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智谷趋势当人们终于等来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拜登当选46届美国总统之时,这则消息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关注到:
10月30日,印度一架客机从新德里抵达武汉,落地后检测出了23例新冠病毒阳性病例。《环球时报》称,这23人均为印度国民,其中4例为确诊患者,19例为无症状感染者,同一航班还有254人均被隔离。一些语言犀利的媒体把这趟班机称为“毒窝”。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国家都在经历“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了。长期收到疫情有关的信息,许多人可能麻木了。但是印度、美国、欧洲的最新动态告诫我们,现在还没到可以掉以轻心的时候。印度:只要我检测够慢……
印度这个独特的、让人心情复杂的国家,从外面看是个黑箱,走进去看是个定时炸弹。印度在今年1月30日记录了首例确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1月4日更新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78天内,印度累计确诊836万4086例,死亡12万4315人。同日,美国已累计确诊948万5448例,死亡23万3717人。图片来源: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JHU.从增量来看,印度似乎已经过了第一个峰值:9月17日,印度新增确诊的七日移动平均值达到最高,为93,199例,而到了11月4日,新增数已经降到45,001了。反观美国,则正在第三波的路上狂奔:11月4日新增了102,831例,是印度的两倍还多。这也让美国创下了单日新增病例数最高纪录。综合看存量和增量,美国仍是新冠第一大国,印度想要反超似乎还早得很。印度航空2日发表声明称,那个航班上所有旅客均持有病毒阴性检测报告,都是在官方认证的实验室做的检测。也有消息指出,印度航空飞往香港和迪拜的航线曾多次被紧急叫停。我们不得不怀疑,印度新增确诊的下降可能并不是因为防疫到位,而恰恰是因为防疫糟糕。不但有多家机构指出,印度的检测量始终低于必要的数值,而且在第一波高峰见顶、阳性率居高不下时,印度的检测率竟然不增反降:《印度教徒报》9月28日称,十天内,每百万人中的检测量由811人次下降到722人次,而阳性率始终在8.5%附近徘徊。这种掩耳盗铃的骚操作或许只有懂王才能理解。印度检测的准确性也不容乐观。BBC称,印度当局为了快速扩大检测规模,转而采用了一种更便宜、更快速的检测方法,称为“快速抗原检测(rapid antigen test)”,包括韩国、台湾和比利时研发的三种检测方法,和印度本土研制的两种。虽然能在15-20分钟内得到结果,但由于一开始的设计缺陷,它们的可靠性很差,准确率仅为50~84%。而英国研制的一款快速检测盒,则能以98%的准确率查出阳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航班总让人放心不下。总之,与在印度做了检测的人近距离接触,“中奖”概率无异于掷硬币。最后一点,印度的行政效率低下世人皆知,各地会不会出现瞒报漏报的情况?恐怕可能性不小。还听说,印度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都讳疾忌医,有些感染者可能藏在家里,听天由命。那么,非官方数字,印度究竟有多少感染者?9月中旬的时候,BBC援引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称,印度可能已经有1亿人感染了。美国:只要我经济不倒……
即使选战打得再欢,到明年1月20号之前,美国人都不可能摆脱懂王。虽然已经造成了23万人的死亡,但是特朗普政府还没有拿出一个“全面、可行的方案”(拜登语)来控制疫情、刺激经济。地球人都知道,这两个目标要么同时实现,要么同时错失。用中国人常见的句式来说:防疫是经济的基础,经济是防疫的保障。但是在美国,“基础”和“保障”都不怎么靠谱。从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变动来看,美国人也是心大,说上班就上班,说消费就消费,传染病算个毛!当然,这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懂王的号召力。个人储蓄率变动(2017~2020). 黑色-美国,橙色-澳大利亚;蓝色-加拿大.黑色线条为美国个人储蓄率,在今年4月达到高峰,之后急转直下,8月跌至14.1%。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消费者仍然保持谨慎。看看这几天的疫情高峰,特朗普政府的经济解禁还是操之过急了。因此在这几天投票日,NBC电视台在投票站出口的民调也显示了美国大众诉求的反转:认为防疫更重要(51%)的人,已经多于认为经济更重要(42%)的人了。当然,这也契合了拜登目前得票较多的事实。另一方面,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也让全美抗疫前途未卜。上月29日,《华尔街日报》发出警告,美国各州正在面临财政危机:随着今年各种税费的蒸发,美国各州财政收入将出现下滑。在过去的90年中,美国财政收入只在911事件和2008金融危机中出现过两次下滑;今年疫情造成的下滑会比前两次更加严重。据报道,财政收入下滑也已经造成了“税率激增,以及教育机构、监狱和公园的预算减少”。公共收入不足,防疫措施必将大打折扣。比如,在医疗物资上,许多地方也出现了紧缺的情况。据报道,密歇根、新墨西哥、怀俄明等州的许多医院都不得不重复使用N95口罩。当然,美国仅靠自己生产口罩,也顶不住屡创新高的每日新增。3M和霍尼韦尔,这两家最大的美国本土制造商,每月分别生产1亿只和2000万只口罩,还是远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生产的KN95口罩,却迟迟没有通过美国的质量检测。脱钩的苦果,美国人自己尝到了。美国人期待已久的刺激政策“大礼包”,仍然困在美国复杂的政治进程里。此前有消息称,“大礼包”可能要等到特朗普这届任期结束以后了。欧洲:只要我文化不断……
欧洲的疫情,可以说二波未平,三波又起。换句话说,欧洲当下面临第二波的升级版:更快速的第二波。在9月30号的时候,我与一位意大利北部小城的同学聊了聊,想知道他的近况。他说,他所在的地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区域之一……这届政府做的很好。”但是最近一个多月欧洲疫情愈演愈烈。今天,我看到下面这张图:欧洲主要国家都已经采取了新一轮管制措施:英格兰、法国希腊已经完全封锁,瑞典、德国、瑞士、葡萄牙部分封锁,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奥地利实施宵禁。图片来源:France 24. 2020-11-06.我很犹豫:现在再去慰问一下意大利小哥,会不会很尴尬?10月30日,面对欧洲新冠患者突破1000万例,一些国家医疗资源出现极度紧张,欧盟做出反应:将拨款2.2亿欧元,让患者可以跨越国境得到医治,实现欧盟内部医疗资源共济。同日,冯德莱恩说:“如果我们不尽快行动,病毒的扩散会让我们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也是发展经济去了。前几天,咨询机构IHS Markit公布,10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4.8,达到了201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国是欧洲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但是随着封锁的重新开始,英、法、德、以及中欧各国,均面临经济放缓的压力。而且,在经济之外,欧洲现在还要担心他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能否延续。光明网援引西班牙《国家报》称,电影院和剧院关闭一个月、展览馆空无一人、音乐会和户外活动取消:整个欧洲都笼罩着一种“文化瘫痪”的幽灵。“随着第二波疫情的不断蔓延,整个欧洲的文化大幕也徐徐落下,从米兰到曼彻斯特,从汉堡到巴黎,文化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正在抗议并寻求帮助,以摆脱行业奄奄一息的困境。”全世界:等待救济
对于看不到尽头的新冠危机,各国都需要推出刺激政策,“大放水”。《经济学人》此前就指出,在今年,就连西方各国都纷纷加大补贴和刺激,与“自由市场制”背道而驰。这也将是未来几年的常态。但是,在世界各国不平等加剧的情况下,刺激政策是一些国家的特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主任Paolo Mauro称,美国和其他富裕经济体有能力扩大负债,因为它们的利率达到了史上最低,降低了贷款成本;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这种借贷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恢复会比发达国家慢许多。但是发达国家也不会那么容易。《华尔街日报》最新的一篇社论指出,即使拜登上台,也不意味着疫情立马就控制住了;最关键的,是要在美国人民心中“重建科学和专业性的首要地位”。的确,这是美国社会目前最缺乏的素质。拜登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