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James Tong
上周写了《房地产人:移民阿德莱德该看什么?》,不少朋友说很喜欢这样“接地气”的写法。也有朋友问什么时候能写墨尔本。于是,本周专题我就真的写了《三十年布一局:看懂墨尔本》。
怎样才算是了解一个城市的正确姿势?我的思路是这样:
这个城市的地理特点如何?
它有什么历史故事?目前的人口和生活状况怎样?
主政者对未来是否有发展的意愿,还是觉得已经够了?
是否有认真制定的发展规划?
重点发展的区域和建设工程是哪些?
目前的房价如何?豪宅区分布在哪里?
好的学校教育资源分布怎样?
有什么重要的产业和资源?工作机会是否越来越多?
我们分析一个城市,总会带有目的,如果是为了移民,为了做房地产,那就与观光游客、以及赚一把就跑的炒房者有根本的区别。
以上思路,不是具体告诉你买哪个房子好,或多少钱买才算赚到,而是像研究股票一样,先了解一些基本面。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否应该来这个城市,如果要选地方落户,我应该选在哪里?
说到买房,市场上经常会有一些坚持以数据、图表说话的聪明人,自命为“技术流派“。他们主要是以过往数据,去计算买一个物业是否“占便宜”或“捡漏”了。这种思维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不能算是投资的思维。
房地产投资总是买卖双方的事,作为买方的你,不能总是寄望去找一个比你蠢很多、而且又非卖不可的卖方。
投资思维主要看的是未来价值增量。价值增量从何而来?主要是从你要买的房子外部环境而来。
如果你买下一套房子主要是用来住,那是一件消费品,房子里面的装饰是不会增值的。加一个房间或洗手间或许可以增加一点价值,但要做到大于你的投入也不容易。
房子价值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比如它的景观,它到火车站、学校、购物中心或医院的距离,这就是它价值的体现。如果这些因素产生变化,比如,政府决定在附近加建一所学校、加一个地铁站、轻轨电车从你门前经过,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增加。
另一种变化是Zoning,也就是土地用途的改变。这主要发生在独立House。如果政府突然允许建中高密度的公寓,那么很有可能会有人来敲门,把你的房子与邻居一起收购,建成高层住宅。
这几年,因为移民大量增加,政府要安置好外来人口,土地改用途的情况非常密集地发生,不少人因此而赚到大笔钱。
要预测这些变化就要了解好政策,也就是政府的规划。所以,想享受价值增量是要做功课的。
另外,澳洲是民主法制社会,各种规划变化都先要经过大量讨论而产生,而有权力主导的人很重要,他对未来社会的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他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是否意气用事、是否能抓到关键也会很重要。
说到对未来的态度,在现今的社会,有一个越来越清楚的趋势是,大家越来越懂得向未来去取钱。也就是说,当你在做一宗交易时,并不是你赚了,对方就一定亏了的零和游戏。很有可能是,你让对方多赚了5万,而你买下的土地被Rezone,也能赚一大笔。
房价是100万还是130万,是一种社会共识。它的价值是上升还是往下跌,不会是因为多了或少了几块砖,很可能是因为政府公布一个大的市政计划,它就上升,因为银行收紧了信贷,房价就下跌。
这里就要说到对政府规划了然于胸的另一个好处:不会被一些大嘴新闻弄得一惊一乍,比如下面这个:
这是AFR前两天的报道:说西太平洋银行宣布要甩掉“高风险”的投资客,发信要求他们一个月内,把贷款转到别的贷款机构。
这事不但在华人房产群,连主流社交圈,都引起大片惊恐,有不少媒体转载。
之后不到24小时,在“房地产观察家Property Observer”网站,又出现另一篇文章,说西太平洋银行否认有这封信。
两篇文章都列出有名有姓的人来说事,这妥妥就成了一个“风险门”。
有好朋友问我怎样看,我说做假骗贷的不用讨论。纯以利率升高,风险升高就不做生意,是有违市场经济原则的。
人人都小风险甚至零风险,那我们就等于在做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问题是大家听领导的话,一起来制造未来更大的风险。西太平洋银行这样做是要非常小心的,搞不好这个蝴蝶效应会不得了。
联系最近Westpac因为2016年时候的“问题贷款”,正被皇家听证会叮得一头包。我会相信,如果真有个别人收到这封信,银行也是做给Royal Commission和APRA看的...
其实应对这种“凶险”的招数,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与各种政府已经做好、甚至正在实施的重大规划放在一起看,掂量一下如果两边较劲,挑事者是否有能量和胆量把未来计划拉下马。
大型基建和房市策略是政府很长时间调研的结果,动用的资源非常庞大。如果你对城市未来的计划了解越多,对房市的信心就会越大。
但如果你平时只关心房价数据,只想占便宜,那被这些消息吓坏也怨不得别人。
作者:James Tong
澳房汇出版人,澳中第一产业理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