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如果以男人找对象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他应该好好衡量自己的经济标准,去找个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差不离的对象,而不是带着艳羡的眼光去打量一身名牌的白富美,然后酸溜溜地指着她们对我们说“看!那些女人都好虚荣,不是我合适的女友选择!”
(就好象人家会愿意选择你一样。)
购买奢侈品的年轻女性,同攒钱买数码产品的男性,并无本质区别。别说哪个有用哪个没用之类的话,都有用,都是在满足人们不同的、有意义的需求。
至于是否超出购买力,这个很有意思,如果不超出购买力,奢侈品对于自己来说就不奢侈了,不过就是个物件了。
其实对于人们而言,消费时满足的不仅仅是实际的功用,更多的是心理的诉求,这反应在期望与被满足之间的差值上。
对于奢侈品,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看到拿奢侈品的女孩子,我基本是不识货的,但是我知道她们内在的体验一定是好的,是有品质和有质感的。
唯一的问题是,选择适合你的奢侈品,衬托你自己,而不是衬托物件本身。
买奢侈品无非两个原因:1.用奢侈品牌表达“我有钱”的虚荣心;2.不懂得分辨品质水准,完全依靠价位(品牌)来选择的心态;都不可取。
用了奢侈品,觉得自己用了昂贵而”高级“的商品,期待周边人可能会用艳羡的态度看待你,这是虚荣心。(实际上,高看你一眼的并不是真正有欣赏能力的人。)
奢侈品的最大消费国是中国、日本和阿拉伯国家,这是消费观念的不成熟造成的。因为欧美有能力的人一般会购买”高端“商品而非奢侈品。
如果想用穿戴奢侈品来忽悠某些人,达到某种目的,这又是另外一码事情了。譬如说觉得奢侈品可以向小土豪们表达”我消费也是很高的“,以便从中甄选品味相同、经济能力到位的朋友。
追求品质(意味着得到舒适、寿命、美观甚至品味),远比”我有钱“的符号化消费更有意义。
常见的一个解释是这么说的:“年轻女孩都应该有几件奢侈品,应为只有用过好的东西,才会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就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才能找到更好的人。”
这句话很美妙,充满了温暖怡人的情怀,赢得无数姑娘频频点赞。但如果你将其剖开仔细分析的话,你会发现,无论是购买奢侈品也好,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好,所有一切理由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一个更好的配偶。
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中提过:女性奢侈消费是一种“代理消费”。这句话道出了本质——年轻女性购买奢侈品是替丈夫挣面子,而且这种行为还可以提前,从尚不知未来丈夫在哪里的时候就开始,即从未婚时期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那种男人娶了会倍有面子的女人。
因为奢侈品是界定社会阶层的工具,而对待奢侈品的态度,决定了女性的择偶观念,以及择偶标准。
而当年轻女性喜欢上奢侈品所带来的快乐后,她在选择伴侣时,必然会优先挑选适合她的消费观以及生活态度的人。如果她潜在的追求者,不能提供相应的经济能力,或者对此观念不赞同的话,他们要么会望而却步,要么也会尽快打消追求的念头。这无形间就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筛选,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男性将被自动排除,节省女性花在择偶上的时间与精力,使她有更大几率遇到优秀男性。
即便是她并未拥有轻松购买奢侈品手段的条件,但这种求偶需求也可以促使她更为上进。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不依赖外部激励而持续追求自己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人,努力工作需要一种价值氛围和外部激励。因为她只有勤奋工作,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奢侈品,也才有更大的机会挑选自己想要的优秀男性。
这虽然比较现实,但实际上却很有效。
获得最高点赞的发言还将获得萌客独家红包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