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James Tong
现在的潮流就是喜欢说伟大。
美国的川总是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上台的。
澳洲“矿转政”的前议员大亨Clive Palmer最近做了好几百块广告牌,竖在许多大城市的公路旁,上面写:
“Make Australia Great让澳洲伟大”。
所以,这篇文章我也来说一说“伟大”。这是澳洲房地产理事会Property Council of Australia刚推出的一份重量级报告:“Creating Great Australian Cities 打造伟大的澳洲城市”。
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位房地产人,或者是想成为一名“有格局”的中介,这一份报告是应该花时间读一读的,因为它是从一个“星际看地球”这样的视角去看澳洲城市的发展之路,会把你带入“伟大”的事业中去。
先来介绍一下两位牛人作者,第一位是Greg Clark教授,他是国际级的城市学者,是许多大都市(超过100个)的政策顾问、房地产、融资和技术的推广人,曾在世界银行、国际经合组织任职。他是伦敦大学,欧洲都市土地学院、华盛顿Brookings学院的资深教授,仲量行城市研究学院的主席。
第二位是Tim Moonen博士,是伦敦大学城市领导力实验室City Leadership Lab的荣誉讲师,他曾经为许多国际大都市写过提升长期竞争力的策略报告。在澳洲,他参与过澳洲联邦大基建部、新州规划部、昆州城市转型研究所、大悉尼发展委员会及黄金海岸市政府的规划工作。
支持两位工作的,还有著名都市规划公司Urbis。
这份报告主要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
是什么在驱动城市的发展,并且形成城市的格局。
澳洲可以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学习些什么?
如果要打造未来的伟大城市,我们现在要做些什么?
这三个问题,很大程度是为了回应澳洲公众对近年城市化发展引发的焦虑而提出的。
在世界范围内,澳洲的城市在过去的美誉度是很高的。墨尔本、悉尼都稳居世界最宜居的城市前列,布里斯班、阿德莱德和柏斯也各自有迷人的吸引力。可以说,这五大城市的品牌是非常好的。可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近期却越来越焦虑:城市好像是越来越拥挤了,到处都是建设工地,交通堵塞也越来越严重,政府的基建摊得很大,工期延误、项目超支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怎么办呢?
很多公众的直接反应就是往回走,我们不玩那么大了,行不? “控制人口,削减移民”,似乎成了必然的选择。
房地产理事会的总裁Ken Morrison提醒所有政府部门和政客,澳洲的大城市正面临一个大风险,那就是往“low amenity, low liveability低便利度、低舒适度”的模式发展。澳洲在过去的发展太顺利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造成现在的局面,是因为原来的架构和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大趋势的发展。
Morrison先生说,到2060年,澳洲的人口要增加1100万人到3600万,而其中,会有四分之三,集中在我们的五大城市,现在能够做的,就是从“Outside in由外向内”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策略。
报告分成四大部份,分别是:关于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大趋势和引起变动的关键因素分析;澳洲大城市的定位和对比;其他大都市发展的例子和经验;让澳洲城市更伟大的施政要点。
报告说,澳洲的城市,必然要和其他的国际大都市一样,面对五大超级趋势Megatrends,它们是:
都市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城市间还会形成国际化竞争,人口、人才不断聚集,并且成为国家经济的引擎。(这一点,直接打脸谭保总理的“上山下乡”国策)
人口老化,这将会改变劳工市场的组成,也带来交通、住房需求的改变,为医疗和社保带来压力。
技术创新会有指数级的裂变,这会引起行业、社交和商业模式的巨大改变。
贸易和供应链全球化,将使信息资讯服务业出现倍数级增长,而实体产业的工作职位会不断减少。
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更多的资金将要转入低碳行业。
也就是说,我们的眼光不应该只看到房价、人口和交通,而是要从这些人类宜居的大趋势来规划发展。
比如说吧,“上山下乡”就面临很大的医疗和社保问题,还有,怎么让乡下人口保持与科技创新的接触,怎么让产出最快地融入全球贸易,怎么让下乡的移民在极端天气下获得稳定收成等等。
不是说不做“上山下乡”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而是怕我们的政客以为,把移民赶到乡下去,我们的城市就可以保持原有的方法去发展了。
在大趋势之下,我们要应对的是6个引起变动的关键因素(Disruptors)
我最有兴趣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策略也位列其中,它被说成是A new geo-spatial narrative 一种新的地理空间秩序,因为这个策略会使中国成为亚太区、欧亚大陆甚至全球的关键影响力量,成功加入的国家和城市会把高效的物流网络接入到全新的交易通道中。中国的国有和私人企业,也必将在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基建和商贸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其他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我们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极端时代;地缘政治变得很不稳定;反抗和革新事件频繁发生;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形式和习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改变了城市的运作形式,也会改变城市间的竞争格局。
澳洲城市在竞争中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是这份报告的第二部分,作者把全球的300个城市做了一个排名,然后又从中选出5组,每组5个分别与澳洲的5城市进行比对,在亚洲,选的是福岡、香港、台北、吉隆坡和新加坡。
有趣的是澳洲城市的形象排名是高于它们的绩效排名的,也就是说,大家对澳洲城市的印象很好,而实际表现就稍差,比如悉尼的形象排名是10,绩效是15,墨尔本形象是14,绩效是24。
什么是绩效?这是人口密度、城市管理、空气质量、文化氛围、交通堵塞、网络连通、教育体系、房屋负担性等等一堆数据的综合评分。
澳洲城市的弱项在于交通堵塞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了,报告说,造成这个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人口居住、建筑密度都太低啦!也就是说,城市的面积铺得很大,而人口住得很分散,这样就制造出很多不必要的交通,怎能不堵塞呢?
其余的弱项还有:行政管理分散,都市化管理困难(合拼地方政府竟然导致州长辞职);大基建投资滞后;与国际间的联系规模小;数据连接不畅,创新系统体量和规模都过小等等。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选了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多伦多、日本的福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马来西亚的槟城等人口高速增长的城市案例,看看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报告说,他们也是在经历了原来的系统不适用,换上新的交通、房屋和土地政策后好起来的。他们的城市架构、规划管理模式,甚至与大众沟通时使用高质量、证据充实的PPT,都是澳洲城市应该学习的。
在国家层面,报告特别提到了美国、中国、英国的超级城市群,作者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策略上的联动,应该加强主要城市和附近城市的交通联接,统一规划。比如悉尼,可与Newcastle、Wollongong相互结合形成产业带,而布里斯本就应该与阳光海岸、黄金海岸一体化发展,这样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报告的第四部分说的就是执行方法了。作者首先指出了7点“燃眉之急”
澳洲正在误入岐途(accidentally pursuing)地选了一个“低便利度、低舒适度”的城市建设模式
澳洲的都市系统还没有好好运营,容易遭受意外打击(vulnerable to shocks)
房屋的可负担性问题导致澳洲梦的破碎
澳洲的城市要有强大的经济才能留得住人才
澳洲人口对服务的依赖程度在增高
在东南亚地区城市间的竞争在增高
澳洲还没有在新一轮的资源周期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怎么办呢?作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领导人必须要有领导力,有远景和必须能讲故事Storytelling。还有就是一体化的规划、全民化的长远计划、各级政府的充分配合,主动的与市民全方位沟通等等,唉,这个恐怕真的是我们领导人的弱项,要城市伟大可能还得先有领导人的伟大。在我看来,报告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弱,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体制内的专家,难以提出什么立竿见影的好方法。
怎样才算是一份高质量、数据丰富的资料,这报告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排版设计读起来也很舒服,还配上好多个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看这里:http://advocacy.propertycouncil.com.au/great-cities-advocacy-priorities
作者:James Tong
澳房汇出版人,澳中第一产业理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