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奇葩职场“潜规则”,网友怒了!

2020年08月26日 今日澳洲


8月23日,一位刚刚入职北京某银行的新员工爆料称,自己和领导同事在一次聚餐时,因为领导敬的酒没有喝,结果被自己的部门领导怒扇耳光,还遭遇同事的冷眼和嘲讽。这张被劝酒的截图在某微博账号发布后引发热议,“酒桌文化”也于当日登上热搜榜。



8月24日,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官微发文回应“校招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事件:经核实,员工杨某反映的中关村支行营业部某领导及该支行个别员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确系存在因酒后失态而对杨某做出言语及行为失当等举动,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接受调查处罚。


一个支行行长发酒疯,看着不像什么新鲜事,却没想到被人民网、澎湃等媒体报道后,引发厦门国际银行巨大的声誉风险,尤其是,这个处分结果,网友们并不买账。



为什么这个事情会冲上热搜?



新旧秩序冲击之下,刺激了年轻人的敏感神经
这个事件虽小,却反应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深层矛盾: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秩序的冲击,刺激了年轻人敏感的神经。


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后浪们,思想更加包容,秩序上更加愿意遵守明文规定,对于工作有自己的想法,行动上按照台面上说的办事。而前浪呢?思想上受社会实践潜移默化,秩序上更懂得潜规则,对于工作,行动上按照台面下的秩序办事。



老行长劝酒,实际上按照他认可的秩序办事,“服从性测试”。而新员工呢?显然这不是他认可的秩序。


正如网友评论所言,这属实恶臭,有些领导劝的不是酒,是一种强人所难的服从性测试,一种权力的精神满足。被拒绝后感到没有威严,无能狂怒羞辱别人,让对方敬酒不吃吃罚酒……像这位行长这样的人多了,逐渐成了习俗风尚,形成了令人窒息的酒局和职场文化。

在16世纪的英国,因为黄金储量紧张,只能在新制造的金币中掺入其他金属。于是市场上就有两种金币,一种是此前不掺杂质的纯金币,一种是有加入杂质的劣金币,但是,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却一样。这样,人们渐渐都把纯金币收藏起来,平时只用劣币来消费购物。时间一长,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导致纯金币最终退出了流通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社会环境将越来越污浊,当掺杂质的劣币被视为正当,杂质只会越掺越多。

阿谀奉承的升职了,安分守己的失业了;诚信经营的破产了,投机取巧的财富翻倍了;乐于助人的被碰瓷了,冷眼旁观的侧身而过……


为什么职场酒桌文化能一直流行?


1、人们一直以来对“酒”的标签
能喝酒=身体好、爷们、豪爽、感情深、玩得开
不能喝=小气、“假”矜持、爱“装”、不够男人、“娘”、没感情、不合群
喝醉=给面子、是朋友、尽兴、深入交往、没有隔阂、彼此了解
没喝多少=不愉快、没成朋友、没怎么了解、玩得不开怀

2、中国文化中,人际交往崇尚含蓄,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惜字如金,缺乏真正心中的感情交流
大家找不到交流感情的方式,唯有借用喝酒,很多时间朋友聚会,喝了才能说出话来,不喝酒感觉没什么话好说。

3、当权者喝酒老手,喜欢喝(喝酒会上瘾)也曾经通过酒场一路喝过来攀升至今,潜移默化之下已接受了旧秩序的酒场规则
认为能喝小伙的服从性更高、对自己更尊敬,也更乐意提拨酒桌礼仪好的小年轻,如此一代代延续。


澳洲有没有酒桌文化呢?

答案是:澳洲人很爱喝酒!

根据研究统计,澳洲人平均每周总有一天是醉的!不少酒吧或饭馆门口都能看到Friday Night的热闹场景!所以对于澳洲人来说,喝酒也是一种社交!

不过小朋友们也不用怕,这里不像国内的酒桌文化那么严肃,喝酒也并不是融入群体的唯一方式哦~如果有同事邀请你去小酌几杯,不妨答应下来,体验一下澳式社交的感觉!




澳洲统计局最新出炉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澳洲的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和立法者的酒量最大。建筑业工人的饮酒量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职业则是农民和农场经理,从事护理和助手职业的人饮酒量最小。



南澳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的副教授Ken Pidd表示, 建筑行业人员的平均年收入超过8.1万澳元,这(高收入)是导致他们饮酒率高的原因。

据报道,建筑工人下班后,也喜欢用喝酒作为一种放松方式,这属于这一行业的传统文化。以前,建筑工人在吃午饭的时候都会“有事没事喝一杯”。

饮酒可能是澳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了。在澳大利亚,饮酒与社交和社会关系紧密相关,你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酒精的聚会或场合。酒精在澳洲文化中,总是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澳洲,下班之后,朋友聚会,家庭聚餐,大家总是会以饮酒的形式放松自己并促进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

但是喝酒在澳洲不是为了喝醉,而是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在学习结束,下班回家小酌几口,在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干杯放松。大家在意更多的是饮酒带来的浪漫的温馨的气氛,一个快乐放松的氛围,而不是斗酒更不是不省人事。


在澳洲,不想喝酒怎么办?

如果你不喝酒又想要在澳洲和大家一起玩怎么办呢?在澳洲文化中,当家庭成员或者朋友邀请你一起喝酒的时候说不其实会有点难的。有一些办法可以在不让人觉得奇怪的情况下拒绝喝酒:


'I am driving.’我要开车。
做一个负责的司机是最好的理由了。没有人希望你酒驾,因此如果你这么说了,也就没人会继续让你喝酒了。在澳洲,大家十分遵纪守法,也非常尊敬遵纪守法的人,如果你说要开车,是一定不会有人继续劝你的。当然,如果你真的开车,在聚会结束之后也顺道不要忘记了带他们回家呀。

'I've got to get up early tommorow.' 我明天要早起。
任何一个有过喝多经验的人大概都是知道喝多了之后第二天宿醉是怎样的体验吧。早上有事需要处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借口,不仅拒绝了邀请,同时还会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非常自制的人。

'I've just finished a drink.' 我刚刚才喝完一杯。
一般来说,一杯接一杯的喝酒并不是什么好事,一般来说,大家都会理解你需要吃东西,喝水和放松,并不会要求你一直喝。

'I've reached my limit for tonight.' 我今晚喝差不多了。
在澳洲大部分在喝酒的时候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喝酒的限度,因此你说你今晚已经喝好了,大家也都会尊重你的决定的。


总结一下拒绝喝酒知识点——

  • 要想不喝酒,借口要找好:找合适的对方不能拒绝的借口;

  • 即使不能喝,态度要端正:态度要好,虽然我不喝但是我很尊重你;

  • 不喝就不喝,表现要坚决:表现要坚决,半推半就的暧昧态度只会更劝你喝。



劝酒人可能需要对劝酒后发生的“后果”负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六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六条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错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依照规定处理。


在企业里,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是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员工在具体工作上要接受公司的管理和派遣,但是人身权利上是完全平等和独立的。员工喝不喝酒、和谁喝酒属于人身自由权利的范畴,用人单位及其管理人员是无权强迫的。如果在强迫下属喝酒的过程中存在辱骂、殴打的情况,还可能涉嫌治安违法甚至犯罪,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罚款、治安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在聚会喝酒之中,是属社交层面的情谊行为,相互有安全保障“注意义务”。包括可能导致损害后果的预见义务和为避免损害后果发生而应采取积极措施的避免义务。同时,强迫性劝酒,明知对方不能或者不胜酒量,还是不断的劝其喝酒;明知对方身体不适合饮酒,如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还有饮酒人醉酒后,其他同时饮酒者没有尽到安全照顾的义务,导致饮酒人人身伤害的,共同饮酒人都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有人借劝酒展现自己的实力,当你听到"不喝就是瞧不起我",你自己想想,如果你随了对方的愿,对方会不会更看不起你呢?对于劝酒的领导,其实真正想要的是你对TA的尊重吧?下次,对于"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可以回"一杯酒怎么能衡量你在我心里的地位呢?这么说是你看不起我了啊"。


点赞↓ 在看↓ 

越赞越好看 


收藏 已赞