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买个房》- 在真正的居民区买民居房

2017年03月07日 巨婴房媒


西方和亚洲国家有许多不同,就房地产的区分而言,居民区和工业区划得一清二楚,界限分明,不像中国的许多城市,工厂和民房犬牙交错,混在一起。但时间住得长了,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老民区里仍有混合着一些厂房和车间,一些工业区里也会有一些零星的居民街道。华人新移民在工业区打工,居住,自然会想就近投资,理由一是厂房不易搬走,工人都要上班,出租有市场;二是工业区居民房较便宜,虽然没有花园小区,但居住面积并不小,自己住又方便,又实惠。



我认为上述想法表明华人移民后没接受西方文化,还是照搬中国的居住概念。西方人是比较注重环境的,工业区的噪音,空气污染是最令人忌讳的。尽管工厂不搬迁,但老工厂区本身不增值,增值的是其产品、股票或其公司声誉,我们买下的并不是这些。工人要上班,的确会就近租屋,但工业区的环保理念不适合居住,周围的学校,娱乐设施,交通状况,也不是以居民为中心的。工人中有家庭的一部份很快就会搬出去。租屋的青年一族,不很稳定,流动量大,频繁地换租客容易增加空置率。同时,工业区的民居安全系数也远不如传统的居民区。房产公司专家们分析:不安全因素是房产升值的最大障碍。

工业区的居民房价的确比较便宜,自住或投资的华人移民会认为比较“实惠”,但实惠的代价是升值慢。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每十年的科技、经济发展相当于过去百年,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年的速度,等于过去十年。旧厂房的基础设施淘汰很快,投资工厂区的实际折旧很高。最好的前景是改造成新工业区,但这种可能太低,新的工业区建立时强调环保,一般没有居民屋,老的工业区要迁出那些居民就有很大的麻烦和长时间诉讼。没有大手笔的规划和投资,工业地区的房产价格是不会有大变动的。工业区的地皮被厂房绑住,除非整体搬迁。我的一位朋友在工业区买房后,老是收到有关拆迁和迁移的信,几年中房价不升,却饱受其烦。

 

澳大利亚这个社会仍然不够合理,不富裕的穷人还很多,但各国的“穷人”各有条底线,这里的穷人并不等于只盼望温饱的人,他们和富人一样有追求合适住处的愿望,许多人在工业区工作的人宁肯多化一些钱也要搬出去,更不用说那些强调“生活质量”的领救济金者,他们是永远不会进工业区的。

 


澳大利亚大城市边上的居民区,是为居住者设计规划的区域,一切按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规划,树木绿化、街道园林、交通设施、医院学校、购物中心、娱乐中心、体育场所(如每2万人有一个足球场)……一切以人的居住为中心。这些居民区,二战后的四十多年来,房价平均每年有一成的升幅,想投资房地产的人,都回看以往的历史,当然首先考虑在这些居民区。了解西方人对环保的高度重视;看到西人对社区生活的想往;明白民主社会制度下不能强拆强遣,改造老区和迁移民房十分艰难,华人要在工业区内投资民房时,就自然多考虑一下。西方社会不像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十分成熟,房地产也一样,想当然地随便就捡个便宜货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申明

本文经作家王晓雨授权发布


通知

如果您有关于澳洲房产、留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希望与大家分享,欢迎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