存在很大的皮包里。他表面上像是国王宫廷中一个乏味的朝臣,暗地里是一个完整时代的描述者和审判者。


他就这样掴了死亡的耳光:艺术家露出最后的庄严表情,他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他对死亡进行了窥视。


1903年
他母亲去世,不久医生断定,他越来越加剧的病痛将无可救药。马塞尔·普鲁斯特一下子把他的生活扭转过来了。他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封闭在豪斯曼林荫大道旁他的那座小屋里,一夜之间他从一个百无聊赖的浪荡子变成了那些最艰苦劳作、孜孜不倦的劳动者中的一个,成了这个世纪文坛上受敬重的人;一夜之间他从最最喧闹的社交界把自己掷入最最冷清的孤独之中。



他卧在床上整天不起,他那消瘦的、饥饿的、由于痉挛不断颤抖的躯体越来越冰冷。他开始写他结构宏伟的长篇《追忆水年华》。二十本卷宗里满满的,全是草稿,甚至床上都堆满了稿纸。他就这样写,日以继夜,每个清醒的时刻,血在燃烧。长篇小说,或者应称为长篇系列的《追忆似水年华》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成长壮大。



这部作品始于1905年,从篇幅上看共有厚厚的三卷(但在印刷期间扩展了)。发表成了折磨他的问题。马塞尔·普鲁斯特,一个四十岁的人,毫无名气,不,比毫无名望还要令人恼火。因为从文学意义上来讲,他有一个很坏的名声: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沙龙中一个附庸风雅的纨绔子弟,交际场中的无聊文人。

直到1913年,这部恢弘的作品第一卷才问世。然而,恰恰是在成功要展开它的翅膀时,战争爆发了,它的羽翼随即被打断了。战后,当第五卷发表之后,法国和欧洲才开始注意到我们时代的这部最为独特的史诗般的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个可怜的病人,他活着只是为了能够看到他的作品的发表。



他晚间依旧拖着身子去里兹饭店。在这儿,在摆满酒菜的桌旁,或者在门房里,润饰最后的校样。因为在家里,在床上,他感到就像在坟墓里一样,而只有在这里,在他看到他喜爱的堂皇富丽的环境在眼前熠熠发光时,他才感到还有最后一丝力气。他的痛苦愈恶化愈剧烈,这个长期以来一直懒散的人工作得就愈无所节制——只为在临死之前完成他的作品。他不愿再见医生,他自己照顾自己,直到1922年11月18日辞世而去。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虽然他已意识到自己去日无多,他依然用艺术家唯一的武器去对抗那不可避免的死亡,这武器就是:观察。他清醒地分析他自己的处境,直到最后一刻:这些记录应该用于校样中他的主人公柏多特之死,使之更富有立体感,更真实可信。在他夜间用的桌子上,药品翻倒,脏兮兮一片,人们找到难辨的纸片,上面是他用半冻僵的手写出最后的字句。他就这样掴了死亡的耳光:艺术家露出最后的庄严表情,他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他对死亡进行了窥视。


文/央视新闻综合新华网、光明网、深圳新闻网等,图/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